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PP評論是國家高端智庫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官方微信平臺。
導語: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當前有效需求不足,特別是消費不振仍然是經濟發展面臨一大結構性挑戰。
經濟學家滕泰、張海冰在其《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中指出,從消費抑制到消費繁榮,建成消費型社會,是中國經濟必須跨越的一道坎。為了邁過這個坎,需要持續推動中國經濟一系列的政策深度轉型和深化改革措施。
文章摘自《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一書,作者為滕泰、張海冰。
當前,中國經濟長期向好的基本面沒有變,但總需求不足仍是我國經濟運行的突出矛盾。
由于普遍的供給過剩和需求不足,各行各業都感受到了凜凜“寒氣”。
房地產、建筑、光伏等行業的大部分企業陷入虧損,航空、快遞、餐飲、網約車、教育等行業都越來越“卷”,連金融、軟件開發、電子商務等行業也不斷爆出裁員、降薪傳聞……
2025年是實施“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制定“十五五”規劃的各項工作已經緊鑼密鼓地展開。下一個5~10年,對于中國經濟怎么走,有很多重大問題需要研究解決。
其中特別重要的一個問題就是:提振消費。
為何是提振消費?
紅線
消費,既是經濟循環的起點,也是經濟循環的終點,是人類一切投資和生產活動的終極目的。
打開當前中國最熱門的社交軟件之一小紅書,搜索“省錢小技巧”,會發現相關內容的筆記數量已經超過57萬篇(截至2024年12月)——最樂觀的年輕人也不敢做“月光族”,而是在交流經驗:“怎樣用800塊錢過一個月”“別人省 500,你省1000”………在市場經濟中,個體消費抑制的背后,有著深層次的宏觀原因。
微觀層面的消費抑制,是指居民收入不足或儲蓄過多而壓縮了當期消費,導致消費傾向下降的現象;而宏觀層面的消費抑制,則是指居民收入增長緩慢,在國民收入中占比低,以及社會保障程度較低,對經濟前景預期變差等造成的居民消費在GDP中占比太低,從而導致總需求不足,經濟循環放緩甚至陷入衰退的現象。
如果一個經濟體的消費不夠活躍,就如同人體的消化和吸收能力很差,食物長期堵塞在腸胃中,身體吸收不到營養怎么能健康?
因此,中國經濟需要持續良性循環起來。光有龐大的投資和生產能力還不行,還得有同樣巨大的消費能力。
在工業化的早期和中期階段,往往是高投資驅動高增長,而到了快速工業化的后期,消費成為需求側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力量。從發達國家的實踐來看,其經濟增長的70% 以上都是由居民消費所拉動的。
從供給的角度,經濟增長的潛在邊界是由要素投入、技術進步制度變遷以及企業家精神的作用等因素決定的,總需求決定了潛在生產能力的實現水平和經濟的實際增長速度,這是一條經濟學的基本原理。然而如果工業化大國能夠實現消費需求的持續增長,也將提升潛在的增長率,這一點往往為人們所忽視。有學者指出,亞當·斯密在《國富論》中提出了“增長源泉是市場規模的不斷擴大”的命題,這就將消費因素引入了增長的動因分析。
一方面,消費需求持續增長,帶來市場規模的擴張,更大的市場規模能夠容納更多的分工,而分工是經濟增長的重要源頭,也就是說消費繁榮能夠推動分工細化帶來的“斯密增長”;另一方面,消費需求持續增長,意味著有更多的產能可以利用起來,轉化為要素收入和利潤,這就為企業的研發等創新活動提供了可能,能夠推動創新帶來的“熊彼特增長”。
如何提振消費?
紅線
從消費抑制到消費繁榮,建成消費型社會,是中國經濟必須跨越的一道坎。跨過這個坎,中國經濟一定會更好。
然而,從消費不足、企業產品銷售不暢、年輕人失業率高、通縮風險、企業和居民資產負債表衰退等以消費抑制為特征的經濟循環中走出來,僅僅依靠經濟自身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依靠強大的逆周期政策來打破,靠深化改革措施來扭轉。也就是說,為了邁過這個坎,需要持續推動中國經濟一系列的政策深度轉型和深化改革措施。
首先要由建設財政向民生財政轉型。
具體而言,就是將財政支出的主要方向,從增加基礎設施建設、補貼生產、補貼出口,盡快轉向社保、醫療等民生支持,或直接補貼居民消費。
考慮到中國當前階段財政資金用來搞投資的乘數效應略高于1,而用來發放消費券的乘數效應大于3的實際情況,只要持續致力于這一轉型,每減少10萬億元低效和無效投資并轉而支持消費,可帶來30萬億元的總需求,中國經濟總需求不足的頑疾可逐步化解,消費繁榮時代必將到來。
除此之外,還有很多地方財政資金用于補貼生產者,很多成熟和過剩產業還在享受著地方政府提供的免費土地、代建的廠房、低價的能源補貼、稅收減免等,這在產能過剩的背景下顯然已經不合時宜。還有,那些在20年前用于支持幼稚產業的出口補貼和退稅,在出口競爭力已經很強大的今天,也應該盡快取消,否則,雖然補貼了國外消費者,但得到的卻是高關稅、反補貼稅等貿易保護主義行為。
總之,財政政策必須深度轉型,從擴大基本建設投資、補貼生產者、補貼國外消費者,逐步轉型為惠民生、補貼國內消費者。
其次,需要貨幣政策的創新機制。
當前,中國的貨幣政策已經由穩健轉向適度寬松,但傳統的貨幣政策轉到機制已經無法適應當前的需要。主要表現在,一方面房地產、基本建設,還是企業投資的信貸需求,都已經同快速城鎮化和快速工業化階段不可同日而語;
另一方面,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下,降低存款準備金率所釋放的流動性很容易通過金融機構流向重資產企業,或者流向具有國資隱性擔保背景的投資項目。整體而言,傳統的貨幣政策傳導機制促投資的效果大于促消費。為了更好地促進消費繁榮,應當更加重視貨幣政策通過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提升居民收入預期和消費信心的作用,還應當更加重視寬松貨幣政策對消費信貸的提升和促進作用,由此建立起貨幣政策促消費的新機制。
第三,需要深化改革,提高居民收入促消費。
消費是收入的函數,只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消費繁榮才會有堅實的基礎。然而,當前中國居民可支配收入占GDP的比重仍然較低,這是抑制中國消費的主要原因。
提高居民可支配收入,長期需要增加就業、提升工資水平,而就業和工資性收入的增長又需要以消費的繁榮為前提,這就會陷入“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循環爭論。
因此,從收入端入手促進消費繁榮,當前急需的是通過發錢、發放消費券等一次性收入增長或股市上漲帶來的財富效應等外部力量,打破總需求收縮和收入下滑的循環,啟動消費市場;而中長期則應當深化收入分配改革,減少公共部門、壟斷行業和稀缺要素的分配占比,提升居民的轉移性收入,建立起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高于GDP增速的長效機制。
第四,需要產業結構的深度轉型。
中國傳統產業大部分已經處于產能過剩狀態,大量企業在有限市場展開過度競爭,轉型升級的需求十分迫切。更為重要的是,人們對糧食等農產品、家電等工業品、交通運輸等傳統服務業的基本需求的增長空間是有限的——如果未來十幾年中國的GDP再增加一倍,14億人對糧食的需求也會增加一倍嗎?中國人對家電、道路運輸的需求也會無限增長嗎?
中國要實現從消費抑制到消費繁榮的轉型,不可能依靠傳統農業、傳統制造業和傳統服務業的需求擴張,因為人們對這些產品的需求畢竟是有限的,甚至是剛性的。筆者十幾年前在《新供給經濟學》一書中就提出,“喬布斯創造蘋果手機之前,世界對它的需求是零,只有用新供給不斷創造新需求,才能帶來持續的經濟增長”。想讓新供給創造新需求,需要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推動經濟結構的深度轉型。
第五,需要中國民營經濟的發展壯大。
中國的民營經濟在消費領域占比高,在服務業占比高,也是居民就業和收入的主要來源,因此,只有充分釋放民營經濟發展的活力,才能推動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繁榮。同時,無論是在新能源汽車、智能手機,還是在互聯網、商業流通、餐飲服務業等領域,都是民營經濟在引領各種產品、服務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民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活力源泉,只要努力提振民營經濟信心,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中國的消費繁榮時代就一定會到來。
中國經濟跨過這個坎,需要建設消費型社會和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在推動消費繁榮、居民收入增長的過程中,我們需要持續推動居民的消費觀念根本轉變,致力于打造消費型社會。中國老百姓不僅有著勤儉節約的傳統美德,也有對美好生活的強烈向往。消費不僅是經濟增長的手段,還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必然過程,所有的產品和服務只有通過消費才能實現價值,所有的要素也只有經過消費才能獲得相應的報酬。經濟發展可以推動消費繁榮,消費繁榮也可以拉動經濟發展,消費力是經濟增長的動力。一旦在擁有14億人口的大國建設消費型社會,中國必然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不僅經濟循環和經濟繁榮問題可以解決,中國巨大的消費市場還是新時期最重要的國際競爭力。
雖然中國經濟現在看起來很難,但畢竟這只是消費不暢、需求不足帶來的經濟循環問題——相對于之前40多年,從無到有建設全球最強大的基礎設施、制造業產業鏈,形成全球最大的工程師隊伍和素質最高的產業工人隊伍,暢通消費、繁榮消費顯然更容易,只要執行正確的財政和貨幣政策,推動提高居民收入占比的改革,將全球最大市場的消費能力釋放出來,就能一掃陰霾,為中國經濟增長重新打開巨大的發展空間。
《消費繁榮與中國未來》
【作者】滕泰 張海冰
【書號】 978-7-5217-7407-8
【定價】79.00元
【作者簡介】
滕泰,經濟學家,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萬博兄弟資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工商聯智庫委員,新供給經濟學和軟價值經濟學提出者。2005—2010年擔任中國銀河證券研究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長兼首席經濟學家、董事總經理。2010—2012 年擔任民生證券副總裁兼首席經濟學家。曾任中國人民大學、復旦大學、中央財經大學、蘭州大學等高校兼職教授。著有《新財富論》《民富論》《新供給經濟學》《全球通脹與衰退》《軟價值經濟學》《中國民營經濟論》等 20 多部著作。曾于 2010年及 2015 年參加兩屆總理主持的國務院常務會議,并做經濟形勢匯報。
張海冰,萬博新經濟研究院副院長,曾任《信息早報》副總編。在新經濟理論與產業轉型方面有深入研究,主持并參與多個地方政府產業發展課題,合著《全球通脹與衰退》《軟價值經濟學》《中國民營經濟論》等書。
【內容簡介】
是提振消費,還是擴大投資?中國經濟未來十年破局關鍵何在?當全球制造業霸主遭遇“內需焦慮”,中國經濟的下一步棋如何落子?
在2025 年九大經濟任務將“提振消費”推至首位之際,這部開創性研究直擊中國經濟轉型最深層的矛盾:14 億人的消費潛力為何難以釋放?世界工廠的轉型之路又該怎樣突破?
從羅斯福新政到“偉大社會”計劃,如何解碼美國向消費社會轉型的底層密碼,以及某些國家陷入“過度投資陷阱”的教訓,提煉出中國財政政策轉型的黃金路徑?萬億元級消費補貼如何撬動經濟飛輪?如何找準暢通經濟循環的精準發力點?
本書分析了中國經濟“宏觀消費抑制之痛”和“總需求不足之困”的深層次原因,為中國消費繁榮提出了系統性的解決方案。從“世界工廠”到“全球最大消費社會”的驚險跨越,需要的不僅是政策工具箱的更新,更需要對整個經濟治理體系的重新編程:財政政策須由建設財政轉向民生財政;貨幣政策需要在“流動性陷阱”中開辟直達消費端的傳導通道,建立信心修復的微觀機制。消費繁榮的背后,還需要產業結構升級的推動、民營企業家精神的充分煥發、創造新需求的磅礴力量,以及深化收入體制改革的實質性推進。如何讓這些因素充分發揮作用,本書給出了既有理論支撐,又有實踐價值的建議。
讀懂這本“轉型時代決策參考書”,搭建起理解中國經濟轉型的完整認知框架,才能打開解碼未來十年財富增長的密鑰。
往期推薦? ? ?
《中等技術陷阱:經濟持續增長的關鍵挑戰》,直面中國科技發展重要議題!
IPP薦書|15本書讀懂2025兩會六大熱詞
IPP薦書|特朗普回歸了,下一場大規模全球化何時到來?
關于IPP
華南理工大學公共政策研究院(IPP)是一個獨立、非營利性的知識創新與公共政策研究平臺。IPP圍繞中國的體制改革、社會政策、中國話語權與國際關系等開展一系列的研究工作,并在此基礎上形成知識創新和政策咨詢協調發展的良好格局。IPP的愿景是打造開放式的知識創新和政策研究平臺,成為領先世界的中國智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