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進一步引導網絡二手交易平臺加強管理,依法維護平臺內買賣雙方合法權益,3月14日上午,廣州互聯網法院召開“網絡二手交易糾紛典型案例與交易提示”新聞發布會。發布會上,廣州互聯網法院分黨組副書記、副院長劉冬梅對近年來涉及網絡二手交易糾紛案件的審理情況、糾紛發生原因及交易提示進行了通報。綜合審判三庭庭長曹鈺發布了網絡二手交易糾紛十大典型案例。
2022年至2024年,廣州互聯網法院受理涉網絡二手交易糾紛案件259件,案件數量總體呈遞增趨勢,年增幅均超50%。
從涉訴物品類型上看,涵蓋電子產品、日用品、模型玩具、文化創意衍生產品等領域。
從涉訴主體上看,89%的案件為自然人之間閑置物品交易引發的糾紛,起訴主體絕大部分為買家,占比達93.82%。
從涉訴問題上看,實物與賣家描述不符、賣家未實際發貨、商品質量瑕疵問題占比較高,分別占32.05%、18.38%、11.97%。
“受賣家引導提前確認收貨較易引發糾紛。二手交易平臺在網絡交易中具有保障交易的功能,實踐中,有的賣家以‘向海外代購商品需要時間’‘行業慣例’等理由誘導買家在未實際收貨的情況下提前確認收貨,后賣家不發貨甚至失聯引發糾紛。”曹鈺提醒消費者,“買家應在實際收到商品后才平臺點擊確認收貨,平臺再將商品價款支付給賣家,這樣可以有效避免買家錢貨兩空情況發生”。
“商品與描述不符也是網絡二手交易糾紛中較為常見的情形。當前,二手交易平臺大多允許賣家在發布商品時僅填寫主觀描述,‘質量非常好’ ‘99新’ ‘輕微使用痕跡’等語義含糊的描述易引發糾紛”,曹鈺表示。
目前多數二手交易平臺推出驗貨服務,該服務在很大程度上解決了買賣雙方的信任問題,但司法實踐發現,經平臺驗貨后,交易雙方因商品質量問題出現爭議的情況仍時有發生。曹鈺稱,“平臺檢驗內容和標準并不統一,驗貨水平參差不齊,部分驗貨結論存在檢驗內容不全面、關鍵問題未明確提示、無法就商品與賣家自行作出的描述進行比對等問題,平臺驗貨機制有待進一步完善。”
針對審判中發現的問題,廣州互聯網法院向二手交易平臺提出了建議。
“一方面,二手交易平臺可從強化用戶實名認證、完善用戶評價機制、對經營主體實施分類提示和管理、推動商品描述客觀化四個方面,加強誠信體系建設。”劉冬梅建議,“另一方面,行業協會、二手交易平臺等可通過制定二手商品檢測的統一規范,完善檢測機構認證、檢測內容標準,提高二手交易平臺驗貨檢測的規范化水平,使檢測更好地發揮客觀反映商品情況、避免爭議的作用。”
此外,廣州互聯網法院建議二手交易平臺加大對糾紛的調處力度,“可以通過引入專業用戶裁判、充分保障爭議雙方舉證權利等方式優化爭議處理機制,使更多糾紛更加快捷有效地在平臺內化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