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吃過你吃過的黃燜雞,那我們算不算相識,這不是相識,這叫相濡以沫。
315還沒正式開場,第一槍卻已經炸得人心惶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這塊“國民小吃”的金字招牌,竟被自家后廚捅出了天大窟窿。
愛吃黃燜雞,尤其是楊某宇黃燜雞的人天真的塌了
就在這兩天新京報發出視頻,記者臥底了多家楊某宇黃燜雞的后廚,全都看見了令人作嘔一幕
只見后廚50多歲的大姨徒手伸進上一個顧客吃剩的黃燜雞里,把里面剩的香菇全都挑出來,放到洗菜筐里,隨便沖洗一下,直接又加到了下一個顧客的菜里,
怪不得,每次吃黃悶雞的時候,都感覺特別入味,甚至還多加一份,以后還怎么面對香菇,現在就有點藍瘦香菇了。
而這竟然都是老板擔心扔了浪費,為了多賺錢搞出來的要求,甚至還已經干了好多年了。
如果后廚不小心做錯了菜,把黃燜雞做成了小酥肉,那就直接把煮熟的酥肉徒手全部挑出來,放在那里,等著下一個點小酥肉的顧客,再直接把上一個剩的酥肉重新給他扔進去。
每次點外賣時,都以為黃燜雞是現燉現做的,但在這些暗訪的門店,竟然變成了“賣隔夜菜”。
為了在高峰期盡快出餐,商家都會提前一天把雞肉煮熟,分盤裝好,保鮮膜都不封,直接暴露在空氣中,等第二天早上一夜,哪一份雞肉發黑發臭了,就先賣那一份,新鮮的雞肉就先放著,等變質的雞肉賣完了才能輪到。
還有隔夜發黑的牛肉加入一勺色素,直接變成鮮紅的牛肉。
面對記者的鏡頭,店員倒是挺會推卸責任:“食材壞了是門店的事,顧客吃出問題也跟我們沒關系,反正老板讓這么干。”
這話聽著就氣人,合著你們只管端盤子,顧客的命誰管?老板一聲令下,良心就能丟一邊,這邏輯真是絕了。
可問題出在哪?真就只是幾個店員沒底線嗎?
我看未必,楊銘宇這6000多家店,大多是加盟模式。總部定標準、收加盟費,具體怎么干全看店家。
食材從哪進、怎么存、怎么用,總部管得過來嗎?
這次暗訪還發現,這三家店的員工連健康證都沒有,老板招人時壓根沒提這茬兒。
餐飲從業者沒健康證,這可是硬性要求啊,結果在這兒成擺設。監管跟不上,店家就敢胡來,到頭來吃虧的還是我們這些掏錢吃飯的人。
記者臥底的這三家黃燜雞全都在河南,兩家分別在鄭州位于康復前街和27萬達廣場,另外一家在商丘的萬鼎。經常點黃燜雞的河南寶子們,快看看外賣訂單,有沒有吃過這兩家。
這次黃燜雞的塌房,又讓外賣員從來不碰的外賣登上了頭條,外賣員從來不碰的外賣,其實不算新聞,每隔一段時間就會爆出成為熱搜。
簡單整理了下,發現黃燜雞赫然在列:
黃燜雞:后廚衛生狀況不佳,存在使用過期變質食材(如發酸香菇、色素掩蓋的變質牛肉)、回收剩菜再加工的情況,部分員工無健康證上崗。
炸雞:多使用冷凍半成品雞塊,若保存不當易變質生蟲;炸油反復使用,部分商家用工業增白劑掩蓋肉質問題。
麻辣燙:湯底可能長期不更換,食材多為廉價速凍品(如劣質肉丸),衛生條件堪憂;部分商家使用勾兌湯底(如濃湯寶)。
水果撈:可能使用變質水果混合酸奶掩蓋異味,成本控制導致食材新鮮度無法保障。
燒烤:部分商家用油炸替代炭烤,高溫產生有害物質;食材可能反復解凍,衛生風險較高。
輕食:部分商家使用合成肉、劣質食材,并添加激素或過量添加劑。
湯品:多為粉劑沖泡,營養價值低,可能用色素和香精模擬骨湯口感。
看來以后還是在家多做飯吧。
3月13日,國務院食安辦一紙“掛牌督辦”。
當 8 億打工人每天在外賣軟件上反復橫跳,糾結 "哪家店今天沒上 315",食品安全早已不是選擇題,而是生存題。
這一事件不僅暴露了加盟模式下食安監管的漏洞,更將健康證缺失這一行業頑疾推向臺前。為何一張小小的健康證如此重要?我們又該如何守護“舌尖上的安全”?
素材來源于官方媒體/網絡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