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五年間,折疊屏手機曾被三星視為顛覆智能手機市場的“神兵利器”。憑借先發優勢,三星一度占據全球折疊屏市場90%以上的份額。
然而,這場技術盛宴在2023年戛然而止。據IDC數據,三星折疊屏手機全年出貨量同比暴跌42%,市占率首次跌破50%。另據市場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發文稱,2024年Q4,全球折疊屏智能手機出貨量為380萬,同比下降18%。其中,華為超越三星,成為市場領頭羊,占據31.2%的市場份額,三星則是跌至第二位,市場份額為26.7%。作為全球折疊屏市場的開拓者與領頭羊,三星的滑坡不僅暴露了自身戰略失誤,更折射出整個折疊屏行業的深層矛盾。
內部崩塌
在折疊屏賽道,三星本應是最具話語權的領跑者。但看似完美的技術路線背后,隱藏著戰略判斷的致命偏差。當消費者用錢包投票時,暴露的不僅是產品缺陷,更是決策層對市場需求的誤讀。
一是,技術迭代滯后引發的用戶信任危機。三星始終將“全球首款量產折疊屏”的標簽視為護城河,卻忽略了用戶體驗的真實痛點,其標志性的U型鉸鏈設計雖在實驗室通過了20萬次折疊測試,但用戶實際使用中出現的屏幕折痕、鉸鏈異響問題頻發。
三星Galaxy Z Fold系列自2019年問世以來,鉸鏈開合壽命始終徘徊在1萬次左右,遠低于華為Mate Xs 2的30萬次標準。2022年推出的Z Fold4雖然引入了UTG超薄玻璃,但實際使用中仍頻現屏幕分層、折痕泛白等問題。出于對產品質量的擔憂,消費者在購買折疊屏手機時更加謹慎,雖然三星后續對產品進行了改進,但前期積累的負面印象依然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消費者的購買決策。
二是,高昂的價格是三星折疊屏手機難以逾越的障礙。三星折疊屏定位高端,售價往往高達數萬元。以 Galaxy Fold 為例,其上市初期價格遠超普通旗艦手機數倍。如此高昂的定價,嚴重限制了目標消費群體的范圍。對于大多數消費者而言,即使對折疊屏的新奇功能充滿好奇,但面對遠超心理預期的價格,也只能望而卻步。相比之下,普通智能手機在性能不斷提升的同時,價格卻更為親民。消費者在權衡性價比后,往往會選擇傳統手機,這使得三星折疊屏在市場推廣中面臨巨大阻力,銷量難以實現突破。
在定價策略上,三星折疊屏始終錨定1999美元的高端區間,比國產旗艦高出40%以上。這種“奢侈品定位”在疫情后消費降級趨勢下顯得格格不入。更矛盾的是,其2023年推出的Galaxy Z Flip5雖試圖以999美元切入中端市場,但閹割了IP68防水、潛望式長焦等核心功能,陷入“高價低配”的認知陷阱。
三是,生態系統建設嚴重滯后。作為安卓生態的主導者,三星在折疊屏軟件適配上的遲鈍令人費解。其主推的Flex Mode分屏功能,在Top100應用中僅有38%完成適配,而華為鴻蒙系統的平行視界適配率已達79%。
外部圍剿
如果說三星的失誤是自毀長城,那么國內手機廠商的集體爆發則加速了其帝國崩塌。這場圍剿不僅是價格戰,更是技術路線、本土化創新的多維碾壓。
一來,技術路線彎道超車。華為2023年發布的Mate X3以239克的重量刷新行業紀錄,比三星Z Fold5輕21%;OPPO Find N3的水滴型鉸鏈將折痕深度控制在10微米以內,僅為三星的1/3;榮耀Magic V2更是突破性地將厚度壓縮至9.9mm。國內廠商在UTG超薄玻璃、鈦合金鉸鏈等核心技術上已形成專利包圍網,三星引以為傲的技術優勢正被快速消解。
二來,本土化創新的降維打擊。不同于三星熱愛炫技,國內廠商深諳“折疊屏不應是炫技玩具”的市場真諦,產品格外注重實用和體驗。比如,小米MIX Fold3針對商務人群開發了懸停視頻會議功能;vivo X Fold2與微信合作定制分屏聊天動效;華為則依托鴻蒙系統實現折疊屏與平板、PC的跨端協作。反觀三星,其全球化策略導致產品嚴重“水土不服”。例如,在移動支付場景,三星折疊屏對支付寶、微信的適配優化落后國產機型兩代以上。
值得注意的是,消費者需求的變化和市場環境的波動對三星折疊屏手機的銷售產生了顯著影響。近年來,全球經濟形勢不穩定,消費者更加注重實用性和性價比。折疊屏手機作為一種相對新興的產品,其獨特功能在部分消費者眼中并非剛需。消費者更傾向于將有限的資金投入到性能穩定、功能全面且價格合理的普通智能手機上。另外,市場對于折疊屏手機的審美疲勞也在逐漸顯現,消費者對于折疊屏的新奇感逐漸消退,更加理性地看待這一產品,這也使得三星折疊屏手機面臨著更大的市場推廣壓力。
折疊屏迷思:行業集體撞上技術天花板
三星的潰敗恰逢折疊屏市場增速放緩,2023年全球出貨量同比僅增長11%,遠低于預期的35%。這場技術革命的瓶頸期比預想中來得更早,整個行業都需直面三個終極拷問。
首先,創新邊際效應銳減。折疊屏的技術演進已陷入“內卷式創新”:廠商們競相追逐更輕的1克、更薄的0.1mm,但這些改進對用戶體驗的提升微乎其微。用戶調研顯示,消費者對折疊屏的重量敏感閾值為240克,厚度閾值為11mm,主流產品早在2022年就已達標。當技術改進難以轉化為感知價值,市場必然進入疲勞期。
其次,成本與價值的永恒博弈。折疊屏手機的BOM成本是直板旗艦的2.3倍,但用戶愿意支付的溢價空間正在收窄。Counterpoint數據顯示,愿意為折疊屏多付50%以上的用戶占比,從2021年的68%降至2023年的39%。更嚴峻的是,隨著AI手機、AR眼鏡等新形態終端崛起,折疊屏的“未來感”標簽正在褪色。
最后,生態建設的結構性缺陷。時至今日,折疊屏仍然未能催生殺手級應用,多數用戶仍將其視為“能折疊的大屏手機”。開發者缺乏適配動力,Top1000應用中僅有21%為折疊屏做過專屬優化。這種“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困局,導致折疊屏始終停留在小眾市場。
三星折疊屏銷量的下滑揭示了一個殘酷真相:在消費電子領域,技術領先不等于市場成功。折疊屏要想突破困局,必須完成從“工程師思維”到“用戶思維”的范式轉換。短期內,廠商需要解決可靠性、軟件生態等基礎體驗問題;中長期則需重新定義產品價值——是成為生產力工具,還是娛樂終端?抑或人機交互的新范式?當行業不再執著于“折疊”本身,而是思考“為何要折疊”,這場技術革命的第二幕或許才真正開始。畢竟,折疊屏的未來不在于它能展開多大,而在于能否真正融入人類的生活方式。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