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燕公子
日日上一當,當當不一樣。內卷的風,終究是吹到了騙術圈。
"我的前女友叫劉佳。""我的前女友也叫劉佳。""天啊,我前女友也叫劉佳!"深圳某小區業主群里,30多位男業主對著微信聊天記錄集體陷入沉思。
事情起源是這樣的。去年春天,深圳小伙阿姚在網上認識了一位叫“劉佳”的姑娘。照片里的她膚白貌美,資料寫著“30歲單身,湖南人,深圳做電商”,完美契合阿姚的擇偶標準。
在接下來的現實交往中,這位劉佳表現的更是難得,拒絕高檔餐廳,堅持AA制約會,甚至逢年過節連個紅包都不肯收。
劉佳含情脈脈地說,"我就想找個踏實的過日子" 。看著面容姣好,身材哇塞,還這么善解人意勤儉賢惠的劉佳,阿姚一邊慶幸自己撿到了寶,一邊迅速與其確定了戀愛關系。
倆人在一起不到一個月,劉佳提出了買房要求,她說,自己比較傳統,要先買房再見家長才能同居。
都說愛情來得太快就像龍卷風,此言果然不假,也不知是劉佳上了頭還是阿姚上了頭,劉佳主動提出“共同奮斗”,表示可以先貸款買房子,之后兩人結婚了就一起慢慢償還。
而且為了減輕阿姚的經濟負擔,劉佳還表示愿意拿出所有積蓄的3萬元用作首付。劉佳的表態,徹底打消了阿姚的顧慮。
被愛情沖昏頭的阿姚,跟著女友直奔惠州某樓盤,簽下百萬房貸。可當他想在房本上加劉佳名字時,對方卻以“想向父母證明你的實力”為由婉拒。
而等購房手續一辦完,劉佳立刻上演“人間蒸發術”,電話拉黑、微信刪除,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云彩,仿佛從未出現過。
最開始,阿姚也并沒多想,只以為劉佳突然反悔了,沒想到半夜郁悶,在業主群里一吐槽,竟炸出35位“同道中人”——
他們的前女友都叫劉佳,都溫柔體貼不圖錢,都帶著他們在惠州同一小區同一樓棟買了房,最后都玩起了人間蒸發。
也正是因為“劉佳”的穿針引線,這群本來毫無交集的男人自此有了不少共同的標簽:都是30歲上下,都是深圳打工人,都住在同一棟樓,都愛過同一個“劉佳”!
真相如雷,炸醒了這幫深夜買醉的受害人。他們集體報案,而公安介入調查后發現,所謂的“劉佳”并非同一人,而是15名房產銷售共用同一個名字。
她們通過交友平臺廣撒網,用標準化話術和“賢妻良母”人設,一個月內就能完成“戀愛-催婚-買房-跑路”的全套流程。
這場“愛情買賣”的背后,更是藏著完整產業鏈:深圳易家置業顧問有限公司的銷售化身“劉佳”們釣魚,中介羅某遠、楊某文負責帶客成交,其名下傳媒公司則專門培訓“話術套路”。
目前惠州住建部門已聯合深圳龍崗區介入調查,31名報案者正等待結果。而涉事中介公司早已人去樓空,只留下滿墻的“銷冠錦旗”和受害者們的百萬房貸。
根據《刑法》第266條,以非法占有為目的虛構事實騙取財物即構成詐騙罪。這些“劉佳”們虛構婚戀關系、隱瞞銷售身份,誘導購房獲取傭金,完全符合詐騙要件。
“房托”騙局與酒托、婚托一脈相承,且性質更惡劣,完全應該納入刑事案件范疇。但取證卻有難度,因為購房流程合法,且房款未進私人賬戶。
這場荒誕劇背后,是30歲群體在婚戀市場與房產壓力下的雙重焦慮。開發商抓住"無房不婚"的社會痛點,中介利用大齡青年的情感軟肋,共同炮制出"愛情止痛藥"式的騙局。
去年315的主題是"激發消費活力",但比刺激消費更重要的,是守護消費的純粹性。當我們談論"打假",不僅要打掉假冒偽劣商品,更要打掉那些把真心當籌碼、把婚姻當誘餌的"情感假貨"。
正如網友們所說:"建議給婚介所掛上315標志——畢竟這里出售的,可能是人生最貴的'消費品'。"
在這個套路與反套路的博弈場上,或許我們最該記住:
所有命運饋贈的"劉佳",早就在房貸計算器上標好了價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