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如果有收獲,可關注本號
在剛剛結束的兩會上,預制菜又一次成了熱議的話題!
對于預制菜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展,多位專家學者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專家學者建言獻策,預制菜再次引發熱議!
兩會期間,各大專家和委員紛紛發表對于預制菜的提案,且很多語言精準觀點犀利,讓一向飽受爭議的預制菜又一次成了關注的焦點。
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農業科學院副院長趙皖平建議“餐廳明確標注出預制菜”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趙皖平代表表示,“預制菜,只要是符合國家標準的,大家不要過多地懼怕。”
△全國人大代表趙皖平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研究員李寶聚在接受采訪時提到,餐飲經營者有義務在菜單中明確標注預制菜品與現制菜肴的區分,建議食品衛生監管部門將預制菜標識管理納入常態化監管體系,保障消費者知情權。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接受采訪時,談及預制菜的話題。稱預制菜本身不是新生事物,未來會是我們菜肴當中一個必要的補充,但它不會是全部。中國傳統的菜肴在變成預制菜、工業化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如果說預制菜沒有做好,那也是人的問題,不是預制菜的問題。
△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
很多關于預制菜的提案一經發出,很快在大眾中間引起了熱議,不少人的留言裹挾著對預制菜的怨氣,一起撲面而來:
“花錢都吃不了新鮮炒的,那干嘛要出去吃?”
“我不反感預制菜,我反感的是拿預制菜賣我四五十,然后和我說是現做的。”
“一句話總結:c端的預制菜太貴,b端的預制菜太臟,我是消費者,我也抵制呀。“
大大方方標注預制菜,很難嗎?
近年來,預制菜發展迅猛,據業內統計,預計2026年我國預制菜市場規模將達到萬億級。這個品類發展迅猛的同時,也一直爭議不斷,其中知情權就是爭議焦點之一。
“外賣、堂食中使用了預制菜卻沒有告知顧客”,是被廣泛投訴的問題。中國消費者協會曾為此點名批評,指出這種做法損害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一些消費者排斥預制菜,排斥的也不是預制菜本身,而是在不知情的情況下被動吃預制菜。
一些餐飲企業面對“你家菜品是預制菜嗎”的提問,回答閃爍其詞,增加了消費者對預制菜的不信任。更讓消費者無法接受的是,一些餐廳明明賣的是成本較低的預制菜,簡單加熱后卻賣出了現炒菜的價格,讓人有種“花了手搟面的錢卻吃上方便面”的感覺。
商家遮遮掩掩,消費者吃得不明不白,這樣的預制菜就算上了桌,也難以讓人心安。
要不要吃預制菜,是“各有所愛”的口味范疇,也是“蘿卜青菜”的選擇權利。不少人反映,消費者并非不能接受在餐廳吃預制菜,但這不意味著他們不在乎預制菜“潛伏”在餐廳菜單中。換句話說,吃不吃預制菜,消費者要的是“拒絕欺瞞,讓我來選”。
去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預制菜的定義和范圍,并表示要大力推廣餐飲渠道明示預制菜。這讓“明示預制菜”有了錨點和依據。知情權是法律明確賦予消費者的權利,也是市場經濟的核心原則之一。
讓預制菜變“隱秘菜”為“明白菜”。使用預制菜的餐飲企業,應將實情明明白白告知消費者。用真誠換取信任,以透明回應預制菜焦慮。省錢、省時間的同時,能讓消費者吃得明白安心,預制菜才會有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
預制菜早已經進入規范發展的快車道
雖然預制菜在發展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問題,引起了消費者的一些擔憂和恐慌。但是這并不意味著預制菜就“有問題”。相反,預制菜其實進入了規范發展的快車道。
2024年,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強預制菜食品安全監管 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通知》,首次明確了預制菜定義和范圍,一定程度上消除了消費者疑慮。
此外,不少省份還出臺了預制菜產業扶持政策,預制菜開始以相當的規格進入地方發展視野。目前,廣東、山東等13個省級行政區已出臺地方生產標準,涵蓋原料采購、加工工藝、冷鏈物流等全產業鏈環節。
值得關注的是,國際餐飲連鎖企業的成熟經驗為本土標準制定提供了重要參考——其代工體系中的HACCP認證、全程溫控等技術標準,正逐步轉化為國內預制菜企業的生產規范。
在產業升級與消費升級的雙重驅動下,預制菜行業正經歷從規模擴張向質量提升的關鍵轉型。數據顯示,2023年獲得SC認證的預制菜生產企業較上年增長42%,第三方檢測機構介入率提升至78%,這些指標印證著行業規范化程度的實質性提升。未來隨著人們對口味、時間、種類的要求,必然會給預制菜留下巨大的發展空間。
對于預制菜,社會上確實存在認識不到位的問題。
預制菜本身不是一個新生事物。大家熟悉的肯德基、麥當勞、必勝客等國際化的連鎖企業,它們使用的菜肴,包括主食,無一例外全都是預制的,并且是工業化預制的,且都是中國的食品工廠幫它們代工,它們沒有自己的中央廚房。
中國傳統的菜肴在變成預制菜、工業化的過程中,確實有很多新的問題需要解決,首先就是標準問題。中國的菜太多了,“有名有姓”的中國菜肴就有兩萬多種。10%的菜肴工業化,也有兩千多種,中國工程院院士孫寶國建議“必須要有國家標準。”除此之外,孫寶國還建議要加強“有關食品網絡謠言的治理”和“對外賣環節的監管”。
因此,在發展預制菜的過程中,與其回避,不如大大方方公開,讓消費者“心里有數”。這也是向公眾普及預制菜常識的契機,讓人們正確認識預制菜,在實際消費中進行體驗,從而打消疑慮。更重要的是,餐飲機構明確標注預制菜,也有助于相關標準的進一步明確,以及監管鏈條的完善。
總之,無論是代表委員的建議,還是社會公眾的呼吁,都說明預制菜在“無痕”融入日常生活之前,存在一個必經階段:公開透明地亮明身份,通過無可置疑的質量,取得公眾信任。
而隨著監管體系的完善,預制菜的整體保障也會逐級抬高,最終達到滿足餐飲需求和實現產業發展的雙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