魁閣學刊(2024年第2輯/總第11輯)
謝壽光 胡洪斌 主編
高萬紅 張雨龍 副主編
游天龍 胡洪斌 執行主編
2024年12月出版
ISBN 978-7-5228-5018-4
(點擊封面跳轉至購書頁面)
內容簡介
“魁閣”是中國社會學史上的一個里程碑。1930年代末至1940年代中期,費孝通等老一輩社會學家,以云南大學社會學系及“魁閣”為基地,在戰時的云南展開了一系列研究活動。在這些實地研究的基礎上,出版了一系列學術著作,今日均已成為社會學、人類學、民族學等學科,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科學領域的經典文獻,影響深遠。在戰火紛飛的1940年代,“魁閣”的學者通過實地調查以思考對中國社會結構的認識以及建設現代中國之關鍵問題。八十多年過去了,如今,人類已邁入新的社會形態,中國以及全球的社會結構都發生了顯著的變化。為了承繼與發揚魁閣精神,回應當代社會的重要變革,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于2019創辦了社會學類連續性集刊《魁閣》,以為學界相關思考提供學術交流的平臺,凝聚學術中堅,培養學界新人。
主編簡介
謝壽光(筆名謝曙光),中國社會學會原秘書長、云南大學特聘教授、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學教授、中國出版協會副理事長,中國社會科學院-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研究院特聘研究員,長期擔任國家社科基金社會學學科組評審專家。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原社長。主要研究領域:社會組織與社會治理、學術出版,主持過多項國家社科基金大型社會調查和重點研究項目,發表多部(篇)學術論著。
胡洪斌,經濟學博士、教授,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院長,云南大學國家文化和旅游研究基地副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文化產業與區域社會發展、文化經濟學等。
目錄(為方便閱讀,目錄有刪減)
卷首語 游天龍
· 農村文化 ·
彌合主體性碎片化:民俗文化對農民主體性建構的影響——以玉溪“米線節”為例 馬居里 管悅
評審意見 田北海
“鄉村之聲”如何突破圈層限制?——基于信息生態視域的鄉村振興議題傳播效果研究 王耀宗
評審意見 郭臺輝
聚合為一:布朗族村寨的“宴請不斷”與文化共同體構建 張雨龍 鄧舒
評審意見 黃彩文
· 文化產業 ·
食物政治與知識生產:以蒙古族傳統奶制品的現代化轉型為例 延子惠 黃瑜
評審意見 譚同學
生活方式創業者的個體價值與自我表達 包坤 史海濤
評審意見 胡安寧
輿論旋渦中的身份忠誠:“爭議藝人”粉絲群體研究 孫翔 王雅韻 劉星爾
評審意見 毛丹
從博物館走向日常生活:“喜鵲苗”祭祀的非遺保護路徑分析 湯皓然 肖遠平
評審意見 羅橋
場景融入與想象凝視——凝視與表演框架下的民俗旅拍研究 史驥 李奕芊
評審意見 王寧
· 文化載體·
從“規矩”到“游戲”:勸酒規范服從模式的代際變遷 臧英鈺
評審意見 游天龍
公立小學女教師的情感勞動過程研究 易林 鄧然
評審意見 周怡
空間-行動者-事件:過渡型社區生活服務供給的一種視角 楊君 陳晨 于瀅
評審意見 田豐
文化意義如何流動:衛生巾廣告營銷的動態視角 向喆
評審意見 劉子曦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華人移民的文化身份認同施行——基于非虛構文學敘事的視角 黎相宜 陳思涵
評審意見 劉計峰
· 其他 ·
第二屆“魁閣”青年學者論壇
——“鄉土重建”的知識基礎建構與應用人工智能的社會學知識生產 吳浩然 陳思妍 顧迎巧
“四個共同”在迪慶多民族地區的實踐
——評讀《共同書寫的歷史:外地干部支援云南迪慶口述史(1950—1979)》 格桑頓珠
征稿啟事
內容摘要
1
農 村 文 化
01
彌合主體性碎片化:民俗文化對農民主體性建構的影響——以玉溪“米線節”為例
馬居里,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管悅,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在鄉村基層治理中,如何增強農民的主體性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鄉土民俗對農民主體意識的強化和主體能力的增強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鄉村現代化的進程,外部環境和歷史條件的變化促使鄉土民俗進行演變、傳承和創新。這反映了鄉村群體對外部客觀條件的適應,同時是其主動性和能動性的表現。本文以玉溪“米線節”為個案,通過對“米線節”在基層治理中對農民主體性影響的分析,發現在當前的鄉村基層治理實踐中,國家的介入重構了傳統鄉村社會,使得治理重新成為多元主體發揮作用的手段。鄉土民俗成為聯系國家、地方、群體和個體的紐帶,在空間的范圍內增強了群體的凝聚力和歸屬感,維護了社會的團結與和諧;在時間的廣度中增強了社會的文化連續性,并以此強化了人們對自己文化傳統的認同感和身份認同感,對當前農民主體性缺失進行了補足。
關鍵詞:基層治理;民俗文化;主體性
評審意見
01
田北海,華中農業大學農村社會建設與管理研究中心教授。
02
“鄉村之聲”如何突破圈層限制?——基于信息生態視域的鄉村振興議題傳播效果研究
王耀宗,西南交通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
摘要:新媒體平臺作為信息生態系統,易形成無形壁壘阻礙圈層間的交互,影響文化議題的傳播效果。為確保鄉村振興戰略得以有效實施并產生廣泛影響,相關議題需突破圈層限制,影響更為廣泛的異質性群體。本文構建了基于信息生態學理論的議題傳播分析模型,通過BTM主題分析、社會網絡分析和情感分析等方法探討議題信息生態現狀。從跨圈層傳播視角切入,提取議題傳播分析模型中的“主題”“意見領袖”“情感”指標,構建議題跨圈層傳播效果作用機制模型,以探究圈層內部多元性與跨圈層傳播數量的關系。研究發現:經濟類主題、普通網民賬號、正向和中性情緒在跨圈層傳播上效果較好,圈層內部主題、意見領袖和情感的多元性正向影響跨圈層傳播效果。基于此,為推動議題的傳播打破圈層壁壘、邁向多元立體化,本文認為在信息維度,應選取核心主題承載議題理念,注重主題之間的協作與受眾的注意力管理;在信息人維度,應聯動圈層中的潛在意見領袖,形成多元開放立體的傳播交流網絡;在信息環境維度,應了解公眾情感類別演化趨勢,構建科學的“情緒設置”路徑。
關鍵詞:鄉村振興議題;跨圈層傳播;信息生態學;傳播效果
評審意見
02
郭臺輝,云南大學民族政治研究院教授。
03
聚合為一:布朗族村寨的“宴請不斷”與文化共同體構建
張雨龍,博士,云南大學西南邊疆少數民族研究中心副教授,主要從事民族經濟與社會文化發展研究;
鄧舒,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主要從事民族文化與社會發展研究。
摘要:宴請是人們聚在一起共享美食、交流互動和整合社會關系的重要方式,也是共享共同文化、建構文化共同體的重要實踐。布朗族村寨社會的生產互助、人生禮儀、歲時習俗以及宗教祭祀等都伴隨著宴請,呈現一種“宴請不斷”的現象。“宴請不斷”在激發人們不斷創造集共享性、同一性、共識性于一體的共同文化的同時,也不斷強化村寨成員的集體認同感和歸屬感,努力構建一個團結穩定、包容尊重、規范有序和凝心聚力的村落文化共同體。
關鍵詞:聚合;宴請;布朗族;共同文化;文化共同體引言
評審意見
03
黃彩文,云南民族大學云南省民族研究所(民族學與歷史學學院)所長(院長),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
2
文 化 產 業
04
食物政治與知識生產:以蒙古族傳統奶制品的現代化轉型為例
延子惠,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系本科生;
黃瑜(通訊作者),中央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摘要:本文基于飲食人類學視角,對內蒙古錫林郭勒盟奶食文化和奶制品生產展開民族志考察,探究在工業資本主導的食品安全監管方式之下,手工奶食生產者如何與當前的食品安全標準保持對立又共存的局面。本文通過討論奶食生產的食物政治,反思科學與社會、自然與文化的二元對立視角。奶食生產者雖然受迫于機械化生產與食品安全監控的壓力,但他們仍堅持手工制作技藝的民族特色,并在“天然有機”復歸的話語下積極拓展銷售市場。小生產者辯證地展現民族傳統和現代技術的適應與融合,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提供了經驗借鑒。
關鍵詞:飲食人類學;民族文化傳承;蒙古族奶食;現代化;食品安全
評審意見
04
譚同學,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教授。
05
生活方式創業者的個體價值與自我表達
包坤,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博士研究生;
史海濤(通訊作者),閩南師范大學法學院講師。
摘要:隨著國家對自主創業的遞進式倡導,以創意力為重要生產元素的文化產業開始成為吸納勞動力的新興產業。本文以個體化理論為分析視角,通過深度訪談與參與式觀察的方法,對生活方式創業者群體展開研究。研究發現,創業者們的個體化路徑具有以下特點:首先,創業者們會通過職業實踐生產出一種矛盾的職業自主,即選擇和風險的雙重主體;其次,他們會在文化展演中生產出基于個體價值的工作意義,此時,個體文化成為職業滿意的內在要求;最后,他們將自己建構為文化參與主體,并以此生產出文化參與式的社會團結。生活方式創業者的創業實踐體現了中國社會職業領域的個體化趨勢,他們所構建的個體化職業身份在文化參與面向上具有社會整合的意義,為個體化時代的社會團結提供了以文化實踐為核心的參與路徑。
關鍵詞:生活方式創業者;個體價值;自我表達;個體化
評審意見
05
胡安寧,復旦大學研究生院副院長,社會學系教授。
06
輿論旋渦中的身份忠誠:“爭議藝人”粉絲群體研究
孫翔,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生;
王雅韻,深圳職業技術大學經濟學院社區管理與服務專業講師;
劉星爾,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要:本文探討了藝人及粉絲的互動關系,從信息單向傳送到粉絲群體全面參與藝人生活,這體現了粉絲文化的演變。在此基礎上,針對“爭議藝人”的粉絲群體,分析了“脫粉”與堅持的不同表現,從“本我”“群我”“他我”三個維度出發分析了“爭議藝人”粉絲群體中的情感依賴、道德困境和身份建構等認同機制。本文最后強調了在新媒介環境下,應積極構建粉絲文化氛圍,提升文化素養,加強監管和治理,同時呼吁藝人自律,將粉絲文化納入社會治理框架。
關鍵詞:粉絲群體;爭議藝人;身份認同
評審意見
06
毛丹,浙江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07
從博物館走向日常生活:“喜鵲苗”祭祀的非遺保護路徑分析
湯皓然,貴州民族大學社會學院博士研究生;
肖遠平,博士,貴州師范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作為中國式現代化進程中一類重要的文化實踐,體現了國家層面對于維系文化多樣性的重視和促進文化生產的自上而下特點。其中,以博物館為傳播載體,進行非遺保護是一種傳統的實踐取向,其一方面借助相關制度,逐步推動非遺保護博物館化的四次轉型,即從關注“物”向關注“人”“社會”,以及非遺“生態”進行變化;另一方面通過建立城市、村寨非遺博物館來呈現不同文化空間的實踐目的與意義。但該方式會導致非遺與觀眾間的單向溝通,并影響非遺保護在文化生產中的作用發揮。而以公眾日常生活為場景的“喜鵲苗”祭祀儀式,一方面通過還原文化的初生場景,以此遵循非遺保護的本真性原則;另一方面通過構建非遺與現代生活之間的互嵌關系,以實現非遺的活態性傳承。同時,生活化的實踐取向還能為本土語境下的非遺保護提供不同的路徑選擇。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博物館化;日常生活化;“喜鵲苗”祭祀儀式
評審意見
07
羅橋,貴州財經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貴州社會建設研究院研究員。
08
場景融入與想象凝視——凝視與表演框架下的民俗旅拍研究
史驥,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助理研究員;
李奕芊,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要:凝視與表演框架將游客凝視指向了不同的具身表演。民俗旅拍是一種新型的旅游消費現象,其核心特征可以概括為“場景融入”。游客通過民俗服飾融入場景將幻想物質化,他們被允許短暫性地脫離日常結構束縛,尋找并實現真實的自我,進而獲得真實體驗。本文將民俗旅拍的表演實踐概念化為“想象凝視”,游客在劇班的配合下通過一系列具身表演塑造了一個想象中的、具有民族風格的自己,并在這一過程中得到實踐的回報。與此同時,游客也在身體上、想象力上、感官上進行施行,重構著消費景觀與旅游空間。
關鍵詞:游客凝視;表演理論;民俗服飾;旅游攝影
評審意見
08
王寧,東南大學人文學院教授。
3
文 化 載 體
09
從“規矩”到“游戲”:勸酒規范服從模式的代際變遷
臧英鈺,弗吉尼亞大學社會學系博士研究生。
摘要:老一代將勸酒視作“規矩”,而青年一代普遍反思和排斥勸酒。學界既往對酒文化的關注缺乏社會規范的視角,未看到勸酒規范的情境性與流變性。通過深度訪談和參與式觀察,本文首先描繪了勸酒在特定情境中具有的社會規范特質,發現老一代在以文化習俗和經濟利益為核心的酒局中服從勸酒規范;而青年一代則對老一代的規范性服從和工具性服從進行個體化的反思,弱化酒局中的勸酒規范。在僅有青年一代參與的聚會酒局中,青年人出于對健康和個體性的重視,基于臨時商談達成的共識服從特定的勸酒規范。在個體文化的影響下,規范服從模式從規范性服從與工具性服從轉向共識性服從,在老一代與青年一代之間產生代際差異,這揭示出當代個體與社會規范關系的重要變化。
關鍵詞:勸酒;個體化;社會規范;代際差異
評審意見
09
游天龍,云南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副教授。
10
公立小學女教師的情感勞動過程研究
易林,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教育治理與不平等,日常社會實踐與愿景政治,身體、生命與健康等;
鄧然,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情感社會學、勞動社會學和性別研究。
摘要:本文結合情感社會學相關理論和實地調研資料構建情感勞動過程分析框架,即從身體、心理、情境和關系四個維度刻畫勞動者情感勞動過程。本文通過公立小學女教師對職業同行的情感勞動,研究闡釋這一框架發現:情感勞動是一項隱性勞動;公立小學女教師在課程展示中,受外在動機驅動從事情感勞動,其身心健康和教學熱情易被損耗;在日常工作中其從事內在動機型情感勞動,促進了群體團結與合作,也使其獲得了職業成就感和幸福感。
關鍵詞:公立小學;女性教師;情感勞動;勞動過程
評審意見
10
周怡,復旦大學社會發展與公共政策學院教授。
11
空間-行動者-事件:過渡型社區生活服務供給的一種視角
楊君,社會學博士,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城鄉發展研究中心研究人員,研究方向:社會理論、文化社會學、城鄉社會學;
陳晨,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區治理、社會工作;
于瀅,華東理工大學社會與公共管理學院本科生,研究方向:社區治理、社會工作。
摘要:過渡型社區既是城鎮化的重要表現形式,也是我國土地開發模式、戶籍管理政策和基層社區治理轉型的產物。學界從國家-社會視角、空間視角和社會資本視角對過渡型社區進行了研究,忽視了社區公共空間蘊含的生活屬性及其背后的文化意涵。本文將文化社會學與中國生活學研究相結合,拓展了空間社會性的生活意涵,從空間、行動者和事件三個維度提煉了社區生活服務供給背后蘊含的文化邏輯。結合過渡型社區生活服務供給面臨的現實困境,本文構建了過渡型社區生活服務供給模式。研究發現,構建行動者網絡、活化社區存量空間、建立多主體參與式機制是創新過渡型社區生活服務供給模式的核心內容,也是重塑社區人的生活、挖掘社區生活文化意涵的重要策略。
關鍵詞:過渡型社區;文化社會學;公共空間;生活服務;空間的社會性
評審意見
11
田豐,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12
文化意義如何流動:衛生巾廣告營銷的動態視角
向喆,復旦大學2023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社會學。
摘要:本文在傳播學與經濟學的研究視角之外,探究了衛生巾廣告營銷過程中文化意義如何從產品向消費者流動。基于質性訪談資料,并通過對麥克拉肯“文化意義流動模型”的修正,本文揭示了月經羞恥文化背后“身體管理”和“性與性別”兩個重要文化原則,從而分析了生產者如何依循不同的文化原則采取相應營銷策略,賦予衛生巾產品以特定文化意義。然而,文化意義向消費者流動的過程并不總是順利的,不同的營銷策略在消費者中產生了不同的接收效果。本文進而揭示女性消費者如何在廣告之外建立起對衛生巾品牌的認知,并通過對文化原則的反思推動月經話語的公開與文化環境的改變。本文認為,廣告營銷作為提升經濟效益的工具表現為圖像與文字的運用,聯系著具體的文化領域和消費世界,探究其中生產者與消費者的互動能為經濟行為提供一種新的動態與文化理解。
關鍵詞:衛生巾消費;廣告營銷;文化意義;月經羞恥
評審意見
12
劉子曦,廈門大學社會與人類學院社會學系副系主任、副教授。
13
全球化背景下新加坡華人移民的文化身份認同施行——基于非虛構文學敘事的視角
黎相宜,中山大學社會學與人類學學院副教授;
陳思涵,復旦大學國際關系與公共事務學院碩士研究生。
摘要:國際移民的非虛構文學敘事是洞察國際移民文化身份認同施行的獨特棱鏡。本文綜合移民社會學與文學社會學的交叉視角,構建敘事-實踐結構的理論框架,考察國際移民在非虛構文學敘事中的多重文化身份認同施行。研究發現,國際移民或以本地化敘事為內核賦予其文化身份認同以“落地生根”的意涵,或透過原鄉化敘事將“落葉思根”注入其文化身份認同中,抑或通過跨國化敘事為其文化身份認同添加“世界公民”的新注腳。敘事和實踐層面的本地化、原鄉化與跨國化彼此之間會對立、轉化與豐富。該視角不僅強化了研究者對國際移民的結構性洞察與機制性解釋,還有利于治理者在“換位體認”的基礎上進行公共決策,積極應對國際移民多重文化身份認同給全球社會與民族國家所帶來的挑戰。
關鍵詞:國際移民;全球化;文化身份認同;認同施行;非虛構文學敘事
評審意見
13
劉計峰,廈門大學南洋研究院馬來西亞研究所所長、副教授。
集刊 | 《關中農村研究(第七輯)》
集刊 | 《中國社會工作研究(第二十三輯)》
集刊 | 《社會學刊(第2卷第2期)》
策劃:dmz
編輯:dmz
審核:myx
封面:Photo by wal_172619 on Pixabay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