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銀花是纏繞莖小灌木,初開時潔白如玉,兩三天后變為金黃色,因黃白相間色如金銀,所以人們叫它“金銀花”。
中原五指嶺山區種植金銀花歷史悠久,明代大藥學家李時珍《本草綱目》里記載“銀花出密縣五指嶺下”。
五指嶺系伏牛山嵩山余脈,山上有一峰,上有五石柱并立,狀如五指,故取此名。五指嶺西接嵩山,北到鞏義、滎陽,南至登封、禹州,東過新密,范圍4000多平方公里,山峰海拔多在千米左右。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金銀花就是五指嶺上的“仙”。
金銀花生命力旺盛,不嬌氣,隨處可長。它的種子被風或鳥帶到什么地方,只要落在了濕潤的土地上,便拼命地生長,故有農諺“凍死石榴曬傷瓜,不會影響金銀花”。
春末夏初,五指嶺山坡上那些冬季里看似枯死的藤蔓煥發出生機,朝氣蓬勃地生長著,綠蓬蓬的,你追我趕到處攀爬。在一片一片的蔥蘢中,一簇簇黃燦燦的花會讓人眼前一亮,散發出淡淡的幽香,這些花使山坡上生動熱鬧起來,引得小蜜蜂嚶嚶嗡嗡地采蜜,它們就是金銀花。
金銀花在谷雨時節長勢最為旺盛。彼時,春雨蒙蒙,空氣溫潤,山坡上金銀花散落各處,點點閃爍。亦有不少金銀花藤蔓交錯相互纏繞,一眼望去恰似山坡鋪上了金黃的地毯,又宛如一幅濃墨重彩的油畫。其香濃郁,自遠方便飄入鼻中,令人精神振奮。
金銀花開的時節,更是五指嶺鄉親們一年中最為歡暢的時刻。男女老少,喜氣洋洋,人手一個竹籃競相采摘那金黃銀白的花。而后置于暖陽下晾曬,待花兒干至七八成,便送往供銷社興辦的金銀花專業合作社,以此換取幾張鈔票。鄉親們的笑顏,恰似一朵朵盛放的金銀花,燦爛純真。
五指嶺金銀花與別處不同,這里面還有歷史傳說。
北宋年間,宋太祖趙匡胤有次外出狩獵游玩,路經五指嶺,聽說五指嶺的金銀花品質優良,有性寒味甘清熱解毒、疏風通絡明目提神的功效,便派人去采購。
當時正值金銀花盛開時節,侍女將沏好的金銀花茶捧給太祖品嘗,太祖呷了兩口,頓感口味鮮美,神清氣爽,大加贊譽。旁邊的太監看著有點嘴饞,動了嘗一嘗的念頭。待夜晚太祖睡著了,忍不住喝了兩口。次日,太祖感覺杯子里茶水少了,隨口說了一句:“如果這金銀花在水里能豎立起來(原是倒著的),一喝便倒,以后就沒人敢偷喝了。”趙匡胤是真龍天子,結果他的一句戲言成真,從此以后,五指嶺金銀花在沸水里泡的時候是倒立的,頭朝下,根朝上,只要喝一口,金銀花便紛紛倒下,特別神奇。至今我們家鄉仍然流傳著一首打油詩:
晨聞五縣雄雞鳴,登高望遠少林峰。
七十八道崎嶇路,渺觀滾滾黃河影。
太祖途經珍美味,金口倒立古今名。
家鄉佳話傳千載,不是名勝皆美景。
近些年,有專家學者對五指嶺一帶金銀花進行了深入科學研究,結論是五指嶺山巒起伏,屬高山冷涼濕潤區,晝夜溫差大,且土質多為重黏土、紅黏土,非常適宜金銀花生長,所以這里的金銀花形成了獨特的品性。
后來,我翻看有關金銀花的書籍,得知金銀花學名“忍冬”,感覺有點古怪。隨后,我研讀了書本上金銀花的記載,觀察了金銀花的生長習性,終于理解了“忍冬”的內涵。
我們看到的金銀花多數在高處向陽的地方,這與它自身有著密切的關系。金銀花屬小灌木,因先天不足常被高大的草木遮住光線,只有拼命使勁往上攀爬,才能接受陽光、雨露,才會在物競天擇中不被大自然所淘汰。
冬季寒風凜冽,金銀花翠綠的葉子被刮得光禿禿的,只留下嶙峋的枝蔓,風霜雨雪,它默默地忍受著,悄無聲息地積蓄能量。待春光明媚,它便發瘋一樣地生長,綻放自己。
這些小小的其貌不揚的植物,其實與大千世界普普通通的我們驚人地相似,只要你能忍耐他人所無法忍受的痛楚,承受他人所不堪承受的折磨,那么你成功上岸的幾率便會更大,夢想成真的概率也會隨之增長。
作者:周虎軍(作者系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轉載請注明來源《民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