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食品安全網訊 (李瑩 記者楊玉國)在日常外出就餐中,我們往往不會過多留意桌上的餐具,潛意識里認為它們是干凈衛生、可以放心使用的,是守護我們飲食健康的一道防線。但事實真的如此嗎?記者暗訪中所拍到的畫面,可能將徹底打破你對飯館餐具衛生的固有認知。
這是記者在多家餐(飲)具消毒企業清洗現場看到的一個個讓人觸目驚心的景象:在臟亂不堪的車間,回收回來的餐具像垃圾一樣散落在地上;老化的設備銹跡斑斑,“帶病”運轉;水槽內浸泡餐具的水渾濁不堪,上面漂浮著殘渣、油垢,散發著刺鼻的氣味;車間內破碎的地磚上,到處是渾濁的積水;工人不戴口罩不戴手套,用指甲里滿是黑垢的手直接接觸餐具,更讓人驚訝的是,未經任何消毒工序的餐具、筷子,就急匆匆被裝進包裝袋,流向食客的餐桌……
而這僅僅只是冰山一角。根據消費者提供的線索,中國食品安全網記者深入多家公共餐(飲)具清洗企業的生產車間,展開了長達三個月的暗訪調查,結果發現,公共餐具的衛生安全問題遠比我們想象的更為嚴峻和復雜。
現在,請跟隨記者的鏡頭,一同揭開公共餐具衛生安全背后隱藏的重重問題,還原那些不為人知的真相。
圖注:餐具消毒車間內遍地垃圾,勺子等餐具散落在泥水中
衛生條件惡劣:垃圾與餐具 “共處一室”
廠房位置隱蔽幾乎是這些企業的共同特點。根據知情人提供的線索,記者首先前往的是涿州市科宇清潔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科宇清潔)。前往途中,四周幾乎看不到任何指示標識,這家企業仿佛故意將自己隱匿起來一般。經過多次打聽,記者才順著路上流淌的污水和若有若無的異味找到了這家公司。
剛到車間門口,眼前的場景便令人震驚不已:四五個破舊的垃圾桶隨意地放置在車間門口,桶身布滿了厚厚的污漬;車間門口污水肆意橫流,未經處理就直接排放,綿延淌出數百米,散發著陣陣惡臭;裝著餐具浸泡粉的袋子摞在廠房墻邊,竟與垃圾桶并排放在一起,這樣的環境,實在難以讓人聯想到這里是從事餐具清洗消毒工作的地方。
圖注:廠房門口擺滿垃圾桶,污水直排,臭氣熏人
記者走進車間,發現里面一片狼藉,整個空間未做任何合理分區。門口地面堆滿了污漬斑斑的周轉箱,不少筐子上還沾著白乎乎的污垢,看起來像是殘留食物殘渣與洗潔精混合后干涸留下的痕跡。車間內的地磚破碎不堪,走廊上全是黑乎乎的積水,連下腳的地方都難找。地上隨意擺放著垃圾桶、紙箱子、垃圾箱、藥水桶、塑料袋等雜物,這不僅嚴重違反了車間衛生管理要求,還極易成為細菌滋生和蟲害繁衍的溫床。
圖注:雜亂的車間,破碎的地磚上是黑乎乎的積水
圖注:加工車間的一角,垃圾桶布滿灰塵,臟亂不堪
根據GB 31651-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餐(飲)具集中消毒衛生規范》,廠區布局設計應滿足設備和工藝流程需求,按照“回收、除渣、浸泡、清洗、消毒、烘干、包裝、儲存”的生產工藝流程進行布局,并設置相應的分區,包括回收暫存間(區)、除渣間(區)、粗洗間(區)、清洗(區)、消毒間(區)、包裝間、成品間、包材間、筷子消毒與包裝間(區)以及周轉箱清洗、消毒、晾干間(區)。然而,科宇清潔顯然完全沒有達到這些標準。
整個車間除了雜亂無章,還處處彌漫著臟污的氣息,餐具與垃圾“親密接觸”的場景隨處可見。沾滿黑色污垢的垃圾桶緊緊挨著生產加工線,在一堆周轉箱旁,記者看到一名工人正從框子里分揀餐具,她腳下是滿地垃圾,厚厚的污水,身旁就是一個骯臟的大垃圾桶,餐具與垃圾桶之間的距離就在方寸之間。
圖注:回收回來的餐具像垃圾一樣堆在地上;餐具跟垃圾桶“零距離”
在記者暗訪的另一家企業——北京燕東嘉澤廣豐保潔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嘉澤廣豐),車間布局同樣沒做明顯的分區,衛生狀況也一樣糟糕透頂。放眼望去,除渣車間宛如一座廢棄已久的倉庫:天花板上銹跡斑駁,私自搭建的管線電線盤踞如蛇,墻面上布滿了污跡,幾乎看不出白墻的顏色,地面同樣污水橫流,破損的餐具與腐爛的食物殘渣散落得到處都是,一些勺子和筷子浸泡在地上的污水里,工人們在濕滑的環境中踩著這些餐具來回穿梭忙碌,既不衛生,又存在極大的安全隱患。
圖注: 裝滿食物殘渣的垃圾桶緊挨流水線,散發出惡臭
周轉箱在車間里隨意堆放,有的歪倒在地上,有的摞得很高。按照GB 31651-2021《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餐(飲)具集中消毒衛生規范》標準,儲存物品應與墻壁、地面保持不少于10CM的距離,以便于空氣流通及物品搬運。但這里的周轉箱存儲情況完全不符合這一要求,用這樣的周轉箱裝載餐具,其衛生安全狀況可想而知。
圖注:垃圾桶與在洗的周轉箱蓋子挨在一起,破損的皮帶懸在半空
設備老化:銹跡斑斑的機器 “帶病” 運作,讓餐具清洗成空談
除了衛生條件惡劣,這兩家企業的機器設備同樣也令人擔憂。記者在現場看到,科宇清潔的清洗設備老化之嚴重令人擔憂,設備表面銹跡斑斑,部分零部件早已損壞,仍在“帶病”運轉。這些生銹的設備不僅無法保證清洗效果,自身產生的銹垢還可能混入餐具中,對人體健康造成危害。而浸泡池中本來用來消毒清洗餐具的消毒水,渾濁不堪,上面漂浮著殘渣和油垢,發出刺鼻的氣味,這樣的清洗條件如何保障清洗的餐具干凈衛生呢?
圖注:掛滿污垢的設備“帶病”工作;池子里用來泡餐具的水,渾濁不堪
嘉澤廣豐的設備與科宇清潔不相上下,除了臟,仿佛整個車間都在生銹,機器是銹的,墻邊的梯子銹的都快看不出模樣,電箱是銹的,天花板也是銹的,傳送帶上是厚厚的銹垢和油垢,由于長時間沒有打掃清理,發出刺鼻的氣味。
圖注:生銹的設備,不但無法保障清洗的衛生干凈,而且產生的繡垢也是對餐具的二次污染
按照《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餐(飲)具集中消毒衛生規范》(GB 31651 - 2021)要求,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應配備與生產能力相匹配的餐(飲)具清洗、消毒、烘干、包裝等設備設施,并且這些設備設施應保持清潔衛生,定期進行維護、保養和更新。然而,這些企業的設備不僅老化損壞嚴重,還長期缺乏維護,致使餐具清洗質量大打折扣。
圖注:設備由于常年不打掃清理,油垢污垢混在一起,臭氣熏天
餐具消毒企業根本不消毒,直接包裝流向餐桌
在深入調查過程中,記者發現了一個令人咋舌的現象:這幾家餐(飲)具消毒企業的清洗流程,從廠房車間的整體布局,到工人細微的操作動作,幾乎每個環節都存在嚴重的不規范問題。而其中最令人擔憂的是,這些本應承擔餐(飲)具消毒重任的企業,實際上根本沒有進行任何消毒工作。
記者在科宇清潔看到,流水線上,從清洗環節輸送過來的餐具,被幾個工人徒手分揀后,直接進入機器進行塑封,旁邊的工人接著將其裝進周轉箱,打包完成后,由推著小推車的工人直接搬運出車間。
在嘉澤廣豐,記者捕捉到令人震驚的一幕:一名工人坐在筷子機旁,公然無視消毒程序,將未經任何消毒處理的筷子直接裝進袋子,還貼上“已消毒”的標簽。這些未經消毒的筷子一旦流入市場,必將對消費者的健康安全構成嚴重威脅,極有可能引發各種疾病和衛生問題。這不僅嚴重違背了餐具消毒企業的基本責任和使命,也暴露了該企業在管理和道德層面的嚴重缺失。
依據GB 31651 - 2021的明確規定,餐(飲)具清洗可選用手工或機械方式,清洗完畢后必須進行消毒,具體消毒方法包含熱力消毒、化學消毒等,且消毒的時間和溫度必須嚴格符合相關標準要求。但這些企業卻對規定置若罔聞,肆意踐踏消費者的健康權益。
圖注:工人都不穿工作服,頭發已經臟到打綹的女工正在清洗餐具
工人毫無衛生意識:不穿工作服不戴口罩,徒手就抓取餐具
在深入探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了一系列令人瞠目結舌的現象。在這幾家工廠里,所有工人均未穿工作服,也無一人佩戴頭套,幾乎沒有人戴口罩。以科宇清潔為例,當日清洗環節約有8名工人在崗,記者全程觀察發現,竟無一人身著工作服、頭戴衛生帽,僅有1人佩戴了口罩和手套,并且在工作過程中,工人直接徒手抓取餐具。其中在浸泡環節,一名身著紅衣的工人既不戴帽子也不戴口罩,衣服污漬厚重,幾乎難以辨別原本顏色,頭發臟污打結,指甲縫里的黑垢在操作時直接與餐具觸碰,不禁讓人懷疑,工人自身衛生條件如此糟糕的情況,如何為顧客加工生產出干凈衛生的餐具呢。
圖注:工人直接用手抓勺子等餐具
嘉澤廣豐的情形如出一轍,工人無一人按要求穿戴工作服,尤其在除渣等高粉塵、高風險的作業環節,工人居然連口罩都不佩戴,個人防護措施嚴重缺失,職業健康也面臨極大威脅。
根據GB 31651 - 2021規范的明確要求,餐(飲)具集中消毒單位的從業人員應當保持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工作時需穿戴清潔的工作衣帽、口罩等;接觸直接入口餐(飲)具的人員,必須進行健康檢查,取得健康證明后才可上崗工作。但顯而易見,這幾家企業的工人并未接受過相關培訓,基本的衛生意識極度匱乏,這無疑給餐具衛生安全埋下了一顆顆定時炸彈。
注冊地址成謎!曾被查封的企業 “復活” 了
在深入探訪過程中,記者發現了一家情況極為特殊的企業。據可靠知情人爆料,在河北廊坊市廣陽區,有一家早在2019年就因嚴重衛生問題被查封的企業,如今竟換了個“馬甲”,以“廊坊市簡純清潔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簡純)的全新身份再度出現在大眾視野。知情人還透露,該企業的注冊地址指向某居民小區,而實際車間卻在三公里外的鐵門內,十分隱秘。
為了一探究竟,揭開這家企業的真實面目,記者專程趕赴河北廊坊展開調查。根據知情人提供的線索,這家餐具消毒企業的前身是廊坊金康餐具消毒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康)。2019年,北京維潔康消毒服務有限公司因餐具衛生問題被媒體曝光,金康由于與其存在代加工關系,也隨即遭到查封。本以為這樣一家違規企業會徹底消失,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它只是表面關停,實則暗地運作,改頭換面后再次卷土重來。
知情人還表示,如今這家公司雖然重新開展加工業務,但行事極為謹慎、隱秘。其中最明顯的就是在注冊地址與實際廠址上玩起了“障眼法”,兩者完全不是一個地兒。記者按照簡純公司登記的注冊地址“廊坊市廣陽區萬莊石油華興礦區橋頭62號”,借助導航一路找尋,最終抵達的卻是一個再普通不過的居民小區——“萬青小區”。小區內環境寧靜祥和,絲毫沒有清洗工廠的痕跡,與想象中的加工場所大相徑庭。
圖注:簡純注冊所在地跟2019年被查封的金康注冊地,是同一個地址
圖注:“重生”的餐具消毒企業,注冊地和工廠實際所在地相距3.6公里
圖注:借助導航一路找尋,注冊地最終抵達的是一個居民小區
圖注:加工車間實際所在地,大門緊閉,一側的門牌號極不規范的寫著“橋頭62號”
在知情人的指引下,記者得知真正的加工車間隱匿在距離注冊地址三公里以外的一幢違章建筑里。這里,黑色的大鐵門每天緊緊關閉,門口沒有懸掛任何招牌,仿佛在刻意隱瞞著什么。門口一側的門牌號書寫也極不規范,僅僅簡單地寫著“橋頭62號”,不仔細看很難發現。
從外面看,工廠大門始終緊閉,毫無生產加工的跡象,仿佛是一處被廢棄的場所。然而,記者的鏡頭卻捕捉到了令人震驚的畫面:車間里機器轟鳴,生產工作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
但由于公司實際地址與注冊地址不符,記者難以核實該企業在環保、消防安全等方面是否具備合法性,這背后究竟隱藏著多少不為人知的秘密,實在令人擔憂。
餐具衛生“亮紅燈”:骨頭、瓶蓋、剩菜渣滓齊現身
這些公司加工車間的環境臟亂差到令人咋舌,在這樣惡劣的環境下清洗出來的餐具,究竟能不能讓人放心使用?又潛藏著哪些隱患呢?懷揣這些疑問,記者深入到部分由這些公司供應餐具的飯店展開探訪。
圖注:記者到部分由這些公司供應餐具的飯店展開探訪。
圖注:發現餐具存在各種各樣的衛生問題。
調查結果令人觸目驚心,問題五花八門。有的餐具上附著著大塊未洗干凈的黃色油污,拿手一摸,黏糊糊的;有的餐具包裝里竟夾雜著骨頭渣滓,殘缺的瓶蓋,甚至還有沾著沒洗干凈、類似蔥花的剩菜殘渣。這些問題不僅嚴重違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里明確規定的餐具清洗消毒后必須保持清潔的要求,也和《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餐(飲)具集中消毒衛生規范》中對餐具感官的標準相差甚遠 。
除了衛生問題嚴重,這些企業供應的餐具還出現過期餐具再次“上崗”的亂象。其中在簡純供貨的餐廳里,記者發現當天的餐具,離塑封餐具標注的生產日期已經過期一個多月,卻依舊堂而皇之地被擺上餐桌,供顧客使用。
飯館給顧客使用過期餐具是否違法?需要承擔什么樣的法律責任?對此,中國食品安全網對北京市順義區青聯委員、北京市中同(順義區)律師事務所律師、北京市西城區律師協會金融工作委員會委員劉通做了采訪,劉律師表示,根據《食品安全法》及多地市場監管部門規定,消毒餐具必須在獨立包裝上標注消毒日期和使用期限。雖然國家未統一規定具體時長,但各地通過規范性文件明確:集中消毒餐具:普遍為3-10天。餐飲單位自消毒餐具:保質期不超過24小時,需當天消毒當天使用。
如果企業給消費者提供過期餐具,違法行為需要承擔的法律責任分這樣幾種情況:
行政處罰:責令改正與罰款:依據《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六條,監管部門可責令改正并警告;拒不改正的,處5000元至5萬元罰款;情節嚴重的吊銷許可證。
刑事風險:若過期餐具導致食物中毒或傳染病傳播,可能觸犯《刑法》第一百四十三條“生產、銷售不符合安全標準的食品罪”或《傳染病防治法》第七十三條,面臨刑事責任。
圖說:國家對餐(飲)具消毒的衛生規范文件
國標在這些餐具消毒企業里淪為“一紙空文”
根據《食品安全國家標準 餐(飲)具集中消毒衛生規范》(GB 31651 - 2021),餐具清洗消毒企業應具備完善的設施、嚴格的流程和規范的操作。然而,記者在調查中發現,這些企業普遍存在以下嚴重問題:
1. 衛生條件惡劣:車間環境雜亂無章,垃圾與生產區域混雜,地面污水橫流,設備銹跡斑斑,清洗水污濁不堪,完全不符合衛生標準。
2. 流程不規范:未按照國家標準設置完整的生產工藝流程和分區,如缺少必要的除渣、消毒、檢驗環節,或者各環節操作不規范,未嚴格控制清洗,導致餐具清洗消毒不徹底。
3. 工人防護缺失:工人未佩戴口罩、手套、帽子等必要的防護用品,直接徒手接觸餐具,缺乏基本的衛生意識和操作規范知識。
4. 設備老化:部分企業未配備符合標準的消毒設備,或者雖有設備但設備老化損壞、運行不正常,無法達到有效的消毒效果。
5. 污水處理設備形同虛設:生產過程中產生的污水未經處理或處理不達標就直接排放,嚴重污染周邊環境,違反環保相關法規,也對生態平衡造成破壞。
6. 消防隱患:車間內私拉亂接電線、管線,未合理規劃電氣線路,易燃物品隨意堆放,缺乏必要的消防設施和疏散通道,一旦發生火災,將造成嚴重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圖注:結滿蜘蛛網的污水處理設備和生銹的電箱
這些問題的存在,充分表明相關國標在這些企業中并未得到有效執行,成為了一種擺設。這不僅嚴重威脅到廣大消費者的身體健康和飲食安全,也損害了餐飲行業的整體形象和信譽。
針對記者在暗訪中發現的企業在餐(飲)具消毒過程中出現的種種不規范問題,中國食品安全網采訪了世界中餐業聯合會餐飲衛生安全分會主席呂先銘。
看了記者采訪到的畫面內容,呂主席也表示非常震驚,并表達了自己的看法:“對于這種情況,我認為首先它只代表少部分從業者,混跡在了餐飲業集中消毒這樣一個行業里面,確實是我們行業應該抵制的。”并表示,“像這樣不具備生產合格餐具前提的企業,我們也歡迎相關的職能部門能加大對它的查處力度。從行業的角度,我們也希望這樣的企業能夠加強自律。不要唯利是圖,貪圖眼前利益,損害社會公眾的利益。”
此外,呂主席還介紹了餐飲業集中消毒行業的發展現狀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他說:“餐飲業集中消毒行業從2004年有了第一套裝餐具以后,在2006-2007兩年快速的在全國鋪開。覆蓋到各個市縣甚至鄉鎮。在近5-10年的發展當中,在技術層面已經有了突飛猛進,其中百分之八九十的餐飲業集中消毒企業都實現了流水線作業,引進了環保設備,還有的使用AR技術質檢,目前已經進入良好一個試驗階段,將來餐飲的集中消毒行業將會滿足更多的品牌餐飲的需求。”
而對于目前這種非法餐消企業的出路以及餐飲具消毒行業的未來發展趨勢,他這樣表達了自己的看法,認為非法餐消企業,可以合并生產,到正規的餐飲業集中消毒企業去加工,也可以確保利潤,并表示“餐飲業集中消毒行業將是未來餐飲業在公共餐具領域的一個必然趨勢。它將為餐飲企業省去人工、水和管理的一些成本,解決企業的后顧之憂,規避餐具安全風險。也更加有利于保障廣大消費者的安全權,讓消費者用上放心碗。”
餐飲行業的衛生安全關乎每一個人的健康,公共餐具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絕不能成為被忽視的衛生死角。此次曝光的問題只是部分企業的縮影,背后或許還隱藏著更多不為人知的亂象。希望此次調查能夠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相關企業能夠深刻反思,也期待監管部門能夠加強監管,完善監管機制,形成長效監管體系,讓消費者在外用餐時,能夠用上真正干凈、衛生、放心的餐具。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守護好“舌尖上的安全”,讓每一次用餐都成為愉悅、健康的體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