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見青春期 與你同行
青春期,是孩子成長的“黃金期”,也是家庭關系的“磨礪時刻”。伴隨著孩子的叛逆、迷茫與自我探索,作為家長,在陪伴過程中,是否曾被拒之門外,想好的關心到嘴邊卻變成了責備?是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戰,卻又無處傾訴,無人解答?
為人父母,在養育中自我成長,才是對孩子最有力的托舉。
為幫助家長們更好地應對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變化,緩解育兒過程中的焦慮與困惑,溫州日報將于近期特別推出“‘育’見青春期 與你同行”欄目,并舉辦一系列公益活動,邀請溫州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中心兒童青少年心理咨詢師林宣賢等多位專業心理醫生、心理老師等,開展心理講座、互動沙龍、線上心理小課堂等多種活動,滿足家長們的不同需求。這不僅是一次心理科普、心理輔導,更是一場專屬于家長的心靈成長之旅。
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在此次公益活動正式開啟前,我們向各位家長發起話題征集,說出你們在陪伴孩子過程中,遇到了哪些特別棘手、痛心或苦惱的問題,以便在活動中對癥下藥。
如家長趙女士苦惱“孩子的成績下滑,我該批評還是繼續默默支持?”成績單上的數字向來是家長的心病,如果嚴肅批評,怕傷了孩子的自尊,但只是默默支持,又怕孩子失去進取的動力。這種“嚴抓與放手”的抉擇,讓趙女士徘徊不定。
還有家長林女士反映,孩子到了青春期,別說商量,連話都不和爸媽說,“我家孩子上初中,動不動就鎖房門,拒絕溝通,整天耷拉著臉,我們很傷心也很無奈”。
“手機玩不停,讓他復習寫作業,就發脾氣。”家長李女士說兒子“特別叛逆”,常常抱怨“不想在這個家待了,不想學習了”。他們之間的溝通往往以吵架結束。
青春期孩子的心理豐富而多變,他們渴望獨立,又離不開家庭的庇護;他們對未來充滿憧憬,卻又容易被現實的挫折擊垮。叛逆、早戀、學業壓力、社交恐懼……面對孩子成長中的種種煩惱,家長們時常感到手足無措,找不到突破口。
現在家長們可以將這些困惑寫下來(關注“溫州新教育”微信公眾號,在本條文章下面留言)。這是專屬于青春期孩子家長的“樹洞”,家長可以暢所欲言,說出親子相處間的困擾與壓力。我們將從中篩選出比較普遍、集中的問題,開設相應主題的心理課堂活動,給予有需要的家長更專業的指導和溫暖的支持,讓更多孩子可以在有愛又松弛的家庭里實現與父母的雙向奔赴。
記者:金 葉
編輯:瞿含張
二審:曾云畢
三審:林 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