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電車到現在,各端口市場出來的補貼早已達到了千億級。
包括但不限于購置稅、企業補貼等等,第一批新能源號牌釋放到現在也經歷了至少8年時間,國內的新能源車,真正崛起于2021年。
以比亞迪DM-i為代表的經濟、節能技術路線落地,新能源車銷量在過去4年迎來了騰飛。
一年前,國內的新能源銷量份額第一次逼近50%,去年實現了“買油車成為少數派”,新能源成為了消費主流。
但有意思的是,新能源產品并沒有呈現出來持續增長的態勢,反而是呈現出了相反的“易攻難守”狀態。
乘聯會2月份數據顯示,整個市場中購買新能源的消費群體為68.6萬,整個乘用車市場銷量是138.6萬,市場占有率是49.4%。
也就是說,新能源車在經歷了一年的博弈、發展、重塑價格體系之后,并沒有攻占燃油車額外的市場。
一方面,油車在不斷降價,過去一年大量的油車企業放棄了利潤空間,推出了產品力更強、價格更低的產品,拉回了不少新能源的潛在用戶群體。
另一方面,國內依然是“無車一族”占比較大的市場,大量消費群體首次購車,一定是傾向于油車,因為油車的工具屬性強勢,用車不焦慮。
以今年1月份為例,新能源車市場的份額下滑到了41%左右,原因很簡單,春節前是首購群體的消費高峰期,這部分群體側重選擇油車。
從這點上就能看出來,油車的市場發展空間依然巨大。
電車的發展方向,更多集中在兩個點,一個是換購、增購群體,這部分群體更加認可電車,主要是電車的體驗感更好、日常使用的確更加省錢,另一個是大城市集中消費,大城市交通不便,且消費者的購車能力偏強。
但油車則恰恰相反。
油車的消費群體更多是首購群體,這部分群體更加看重實用性、經濟性、安全性,油車雖然體驗感不如電車暢快,但作為工具,其屬性極其扎實。
另外則是油車對于三四線消費者、鄉鎮消費者來說更受歡迎。
尤其是目前大部分油車價格在瘋狂下調的時代中,油車的價值還在提升,比如說5萬的帝豪(參數丨圖片)、6萬的長安逸動、8萬的哈弗H6、10萬的君威等等。
對于家用車來說,油車沒有不合適。
電車一次次的想要突破市場封鎖線,一次次被油車打回的關鍵原因,是和企業的發展規劃有關系,大量的企業端,核心利潤點在油車上。
國內銷量前十的企業,除了比亞迪All in電車之外,其它所有的企業都是以油車為主,比如說吉利、長安、奇瑞、大眾、豐田等等。
企業傳導給市場的狀態就是油車為主,新能源為輔,整個市場的消費選擇極其分散。
大量的企業并沒有All in新能源,這是新能源份額無法大幅度跳躍增長的重要原因,只有當吉利、長安、奇瑞這種大型企業全面放棄燃油車的時候,才會出現新能源銷量跳躍式發展的局面。
但很難再發生了,目前的市場結構在不斷調整油車、電車的價值。
總而言之一句話,油車、電車平衡,才是市場合理的發展狀態,讓需要油車的人買油車,需要電車的人買電車,才是一種合理的消費局面。
而新能源車想要在今年有大的突破,也極其困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