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道,3月13日,廣西賀州市大寧鎮,家長反映,中心學校要求學生進校前排隊接受書包檢查,老師用檢測儀逐一翻查,理由是防止攜帶刀具、手機和垃圾食品。視頻中,學生沉默配合,家長卻怒火中燒:“翻包像審犯人,孩子的尊嚴在哪?”校方堅稱這是“必要管理”,教育局表示將已介入調查。(源自觀威海、潮新聞等媒體)
安全與隱私的“羅生門”
支持方認為檢查無可厚非:“真出事誰負責?刀具、手機必須管!”有教師直言:“有些學生帶刀霸凌,不管會出大事!”部分網友甚至嘲諷反對者:“怕查是因為藏了見不得人的東西?”
反對方則痛斥越界:“隱私權是基本人權!書包里無非書本文具,憑啥當眾翻?”家長質疑:“用儀器掃就算了,手動翻包就是侮辱!”更有人揭露潛規則:“說是查違禁品,其實逼學生去小賣部消費!”
校規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類似爭議早有先例,曾經,某校因翻包查零食被批“侵犯隱私”,律師明確表示:“學校非執法機關,無權強制檢查私人物品”。《民法典》規定隱私權受法律保護,學校若私自翻查書包內容,可能構成侵權。律師建議采用安檢門等技術手段,既能排查危險品,又避免侵犯隱私。
管理邊界與教育本質的沖突
筆者非常理解學校的苦衷:在現在的環境下,校方的管理責任被無限放大,管制刀具影響安全,垃圾食品影響安全,學生帶手機進校會分心……學校管理稍微過激,就會被媒體揪住不放,掀起輿論狂潮。
但校方的“一刀切”管理還是有問題。某中學曾強制搜身查行李,家長雖簽字同意,學生仍感“屈辱”。教育學者指出:“安全不能靠簡單禁止,而應通過信任和引導。翻包檢查只會讓學生學會順從,而非自律。”
更值得警惕的是利益驅動。曾經某校曾當眾沒收零食堆成山,卻被曝校內小賣部照賣辣條。網友犀利評論:“這哪是保護健康?分明是壟斷生意!”此類矛盾揭示部分學校將“管理”異化為“創收”,背離教育初衷。
平衡需智慧,既要堵也要疏導
刀具鞭炮等違禁品不能帶入校園,這是底線,可以明確違禁品清單,提前告知家長學生,使用安檢設備,既高效又減少隱私侵犯。
學生帶食品進校園的情況比較復雜一點,可能是學生年齡小,抵擋不住零食的誘惑,更大的可能是學校食堂提供的校園餐難吃,學生不愿意吃所致。如果是為了防止食品安全問題,需要改善食堂管理,提升校園餐質量,同時嚴管校內商店。
翻包爭議本質是“控制”與“信任”的博弈。學校若將學生視為潛在威脅,用搜查替代教育,只會助長對立。真正的校園安全,應建立在尊重人格、完善制度的基礎上。畢竟,教育的目標不是培養“無菌溫室里的乖孩子”,而是教會學生在自由與責任間找到平衡。畢竟,教育是尊重,而不是馴化。
你怎么看待這件事?歡迎留言討論。
(圖源網絡,侵聯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