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酒不醉人,醉的是江南的梅雨。”這句老話在江浙一帶流傳了上百年。北方人總說南方人喝黃酒“不夠烈”,可你要是見過紹興老師傅釀酒的架勢——木榨機壓得吱呀作響,酒缸里騰起的熱氣能把人熏個跟頭,就知道這琥珀色的液體里藏著多少故事。
中國黃酒釀造史可追溯至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考古學家在陶罐中發現碳化稻米與發酵痕跡。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中國黃酒首次斬獲國際金獎,打破西方對酒類獎項的壟斷。
要說中國黃酒地圖,那可真是“一城一味”。紹興黃酒靠鑒湖水養出了千年名號,福建老酒硬是用紅曲闖出了南洋市場,就連湖北深山里都藏著用古法“三蒸三釀”的房縣黃酒。大家知道全國哪的黃酒最好喝嗎?經過評比,這10地方的黃酒名列前茅,有你家鄉的嗎?
第一種;紹興女兒紅
鑒湖水做的黃酒才算正宗。老酒廠里上千個酒壇子露天曬著,冬霜夏雨釀了五年才出窖,孕育出這壇"東方名酒之冠"。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紹興黃酒就摘得金獎。開壇瞬間能聞到熟透的桂圓香,入口卻是話梅的酸甜,后調帶著烤杏仁的焦香。老紹興人燉羊肉必加半碗,說這是"給葷腥鍍金邊"。
第二種;房縣黃酒
湖北神農架腳下藏著中國最古老的黃酒作坊,這里至今沿用西周"白茅縮酒"技法。2016年入選國家地理標志產品,用三寸長的龍須糯稻釀出的酒體,這酒看著清亮,喝著像米湯混了蜂蜜。當地人吃熱干面都要舀一勺當湯頭,外地游客初嘗覺得像醪糟汁,細品才能嘗出野蜂蜜的甘潤。去年我在房縣見過98歲的老酒匠,他說這酒是"用耳朵釀的"——聽發酵氣泡聲就能辨時辰。
第三種,即墨老酒
山東即墨黃酒廠里,至今立著管仲雕像。春秋時期這里就是"酒稅重鎮",2011年斬獲布魯塞爾國際金獎。黍米炒得焦黑才下鍋,釀出來的酒帶著煙熏味。喝不慣的人說像中藥,喝順口的離不了。青島人吃海鮮火鍋,桌上永遠擺著溫酒壺。有個冷知識:即墨老酒每壇必須存夠1080天,多一天少一天都不行。
第四種,福建沉缸酒
龍巖山里的絕活。酒缸里要沉浮三次才算成酒。1963年全國評酒會上,它把"甜酸苦辛澀"五味平衡得堪稱完美。釀好的酒倒在碗里能堆出個尖兒,甜滋滋的像桂圓水。閩南人坐月子必備,燉雞湯時倒半盞,整鍋湯能泛出瑪瑙色。
第五種,無錫惠泉酒
用天下第二泉釀出的黃酒,明清時就是貢品。2019年拿下亞洲葡萄酒大賽金獎,酒體透著月光般的清亮。初聞是水蜜桃的甜香,入口卻是鮮筍的清爽,尾調帶著雨打竹葉的清新。無錫人吃小籠包,必要配溫過的惠泉酒,說這是"給肉餡注魂"。上個月我在南長街見過用此酒做的醉蟹,蟹殼上竟凝著冰晶般的酒花。
第六種,廣東客家娘酒
這是梅州客家人的月子酒,2015年入選省級非遺。用紅曲米混合糯米,裝壇后還要埋入燃盡的草灰堆。開壇那刻,焦糖香混著棗香撲面而來,喝起來像烤紅薯拌了蜂蜜。當地產婦喝前要加姜片煮,說這是"太陽的味道"。去年有個美食博主嘗試用娘酒做提拉米蘇,結果意外斬獲百萬點擊量。
第七種,陜西謝村黃酒
漢中盆地特有的黑糯米,釀出了中國最濃稠的黃酒。2017年全國糖酒會上,它因"掛杯三日"的絕活技驚四座。酒液呈現罕見的深褐色,聞著像炒核桃仁,入口卻是黑巧克力的醇苦,細品又有柿餅的綿甜。西安回民街的烤肉攤,老板都備著這酒給客人解膩。有老陜試過,拿這酒泡羊肉泡饃,湯頭能鮮三倍。
第八種,上海石庫門酒
黃浦江畔的百年酒廠,把黃酒做出了XO的派頭。2020年世界烈酒大賽中,黑標產品斬獲雙金獎。酒體帶著焦糖布丁的香氣,細品還有香草冰淇淋的甜潤。年輕人愛加冰塊配本幫熏魚,老爺子們卻說這是"黃酒里的叛徒"。有個冷知識:釀造用水要經過七道過濾,據說比礦泉水標準還嚴。
第九種,九江封缸酒
陶淵明故里的傳世手藝,2013年登上國家地理雜志封面。酒醅要在陶缸里沉睡三年,開壇時能拉出藕絲般的酒線。聞香似糖炒栗子,入口像桂花蜜,后調泛起薄荷般的清涼。當地人喝前要"醒酒"半小時,說這樣能嘗到湖水的甘甜。
第十種,大連黃酒
渤海灣邊的另類做法,用高粱取代傳統糯米。2018年斬獲國際蒸餾酒銀獎,酒體呈琥珀金,聞著像海苔曬干的味道,入口卻是海鹽焦糖的碰撞。漁民們喝這酒要配生腌蝦爬子,說這是"以毒攻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