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一則“頂流明星澳門輸光十億”的新聞如病毒般蔓延。社交平臺熱搜榜被染成血紅色,粉絲群組炸開恐慌的漣漪,八卦論壇滾動著上萬條“知情人爆料”。直到警方通報揭穿真相——整場輿論海嘯竟源自某男子用AI工具生成的謠言信息,因通過互聯網平臺對外發布,造成了謠言并迅速擴散,造成不良影響。
3月14日,公安部網安局通報,該造謠者已經造成擾亂公共秩序,被依法拘留。
此前,公安部網安局發文提醒:甄別AI生成網絡謠言,勿讓“神器”變“兇器”。
AI造謠:賽博世界的“低成本核彈”
在這件事情中,除了造謠者本人之外,更讓人驚訝的是其中被利用的AI技術,他僅輸入社會熱點關鍵詞,AI便自動編織出細節翔實的“新聞”:從賭場包廂的裝潢風格到轉賬記錄的像素級還原,甚至模擬出“知情人士”的嘆息口吻。這種造謠成本之低、傳播速度之快,讓傳統謠言望塵莫及——過去需要狗仔蹲守數月才能編造的故事,如今AI用3秒就能批量生產。
本就造謠一張嘴,加上AI形成“有圖有真相”的假新聞,更是讓謠言形式逼真。這種技術賦權帶來的“真相通貨膨脹”,就像蘇州大學傳播學教授李巖所說:“我們正在經歷一場沒有硝煙的信息戰爭,而AI是這場戰爭中人人可得的生化武器。”
技術無善惡,人心有底線
AI本是中立的工具,利用好它就能成為利民工具,但當它落入流量獵手的掌心,便成了收割注意力的鐮刀。某短視頻平臺數據顯示,含“AI生成”標簽的內容點擊量平均高出普通內容47%,部分創作者發現:越離奇的內容越能觸發算法推薦機制。這種扭曲的激勵系統,催生出“AI謠言產業鏈”——從編造明星丑聞到虛構社會事件,黑產團隊甚至開發出“謠言生成器”,按傳播效果明碼標價。
但技術從來不是原罪。在杭州某醫院,AI正幫助醫生生成通俗易懂的病理報告;在敦煌研究院,算法修復著千年壁畫的殘缺;在鄉村小學,AI教師為留守兒童定制個性化課程……這些溫暖的場景提醒我們:決定技術走向的,始終是使用者的價值觀。
技術的列車不會倒退,但方向盤始終在人類手中。當我們用法律劃定紅線,用倫理筑牢堤壩,用理性喚醒良知,AI終將成為照見真相的鏡子,而非扭曲現實的哈哈鏡。正如《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警示的:“比技術更危險的,是人類對技術的盲目崇拜。”在這個算法編織故事的時代,或許我們最該守護的,是那顆永遠向往真相的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