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時代,周王室勢力日漸減弱,諸侯紛爭,先后有5個諸侯國的國王稱霸,挾天子以令諸侯。后來,在長江流域,吳、楚、越三國之間又多次爆發霸權之爭。
為什么這么亂呢?
春秋中后期,隨著牛耕普及和鐵制農具的應用,經濟迅速發展,出現了私田的開發和井田制瓦解這一深刻的社會變化。貴族勢力強大起來,開始向諸侯國國君爭奪權力;而新興的諸侯大國,先后取得霸主地位。公元前453年,韓、趙、魏3家聯手在晉陽打敗智氏,將晉國瓜分,分別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就是著名的“三家分晉”。公元前379年,齊國田氏取代姜姓成為齊侯,是為“田齊”。于是,七雄并立、互相爭霸的時代到來,春秋時期結束,歷史走向戰國時期。
魯國史官把當時各國發生的重大事件記錄下來,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記錄,這部編年史簡括起來就稱為“春秋”。孔子依據魯國史官所編《春秋》加以整理修訂,成為儒家經典之一。《春秋》記錄了從魯隱公元年(前722年)到魯哀公十四年(前481年)共242年的大事。由于起止年代大體上與一個客觀歷史發展時期相當,所以歷代史學家便用《春秋》這個書名作為這個歷史時期的名稱。
春秋時期總跨度近300年。《春秋》采用的筆法,文學上稱之為“春秋筆法”,實際上就是“微言大義”。孔子對“春秋無義戰”的動蕩社會和禮崩樂壞的文化現象痛心疾首,又不便直抒胸臆,就只好借史諷今,創造了這種不通過議論性文辭表達價值觀的方法。
杜預的解釋是:文見于此,而起義在彼。例如春秋筆法運用中較知名的三個表示殺的動詞:殺、弒、誅,其實各有深層含義。殺指無罪而殺,弒指以下犯上,誅則指有罪、有理而殺。《孟子·梁惠王章句下·第八》中魏惠王問關于周武王討伐商紂之事:“臣弒其君可乎?”是指武王是以臣子身份起兵推翻殺死了紂王。孟子回答:損害仁義之人,只不過是個“一夫”(即無道寡助的匹夫、獨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意思是:我只知道誅殺了一個叫紂的有罪之人,卻沒聽說這是以下犯上的弒君。孔子也用春秋筆法來為尊者、親者、賢者諱。
《史記·孔子世家》載,孔子曰:“后世知丘者以《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意思是后代了解我、怪罪我都會是因為《春秋》。子夏是孔子的學生,以才思敏捷著稱,孔子常跟子夏探討文學創作。但對于《春秋》,孔子是不肯讓子夏發表意見的。老人家很自信,也擔心子夏不能理解他的苦衷。曲筆寫史的流弊來自孔夫子——隱晦行文,褒與貶全在于史實的選擇,對賢者不利的材料盡量不用,在文字上講究委婉表達。曲筆,就是該直說的話,用委婉曲折的口吻說出來。相反的,有什么就說什么,是什么事就寫什么事,就叫直筆。
值得一提的是,春秋筆法只是委婉行文,不是說謊,即使存在影射和隱喻,也是靠了對史料的取舍,而非編造有無。曲筆的寫法存在隱惡揚善的問題,也有大事化小或小題大做的成分,但史實是存在的。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想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怕的,但寫來寫去還是寫出那么多的“曲筆”,可見“直筆寫史”是多么不容易!
春秋筆法開創了寫史服務于政治的先河,為后世的考證增加了難度。盡管如此,因為《春秋》一書中記述了很多亂臣賊子的無法無天,后世的陰謀家還是覺得讀《春秋》如有芒刺在背。此即亂臣賊子懼怕《春秋》的原因。
◎本文來源:“善本古籍”,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