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世界,不進則退
撰文 | 蘇珊 賈斐
主編 | 付慶榮
圖片來源 | 官方渠道
編者按
Preface
【2025·直擊財報】系列,在財報中讀懂企業邏輯,看見商業之變。此篇為,九龍倉。
店王難得,但九龍倉持有多個。 兩個上市公司——九龍倉集團、九龍倉置業,擁有香港海港城、成都IFS、長沙IFS等明星商場。
可在行業的下行周期內,店王們要絕對撐起九龍倉這只大象的業績走勢,難免有些吃力。
最新公告顯示,2024財年,九龍倉集團投資物業收入減少4%至46.44億港元,股東應占虧損港幣32.24億元。而以掌管香港業務的九龍倉置業,同樣沒有高光,期內營業盈利減少3%至96.91億港元,股東應占盈利從2023年的47.66億港元減少至8.91億港元。
在各路頭部玩家,“折騰不已”頻刷存在感的2024,九龍倉卻始終低調,甚至有種相對的“休眠感”。沒有增量,也鮮見大的調改動作。
這是主動謹慎為之,還是被動等待?不進則退的商業世界,它還能找回曾經的高光時刻嗎?
Vol.1
九龍倉集團凈利潤“巨虧”
但IFS真的扛打
從財報數據來看,九龍倉內地業務在2024年面臨多重挑戰。
2024年,九龍倉集團基礎凈盈利減少至港幣27.98億元,若計入投資物業重估減值凈額港幣59.9億元及其它非現金項目,集團錄得股東應占虧損港幣32.24億元(2023年:盈利港幣9.45億元)。
其中,投資物業收入減少4%至46.44億港元,營業盈利減少6%至30.26億港元,因為內地商場和寫字樓租金偏軟。
這樣的業績,如何評價?與同在內地運營高端企業的太古、恒隆對比分析,或更有啟示意義。
2024年,太古地產中國內地錄得零售物業租金收入總額為44.89億港元,同比上升7%。同期,恒隆地產2024年內地物業整體租賃收入為64.66億港元,同比下跌5%;其中高端商場2024年錄得租賃收入41.55億元,同比下跌4%;次高端商場錄得租賃收入6.5億元,同比上升4%。
由于九龍倉未披露商場及寫字樓具體租金占比,所以不能進行橫向比較。但總體來看,太古的業績表現略勝一籌。
目前,九龍倉集團在內地主要有三條產品線:IFS、時代廣場、奧特萊斯。
IFS系列是絕對的中流砥柱,特別是成都IFS和長沙IFS。它們一直都是城市中商場場日均客流排名TOP1,從未被超越,暫且守住了九龍倉在內地的競爭壁壘。
01
成都IFS:與成都太古里競合共生
身處春熙路商圈,成都IFS、成都太古里兩大“頂流”的競爭不可避免。據贏商大數據監測,2024年成都IFS的日均客流約為15萬人,而成都太古里的日均客流約為11萬人。
“春熙路雙雄”競合共生,調改策略各有側重。回顧成都IFS2024年的大事件,兼顧國際高端化與本土消費趨勢的戰略平衡。
一方面LV、CHANEL、Giorgio Armani等國際品牌門店重磅消息不斷,從Chanel重裝開業,到LV升級成總面積高達3200多平方米的三層門店,再到Giorgio Armani全新概念店重裝開幕,“空間價值再造”彰顯了頂奢項目的硬實力;另一方面項目在高端腕表、美妝、運動戶外等熱門板塊全面煥新,不斷增強品類優勢,構建年輕化生態閉環。
成都IFS與太古里的較量,正從頂奢品牌的貼身肉搏向生態化商業平臺的構建縱深演進。長期而言,能否將物理空間進化為“情感連接器”,將成為決勝關鍵。
02
長沙IFS:直面迎戰長沙萬象城
長沙IFS憑借優越地理位置與高奢品牌組合,自2018年5月開業以來一直占據長沙商業的核心地位,且持續保持場內品牌動態煥新,以立穩城市高奢潮流地“人設”。
2024年,長沙IFS迎來了新的競爭對手——長沙萬象城。雖然二者在定位、品牌策略、客群等方面各有不同,但長沙IFS依舊做出了更為積極的調改動作。在維穩奢侈品梯隊同時,不斷擴充主流大眾需求、引入輕奢潮奢品牌以做大首店矩陣,凸顯經營策略的差異化。
公開數據顯示,去年長沙IFS新開品牌80+家,其中首店30+家(官方統計),包括 McQueen華中首店、Miu Miu湖南首店、Mardi Mercredi華中首店、Gentle Monster獨家旗艦店、NB Grey概念店等,以時尚潮流零售品牌為主,持續升級潮流化、國際化、品質化的矩陣優勢。
03
時代廣場系列:小且舊,經營壓力增大
盡管面臨競爭,但兩大IFS的標桿地位沒有動搖,與其應時調改、服務升級密切相關。相較之下,九龍倉在內地的幾家時代廣場由于體量較小且設施老舊,經營壓力較大。從客流排名來看,均面臨激烈的市場競爭。
以大連時代廣場為例,坐落于大連市中心商務區——人民路,毗鄰香格里拉大飯店及富麗華大酒店。項目于2008年12月12日開業,樓高兩層,是當時唯一集合了愛馬仕、Chanel、LV、Dior、Gucci和Prada六個奢侈品牌的商場,但是項目體量很小。
在大連恒隆廣場升級為重奢商場后,目前大連有兩座重奢場,大連時代廣場與大連恒隆廣場正面競爭。
受限于項目面積和運營質量原因,再加上大連恒隆廣場2020年后的定位升級,及其作為全國最大恒隆廣場的硬件優勢,多個奢侈品牌已從大連時代廣場轉場大連恒隆廣場。其中,Dior于2024年5月底撤柜,此前還有Burberry、Celine、Brunello Cucinelli等品牌撤離轉場。
雖有壓力,但目前大連時代廣場還留存愛馬仕、Chanel、LV、卡地亞、Prada、阿瑪尼等頗具分量的頭部奢侈品牌,也在當地消費人群中積累了深厚的市場影響力。可隨著恒隆廣場持續調改起范,大連時代廣場未來要應對的經營壓力還將進一步升級。
由此可見,九龍倉在內地盡管IFS仍然具備競爭壁壘,但受到的挑戰是全方面、多維度的。
Vol.2
九龍倉置業業績全面下滑
但海港城活過來了
九龍倉置業于2017年分拆上市,涉及分拆的在港物業包括海港城、時代廣場、會德豐大廈、卡佛大廈、尼依格羅品牌旗下的香港美利酒店及荷里活廣場,以及位于新加坡的會德豐廣場和Scotts Square商場。
其中最重要的物業是海港城和時代廣場,截至2024年末,九龍倉置業投資物業資產總額為2218億港元,海港城和時代廣場占比達88.5%。
海港城是香港最大的購物中心、全球知名的重奢高端商業體,一度是亞州店王,直到2021年被北京SKP超過,而時代廣場位于香港銅鑼灣核心區。某種意義上,九龍倉置業是香港零售市場的晴雨表。
2024年全年,九龍倉置業主要經營指標全面下滑。年度收入減少3%至129.12億港元,營業盈利減少3%至96.91億港元,股東應占盈利從2023年的47.66億港元減少至8.91億港元。
回溯5年業績,九龍倉置業始終未能重回2021年的高光。
業績下滑,九龍倉置業更多歸因為宏觀環境:“本港經濟呈現溫和增長的跡象,但市場對商用物業的需求仍然疲弱。零售銷售在2023年初疫后復常初期短暫反彈后再度下滑至今,港元強勢及減息步伐相對緩慢均持續削弱零售銷售。”
不過好消息是,海港城(包括酒店)收入增加2%,營業盈利持平。作為全球最知名的奢侈品商場之一,海港城2018年時整體租金收入高達118.71億港幣,其中商業部分75.29億港幣,年銷售額373億港幣。但2018年后受各種因素影響,收入持續下滑,尤其商業部分在2020年斷崖式下滑至53.66億港幣,直至2023年回暖。
01
海港城:積極調改,終于活過來了
地處香港九龍尖沙咀,背靠維多利亞港灣,坐享往來境內外旅客,海港城的成功有其特定稀缺之要素。可這種自帶的稀缺性,并非全無漏洞。
因開發時間早,且購物中心部分依托于幾棟大廈的裙樓,海港城內部空間相對復雜,層高較低、自然采光難以改善,分區多動線冗長復雜,行走其中易迷路。但囿于建筑結構、大調大改連帶的損失,目前海港城的改造多以局部更新為主。
●海港城平面圖 圖片來源:項目官網
此外,項目區位雖連通郵輪碼頭但不直通地鐵。而作為全世界盈利能力最強的地鐵線路所在城市,細數香港具有代表性的購物中心,基本都做到了地鐵上蓋。其次是奢侈品商場面臨的是全球競爭,香港這樣的國際旅游城市對匯率波動影響十分敏感。
面對這些問題,九龍倉運營團隊做了諸多有效的調整。據媒體不完全統計,截至11月底,海港城已經煥新調整了30+個品牌:奢侈品牌持續擴容升級、強化美妝高化矩陣、通過品牌快閃“嘗鮮”。其中,Giorgio Armani精品店翻新后面積達到了962㎡,分為上下兩層;FENDI在廣東道的全新旗艦店面積達到了288㎡;CELINE精品店總面積占地225㎡,共有2層。
同時,引入意大利高端品牌Mr & Mrs Italy亞洲首店、德國百年制鞋品牌BIRKENSTOCK專門店香港首店、BURBERRY Beauty全新概念店、嬌蘭、日本殿堂級護膚品牌 ALBION 全新專門店,以及植村秀全球首家快閃美妝便利店、Diptyque巴黎咖啡館限定店……
02
時代廣場:收入、盈利雙跌,亟待突圍
項目2024年收入和營業盈利皆下跌6%,其商業部分2018年租金收入達21億港幣、銷售額91港幣,其后收入下滑比海港城更加明顯,2023年收入雖微增至11.68億港幣,但相較于2018年幾乎腰斬。
地處香港銅鑼灣核心區,時代廣場500米范圍內商業體眾多,競爭非常激烈,而且附近商場過去一年持續進行了更新換代。
●圖片來源:高德地圖
為此,時代廣場積極調整租戶組合。九龍倉置業在業績報告中表示,Louis Vuitton2025年1月以試業形式登場,同時亦有《BLACKPINK THE GAME》全球首間實體店、Jellycat @ Lane Crawford Bridge及Pinkfong Baby Shark等更多熱門品牌和主題快閃店進駐。
此外,目前,九龍倉香港兩大主力項目的出租率雖然未能恢復至2018年的峰值,但總體穩定。可身處香港市場,既享受了國際都市的資產紅利(兩項目估值即高達1962億港元),也必須直面激烈競爭。即使像海港城這樣的旗艦,也必須不斷調改突圍。
Vol.3
商業市場,不進則退
在復雜技能形成過程中,練習到一定階段后,就會出現技能水平停滯不前的現象,練習曲線表現為一段接近水平的線段,即所謂的“高原期”。人如此,企業亦如此。
一方面,行業競爭加劇,經濟環境波動;另一方面,企業內部對于未來的發展機會止于探索,躊躇不前。發展到一定規模、擁有了一定的標桿項目后,企業可能處于這種“高原期”中。
九龍倉,在香港有前亞州店王海港城,在內地有成都IFS、長沙IFS等明星商場,但近年來在零售圈中既無新增項目,也沒有進一步的拓展計劃,業績沒有充分增長。雖對比同行沒有過分下跌,可似乎正處在了“高原期”中。
雖這種策略讓其有效規避了內地房地產市場本輪下行的大幅沖擊,體現了其作為"百年企業"對于市場周期的敏銳嗅覺。但在激烈競爭的商業市場上,不進則退,即使沒有新增項目,現有項目也必須不斷調改以更好地應對市場的變化,不然難免激起市場一片質疑聲。
面對復雜波動的經濟環境,激進或保守,破局或深耕,哪一種策略更好,或只有時間才有答案。
and more...
● “滿鋪王”太古地產,又開掛了
● 萬達、印力、銀泰百貨…“百億級資產包”被誰買了?
● 鄭州商業:萬達、華潤、銀泰兇猛,店王丹尼斯著急了
贏商新媒體矩陣
點個在看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