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10點的重慶市中醫(yī)院南橋寺院區(qū),一位佝僂著腰的老者在取藥窗口前蜷縮成問號的姿勢。這個被網友稱作“丁義珍式窗口”的場景,在2025年再一次闖入公眾視野。
這段十秒鐘的短視頻掀起了輿論巨浪。畫面里,患者們或弓腰如蝦米,或屈膝如拜佛,隔著半人高的卷簾窗與藥房工作人員對話。這樣的場景讓人恍惚間穿越到十年前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那個讓百姓跪著辦事的信訪窗口。
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近年來總能在新聞上看到這樣的“丁義珍式窗口”,其中不乏是在以“懸壺濟世”為己任的醫(yī)療機構,是不是更顯諷刺意味?
院方在事發(fā)48小時內完成調查整改,速度之快值得肯定。但值得玩味的是窗口調低的原因——工作人員自稱“出于安全考慮”。
這個理由看似冠冕堂皇,實則經不起推敲:既然白天可以正常高度服務,為何深夜就要把百姓腰桿壓彎?若真為安全計,何不在玻璃外增設防護欄?說到底,不過是服務意識在夜幕掩護下現了原形。
這種“半米之痛”絕非孤例。某地政務大廳的柜臺高得需要踮腳,銀行窗口的話筒時好時壞,地鐵售票機的高度讓輪椅群體望塵莫及......這些設計看似無心,實則處處透著權力的傲慢。
就像網友所說:“但凡蹲下來試一次,都設計不出這樣的窗口?!?/p>
那些掌握著服務窗口設計權的人,似乎總在無意間把“管理便利”凌駕于“服務便民”之上。
但若將問題簡單歸咎于某個工作人員的惡意,恐怕有失公允。從院方通報看,涉事職工接受的是“嚴厲批評教育”,而非紀律處分,這說明制度性缺陷才是癥結所在。
試問:醫(yī)院是否建立過窗口服務標準?夜間工作流程是否經過人性化論證?日常監(jiān)督機制是否存在盲區(qū)?當安全與便利產生沖突時,決策天平該向哪邊傾斜?這些深層次問題,遠比處理幾個責任人更值得深思。
令人欣慰的是,此次事件展現出社會治理的進步。從網友3月12日晚間拍攝視頻,到3月17日媒體實地驗證整改效果,短短五天就完成問題發(fā)現、輿論發(fā)酵、調查處理的全流程。這既得益于新媒體時代的監(jiān)督效率,也反映出政府部門響應速度的提升。那位值守保安的話頗耐人尋味:“現在按門鈴就能取藥”——科技本應為便民服務賦能,關鍵看使用者懷揣怎樣的初心。
站在更宏闊的視角觀察,這類“窗口糾紛”實質是公共服務現代化的陣痛。當我們已能建造400米高的摩天大樓,設計時速600公里的磁懸浮列車,卻在半米高的服務窗口反復栽跟頭,這種反差恰恰暴露出社會治理的短板。
硬件設施易改,服務意識難調,這需要從考核機制、培訓體系、監(jiān)督網絡等多維度破題。
重慶市中醫(yī)院的整改方案讓人看到希望:從管理制度、硬件設施、人員培訓三管齊下,強調“以患者為中心”的服務理念。但要讓這樣的承諾落地生根,不能止于貼幾張溫馨告示、開幾場整改會議。
或許應該在每個服務窗口安裝雙視角攝像頭,既監(jiān)督工作人員的服務姿態(tài),也記錄百姓的真實體驗;或者定期邀請患者代表參與服務設計,讓“彎下腰”從被迫動作變?yōu)橹鲃幼藨B(tài)。
當我們談論“中國式現代化”時,不該遺忘這些與百姓膝蓋等高的細節(jié)。畢竟,衡量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往往就藏在普通人不用下跪就能辦成事的半米空間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