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請知悉。
中國“嬰兒潮”一代正以每年超過800萬人的速度退休,這些人曾是改革開放的建設者,現在卻成了養老金體系的巨大壓力源。
隨著退休人數激增,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越來越大,缺口正在迅速擴大。有專家預測,到2026年,養老金當期缺口將達到2.8萬億元。那么,面對如此龐大的退休潮,我們的養老金還能扛得住嗎?
退休大潮來了,養老金扛得住嗎?
從2022年開始,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二次“嬰兒潮”一代正陸續走到退休的門口,這些人普遍生于1962年至1973年之間,他們在未來5年內還會有超過4000萬人退休,平均每年新增800多萬退休人員。
退休對人生來說是件好事,可在這么短的時間內積壓這么多的退休人員對養老保險基金來說可不是什么好事情了,現在我們的養老保險基金就像暴風雨前的寧靜,看起來一切都還算平靜,但水面下卻已經開始暗流涌動了。
已經有很多專家都看出了其中問題的嚴峻,2026年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預計為6.3萬億,但支出卻會高達9.1萬億,當期缺口接近2.8萬億。
這樣的數字已經可以讓很多人感到焦慮了,現行的養老保險制度本來就是用正在工作的人繳納養老金支付給已經退休的人,現有的繳費人數和基金積累真的能填補這么大的缺口嗎?
養老保險基金不僅面臨著支付壓力,人口結構問題才是讓國家更加頭疼的,截至2022年底,我國60歲以上人口已經達到2.8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9.8%。
65歲以上人口也有2.1億,占全國總人口的14.9%,“嬰兒潮”一代的退休必然會讓老年人口的數量和比例進一步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負擔只會越來越重。
現實如此,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平衡已經不只是簡單的人數問題,是個可以關系到整個社會保障體系能否持續發展的大問題。
好在國家已經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并采取了一些措施,2022年我國正式實施了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全國統籌制度,通過建立全國統一的調劑資金合理調劑地區間的基金余缺,保證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
但這只不過是個開始罷了,要想從根本上解決養老保險基金的虧空問題,還需要更加全面和深層次的改革。
養老金問題需要更改的不光是數字和制度,更是對我們整個社會的一次考驗,未來的路還很長,國家會如何應對,這還需要我們拭目以待。
嬰兒潮的來龍去脈,你知道嗎?
很多人可能會對“嬰兒潮”這個詞有點陌生,其實這種現象現在悄無聲息的影響著每一個人,甚至可以說它塑造了今天的中國社會。
“嬰兒潮”究竟是怎么來的呢?其實我國歷史上出現過三次“嬰兒潮”,影響最為深遠的莫過于1962年至1973年之間的那一波,這波“嬰兒潮”的規模之大、影響之深遠讓今天的我們感到了巨大壓力。
1962年中國剛剛經歷了三年自然災害,那個時期是充滿艱辛的,好在隨著國民經濟開始復蘇,生活的希望逐漸重燃。
為了快速恢復人口,當年我國推出補償性生育的鼓勵生育政策,出生人口在這段時間內迅速攀升,1963年新出生人口接近3000萬,達到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最高峰。
這代人在改革開放的時代背景下成長,成了中國勞動力市場的主力軍,是中國經濟不斷向前發展的主要推動力,現在這代人已經逐漸步入退休年齡,成了養老保險體系的主要受惠者,可這代人的人口實在是太多了,從1962年到1973年不過11年間,全國共出生了大約2.6億人。
現在國家能否結構中每五個人中就有一個出生在這個時期,龐大的數字不僅影響了當時的教育、就業和社會資源分配,也在今天繼續影響著我們的養老保險基金。
從歷史的角度來看,這一批人對于中國經濟騰飛的貢獻是巨大的,除了這次“嬰兒潮”之外,我國歷史上還有兩次相對規模較小的嬰兒潮。
第一次是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當時國家剛剛解放,百廢待興,鼓勵生育的政策讓人口在很短的時間內迅速增長,只不過當時的人口基數較小,這一波嬰兒潮看上去沒那么龐大,但卻為我國后來人口增長奠定了基礎。
第三次“嬰兒潮”就是被稱為最悲催的一代的8090后,他們普遍出生在1986年至1990年之間,被稱為“回聲嬰兒潮”。
第二次“嬰兒潮”出生的人進入生育年齡之后再來一個潮汐效應,雖然當時國家在很多地區都實行了計劃生育政策,但這波嬰兒潮還是帶來了1.24億的新生人口。
所以這三次嬰兒潮都是歷史背景和政策變化共同作用的結果,第一次是新中國成立后的希望之光,第二次是經濟復蘇的必然產物,第三次則是時代回聲的自然反映。
每一次嬰兒潮不代表著我國家那一段特殊歷史時期,不僅影響了當時的經濟和社會發展,也在今天繼續對我們產生深遠的影響,現在國家面對的這個大難題,要如何應對呢。
虧空逼近,國家打算怎么補?
針對“嬰兒潮”一代退休帶來的沖擊,相關部門已經制定了一系列應對措施,試圖在緩解養老保險基金壓力的同時確保每人都能擁有安穩的晚年,這些措施既有“節流”思路,也有“開源”的辦法,有的還可能涉及到養老保險制度的結構性調整。那國家具體打算怎么做呢?
對公眾來說,很多人對退休潮的措施的第一反應就是延遲退休,這個話題已經討論了好幾年,但由于涉及面廣、利益調整復雜一直未能真正落地。
但是相關部門的調整步伐從未停歇,政策細化也在一步步推進,延遲退休的政策效果是非常直接的,晚幾年退休就能少每年新增的退休人數,從而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的支付壓力。
當然國家的政策實施不會特別死板,延遲退休也不會采取一刀切的方式,很有可能每年延遲幾個月,慢慢將退休年齡調整到一個新的區間。
男性職工來可能最終會延遲到65歲退休,女性職工的退休年齡則可能從50歲或55歲延長到60歲或65歲。
延遲退休的效果肯定是不錯的,按照2022年的數據來看,當年新增退休人員中有309萬男性達到了60歲的退休年齡。如果最終像退休年齡延遲5年,那這部分人將繼續繳費來增加養老保險基金的收入,同時也會減少養老金的支出。
一加一減之下,之中的賬可就好算多了,2035年養老保險基金每年收入將增加數千億元,支出也會跟著相應減少。
不過在退休這件事情上,既得利益者一定是持反對意見的,好不容易熬到退休年齡,國家一個政策下來直接變成退無望,這讓很多人從心理上沒有辦法接受,特別是那些體力勞動者,晚幾年退休意味著更大的身體負擔和工作壓力。
所以國家需要考慮的是如何平衡各方利益,這才是延遲退休政策遲遲沒能落地的根本原因,國家是由人構成的,國家政策的執行必然要顧及每一位勞動者的切身感受。
除了延遲退休政府之外,國家還在考慮降低養老金替代率,養老金替代率是退休人員領取養老金與他們退休前工資的比值。
目前我國城鎮職工養老金的替代率在46%左右,大部分人退休后拿到的養老金是退休前收入的一半,這個比例看上去不太高,但對于國家來說,這個壓力也不小。
就是未來退休人口越來越多,養老保險基金的負擔一定會越來越重,維持現有替代率的壓力也越來越大。
國家可能逐步下調替代率以緩解養老金的支付壓力,這種下調也一定會是一個漸進的過程,這樣既能減緩基金的支付壓力,又不會讓退休人員感到過度的不適。
替代率下調肯定會伴隨提高個人養老金的保障水平否則鼓勵更多人參與商業養老保險等其他措施,這樣就可以彌補基本養老金替代率下降帶來的不足,確保每個人的晚年生活都有所保障。
未來全國養老金還有可能實現全國統籌,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減少地區分布不均勻的問題,全國范圍內統一調配就可以最大限度的平衡各地基金收支的差異。
目前不同地區的養老保險基金結余情況差異很大,廣東、浙江這些經濟發達地區的基金結余較多,劉星經濟欠發達地區的養老保險基金已經出現了收不抵支的情況。
如果各地養老保險基金繼續各自為政,這些問題將永遠無法解決,地區之間的不平衡是會越來越大。
這么看來全國統籌制度是未來的必然,國家這樣的角度很高,可以更好的統籌全局,將結余較多地區的基金調劑到基金緊張地區,確保養老金在全國范圍內都能按時足額發放。
2022年全國統籌制度已經正式啟動,在有些地區已經有了一定的效果,各省之間通過中央調劑制度的規模達到2100多億,有效緩解了部分地區的養老金支付壓力。
結尾
國家已經意識到養老保險基金虧空問題的嚴重性了,既然國家已經出手,那這個問題未來一定會得到解決。
雖然每項措施都不可避免地伴隨著爭議,但國家一定會想方設法的照顧每一個群體的利益,至于這些措施能否真正緩解養老保險基金的虧空問題,讓我們給國家一點時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