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書、怪書、吼書……,很多書法家都叫囂乎東西,隳突乎南北,熙熙攘攘,嘩然而駭,幾乎每一位書法家都不甘寂寞地廣而告之,試圖向大眾抒發情感、展露靈魂,大眾卻發現那些書法家情感是枯竭的、靈魂也是空洞的。與此同時,也有一些偏居一隅的書法家,雖然默默無聞,卻幾十年醉心筆墨,硯邊春秋,一經登場便滿堂喝彩,大眾看到了炙熱的情感,也看到了純粹的靈魂,那是“學之愈深,知之愈明,信之愈堅,行之愈篤”的恒心駐守,那更是真性情的自然流露,筆道里盡是情感,字里行間洋溢著有趣的靈魂。
吳春永就是一位偏居一隅卻篤定恒心的書法家,也是一位幾十年默默無聞,卻偶爾一次風華側露便迅速出圈、爆款的書法家。
前幾天,借助工作之便,筆者給吳春永發了幾幅書法作品,沒想到他比很多名家還火,點擊量的峰值,噌地一下,躥了上來,仿佛很多人在幾天時間里都知道了“吳春永”這個名字似的,評論,贊嘆,紛紛表達著自己的溢美之詞。
吳春永,1978年出生,山東濟寧人。吳春永沒有這主席、那會長的名頭,也沒有這“著名”、那“盛譽”的顯赫稱謂,也許正是沒有這些虛名,吳春永才能少一些觥籌交錯的應酬,才能“不被浮云遮望眼,只緣身在最高峰”,也才能寫得純粹、寫入靜心。
吳春永書法作品《寧靜致遠》 《牡丹園》
乍一看吳春永的書法,那跌宕起伏的線條,筆者瞬間想到了“鐵畫銀鉤”的郭沫若,那斧鉞鉤叉的爽利勁,又遙想到了“瘦金體”的趙佶,但是細品,吳春永好像并沒有臨摹過郭沫若的書法,也應該沒有臨摹過趙佶的字體,之所以看似郭沫若、看似趙佶,則屬異曲同工之美。趙佶之所以高明,乃百家之長而獨創,郭沫若之所以眾人皆崇,乃“眾善以為己有,更自立意,自成一家”,吳春永如是。
早年,吳春永和很多著名書法家一樣,也是從楷書入手,后來,涉獵了行、草、篆、隸,廣收博約,融會貫通,終以行書、行草書立身。
無疑,吳春永的行書、行草書最引人注目,也最有特點。
縱覽吳春永的行書、行草書,那是“立于楷、出于意、成于行”的過程。在他的筆道里,可以感受到楷書如“顏筋柳骨”的意蘊,也似若可以看到楷書“翁成劉鐵”的痕跡,卻很難說哪一筆是“顏筋柳骨”,也很難說哪一筆是“翁成劉鐵”,因為那是溶化了的基礎、那是升華了的具體筆法。而其行書、行草書的風神則體現于“真行書”、“真自己”。
所謂的“真行書”就是“真功夫”,是對各家行書、行草書的高度提煉、有機融合。
比如,從吳春永的書法中,可以看到“二王”的雋永、趙孟頫的豐腴、文徵明的俊美,雖然這些都是他無意為之,卻隨處可見,還似若可以看到一點點“顛張醉素”的飄逸,盡管吳春永并不是一位“外放型”性格的人,但是骨子里絕對帶有一份不容易被人發現的超然。
吳春永書法作品《瞬 司 靜 處 時 卷》 《象 路 幾 和 水 而》
也許吳春永并沒有一家一體、一字一形、一筆一畫地系統臨摹過這些名家字法,但是,一脈相承之源則使吳春永窺一斑而得全貌,深學一家而意會諸體。讀帖、看帖一定是吳春永的習慣,常常瀏覽諸家諸體也一定是他的日課。吳春永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從諸體之中挑選最美的字形、挑選最適合自己意趣的字體,反反復復地打磨,金雕細琢地錘煉,直至把最美的字形、最適合自己意趣的字體提煉出來,然后統合一體,形成自己的書寫習慣、形成自己的書寫樣式。顯然,這是一個“融前人之法,集眾人之學,鑄一家之長”的過程,乃屬肌肉記憶、乃屬百煉成鋼所鍛造的功力,絕非“朝學執筆,暮稱大家者”可以望其項背,更非“臨死貼、死臨帖”者可以相提并論。
所謂的“真自己”則是才情、是對書法的獨特理解。
眾人皆說:“書法在于得法,更在于妙用”,“在于功力,更在于才情”,毫無疑問,這如真理一樣顛撲不破。
多年以前,吳春永就以最大的功力打進了傳統,直至今天,他依然在傳統之中使勁,他已經做到了“精專久長”,有著深厚的書寫功力,但是,他又竭力從傳統之中掙脫出來,進入了“我寫我心,我入我意”的自由狀態。正因如此,才體現出他的妙用之才情。比如面對字帖時,他揣摩古人之法,神會古人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捕捉與自己心性吻合的元素;比如臨帖時,他可以入筆寫傳統,也可以出筆寫心性,但是,他始終以“傳統中有我”的方式淬煉筆法,又以“我中有傳統”的意趣不離傳統,而最為突出的妙用之才情則體現于超強的學習能力,吳春永似若對書法藝術極其敏感,他善于發現美的元素,并結合自己的特點把美的元素反復錘煉,融入自己的書寫習慣之中,保存下來,比如在看帖、讀帖時,他酌論點畫,從中捕捉游離的藝術胎息,借為己用;比如走在馬路上,看到廣告標語,他離批優劣,從中鑒別美丑,吸收優長;再比如閑暇時光,他刷抖音、快手、視頻號時,看到書法的能人異士,他也不排斥、不抵觸,而是以包容之心去借鑒、去分析,從中參悟為我所用的書法元素。長此以往,吳春永深入了傳統,又結合了時代,還出了自己之妙意,寫出了風神,寫出了美韻,成就了自己。
吳春永書法作品《依 切 神 老 明 波》《身 盡 界 無 舍 難》
從吳春永的書法中,可以看到,枯、濕、濃、淡、干,他拿捏得都很到位,也恰到好處。線條游走于紙卷,輕緩、急遲、快慢、虛實,運筆如云,落墨如泉。點畫入于楮素,或藏露、或動靜、或呼應,無拘無束,不拘小節,更不故作姿態,而是和諧靈動,干凈利落,仿佛筆尖有通神之能。而點畫在線條的輝映中所構建的行書、行草書,則有華美絕倫的、有神采飄逸的、有姿貌舒展的……,形態各有側重,各呈風采,卻又因地制宜、因字寫意。那線條似若帶著情感、那點畫似若帶著意趣、那字體似若蘊含著陰陽之平衡,而陽平衡是否孕育著一種精神、一種哲理、一種內涵,比如老莊精神?比如孔孟之道?比如易經之理?比如吉祥之意?筆者不得而知,卻總能感受到欲說還休之意,無疑,那是心境的折射,更是人格品性、文化修為、藝術審美的結晶,如其人、如其學。
那陰
任何一位書法家臨碑摹貼是其必備功課,但是重復經典絕不能讓觀者滿足,更不能讓自己盡興。書法家要寫自己之所學、寫自己之所想,才能寫出自己之風采。吳春永深諳其道,也身踐其理。很多年以前,當吳春永確立把書法當成藝術、把書法當成生命力的表現時,他便卯足勁,傾注著心血,他以“終極關懷”為目標,去挖掘書法的本源,去開拓“質沿古意,書寫今情”的書法藝術,他也如一匹風入四蹄的駿馬,縱橫原野,在那博大的天地之中,神會鐘、張、羲、獻,傾情顛張、醉素,入意邢、張、米、董……,在那書法的精神時空里,他暢游流連,品讀書理書論,妙悟自然人生,他思浩蕩,神飛揚。而一切名利得失似若都與己無關,一切世俗之事也似若都在他那淡泊的心境中消融,寫字、寫意趣、寫精神狀態,才是他的情感所在,章法、墨法、筆法也似若正淺吟低唱著他的心語,他享受著草書、行草書給他帶來的樂趣,他也營造了一個清凈無塵的藝術空間。
(文/桑干)
作品欣賞
文章轉自人民日報全媒體平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