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接10個騷擾電話,連我孩子初三成績差都知道,這些信息到底怎么流出去的?”一位四川家長憤怒質問。3月14日,一起學生信息販賣大案被曝光,揭開了一條從程序員到培訓機構的黑色產業鏈—— 70萬條學生隱私,被40萬賤賣,最終流向全國17省市的教培機構,涉案金額超400萬! 這背后,不僅是技術的漏洞,更是教育從業者的失職。(源自央視網等媒體)
程序員“偷菜”,教育機構“收菜”
新聞中的程序員彭某,日常工作本是維護學生信息平臺,卻利用權限偷走四川多地的學生數據。從姓名、學校到家長電話,70萬條信息被他以每條不到6毛錢的價格賣給“中間商”。而這些中間商轉頭就以更高價賣給教培機構, 一條初三學生的信息,最高能賣到5元!
買信息的都是誰?警方調查顯示,云南、廣東等地的培訓機構是主要買家。他們拿到數據后,立刻對家長展開“精準轟炸”:“您孩子數學成績需提升嗎?”“名校沖刺班名額有限!”一位網友吐槽:“剛掛斷補課電話,舞蹈班又打來了,他們連我閨女身高都知道!”
信息泄露后,家長幾乎無處可逃。有家長嘗試投訴,卻被告知“無法證明騷擾電話來自機構”;想追究責任,又發現“中間商層層轉賣,根本找不到源頭”。正如網友@良晨思語 所說:“普通人信息早就在網上裸奔了!”
教育系統為何成“重災區”?
這起案件并非孤例。此前多地曝出教師私自販賣班級通訊錄、校訊通代理商倒賣家長信息等事件。 教育系統內部人員接觸數據容易,監管卻形同虛設。 涉事程序員彭某能長期盜取數據而不被發現,正是鉆了學校對外包技術團隊“只用不管”的空子。
學生信息平臺的安全措施有多差?以本案為例,彭某僅憑基礎權限就能批量下載數據,平臺既未加密,也無訪問記錄追蹤。對比之下,某地教育局曾試點區塊鏈技術管理數據,任何操作都會留下永久痕跡,但這類防護措施至今未普及。
“買信息比打廣告便宜多了!”一位匿名教培從業者透露。傳統廣告費高昂,而購買學生信息后,機構只需雇幾個客服,就能對家長進行“地毯式推銷”。更可怕的是, 部分機構甚至用這些信息偽造“名校錄取名單”,忽悠家長交錢保名額。
堵住漏洞,光靠抓人還不夠
本案主犯彭某等人已被刑拘,但網友@文竹淡墨風清揚 呼吁:“必須嚴懲!孩子信息泄露比普通案件危害更大!”目前我國對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罪最高判7年,但實際量刑普遍較輕。專家建議,對教育行業內部泄密者應加重處罰,并追究機構連帶責任。
學校不能再當“甩手掌柜”。江蘇省某中學的做法值得借鑒:所有學生信息加密存儲,教師需雙重認證才能查看,且每次操作自動記錄。校長直言:“裝個防護系統不到10萬元,比事后補救劃算多了!”
家長要清醒,別親手遞上孩子隱私。警惕“掃碼領資料”“投票活動”等收集信息的陷阱。北京一位家長分享經驗:“留電話時我用‘張女士’代替真名,機構一聽就知道是假信息,再也不騷擾我了。”
此案告破后,不少家長網友依然擔憂:“下次會不會換個人偷數據?”當教育機構淪為信息販子的“客戶”,當老師、程序員變成隱私黑產的“幫兇”,我們不得不問: 究竟要付出多少代價,才能讓孩子不再“裸奔”?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圖文不相關,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