1883年3月14日,一顆偉大的心臟停止了跳動,它的主人被譽為“千年第一思想家”——卡爾·馬克思。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馬克思誕辰200周年大會上曾說過:“馬克思是頂天立地的偉人,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他熱愛生活,真誠樸實,重情重義?!边@段話提醒我們,作為馬克思主義的踐行者,不僅要深入學習他的思想理論,更要從為人入世的細節去了解他。
意義非凡的青少年時代
1818年,馬克思出生在古城特里爾,那時的特里爾還處于普魯士政府的治下,它所在的萊茵地區,受法國大革命影響,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迅速,反封建專制的進步思想廣為傳播。馬克思在那里度過了充實的青少年時期,從他自特里爾中學畢業時撰寫的論文《青年在選擇職業時的考慮》中便可窺見其敢為人先的偉大志向:“如果我們選擇了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那么,重擔就不能把我們壓倒,因為這是為大家而獻身;那時我們所感到的就不是可憐的、有限的、自私的樂趣,我們的幸福將屬于千百萬人,我們的事業將默默地、但是永恒發揮作用地存在下去,面對我們的骨灰,高尚的人們將灑下熱淚。”
青年馬克思(藝術作品)
與“舞會皇后”的偉大愛情
在成為燕妮·馬克思之前,她的名字是燕妮·馮·威斯特華倫,來自普魯士威斯特華倫男爵家族。尊貴的出身加之姣好的容貌,年輕時的燕妮被公認為是特里爾最美麗的姑娘和“舞會皇后”,令包括馬克思在內的眾多優秀的特里爾男青年為之傾倒。令她引以為傲的絕不只有美貌,她雖未接受正規教育,卻通過自學掌握了哲學與文學,這為后來協助馬克思的理論工作奠定了基礎。這對令人艷羨的革命伴侶,共同經歷了很多不為人知的艱難險阻,姐弟戀、異地戀、來自家庭的重重阻力、長年生活拮據……都曾是貼在他們感情上的“標簽”,所幸“愛意所至,萬難皆潰”。他們相濡以沫走過了38年,為世人譜寫了一首愛的贊歌,回看馬克思為燕妮寫下的詩,愛情在此刻仿佛得到具象化:
為何我的詩只有一個標題?
全部都叫作《致燕妮》,
須知世界上唯獨你,
才是我靈感的源泉,
希望之光,慰藉之神。
馬克思與燕妮(藝術作品)
馬克思與閱讀
坊間一直有馬克思在大英圖書館刻苦研讀資料,甚至在固定座位前留下腳印的傳聞。盡管已被證實是民間杜撰的故事,但也并不能抹滅一位思想巨人在那里度過的奮斗歲月。陪伴他的是浩繁的經濟學、哲學、歷史學資料,包括各種著作、官方報告、統計數據、社會調查等等,如此龐大的閱讀量絕非常人能夠企及,但也正是厚重的積累和不懈的努力,讓他的研究方法嚴謹而科學,令他的思想深刻而富有洞察力,幫助他最終完成被譽為“工人階級圣經”的巨著——《資本論》。因此,我們也有理由相信系統性的閱讀和批判性的思考,是馬克思留給后人的一種極富效率的研究之道。
馬克思伏案工作(藝術作品)
歲月流轉,馬克思那穿透歷史迷霧的深邃思想,在人類發展的星河中永恒閃耀。這世界上有人對他恨之入骨,但更多的人愛他,只因他是心中有大愛的“世界公民”,為全世界無產者提供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強大的思想武器,這也許能夠回答人們為什么至今仍然懷念他。
思想文化的擺渡者,在東西方之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