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成熟的數字游民,都注定要經歷三個階段:
居家辦公、旅行辦公、旅居辦公,并要盡快學會在這三者之間反復橫跳。
上過班的人都能理解,成年人做出一些重大決策的支點,往往就是單純想給自己換個工位,畢竟從室內邁向室外,就是兩個世界兩種人生。
但當過數字游民的人更能懂,辦公就是辦公。
工作帶來的痛苦指數和五內俱焚程度,不會因為人在大理和萬寧就有所減輕。
在反復搬家的勞苦面前,地鐵的早晚高峰算是弱者游戲。很多人也終會在一次遷徙中,把行李搬上高鐵或飛機時,對自己默念:
回家吧孩子,回家吧。
很多數字游民的夢想生活經過幾次重塑,也正在從“游”變成“穩”。
無論旅居過的數字游民,還是從一線城市離職的一線打工仔,人生主旨都有從“看世界”變更成“建造世界”的傾向。
新一代數字游民,已經開始動手打造自己的新工位:回農村蓋自建房。
回農村蓋房,數字游民的新人生夢想
準備回農村蓋房的人,應該都記得自己的“自建房·心動時刻”。
常常一張照片,就成全了數字牛馬的造夢空間。
照片里很可能是種滿花草的院子一角,或者美式復古風的書房,窗外背景粗看是南意,細看是沿海小漁莊。
哪怕是一張采光無敵的超大原木風客廳,就能讓很多人猛然發現:
生活和工作的平衡點,有時候就是人生的原點。
只要農村老家自建房蓋得好,就既能達成旅居的體驗,又能實現居家辦公的踏實。進一步坐擁平價豪宅,退一步實現體現養老。
工作地點解決不了的辦公陣痛,踏實穩定的辦公環境可以。
時間倒退些年頭,無數批建造城市的工人和進制造廠打工的青年,人人心里都揣著回老家蓋二層小樓的終極目標。
現在從一線城市離職的數字牛馬,正在繼承這個“2.0版本”的自建房夢想。
哪怕一線打工仔平時很可能做過最累的體力勞動,就是給辦公室飲水機換桶水。有了這個目標以后,也準備硬挑一下自己裝修、自己設計、自己拆老房砌新墻上梁蓋瓦。
數字游民們哪怕沒有過硬的體力基礎,敢回農村蓋房,心中多少是有點底氣的。
大家都有常年服務于甲方的經驗打底,很容易讓人產生沒有執行不下來的項目之感。
尤其在看到互聯網上自建房的改造對比后,就對自己更有信心。
靈活的頭腦、足夠的耐心,加上能做輔助的老本行,讓數字游民們能很快推算出城里一平米廁所錢,村里能蓋三層小別墅帶泳池。
按在一線城市買房的進度,打拼十幾年,未必能全款買下一套連IP定位都是河北的郊區房,但足夠給農村自建房里里外外來場精裝。
數字牛馬有自己版本的小森林,做完預算 ,心里已經開始糾結種花好還是種菜好。
同時數字游民和一線打工族都面臨的另一個生活課題,就是空有旺盛的家裝審美和欲望,但沒有地方施展。
農村自建房概念出現,就是一場現實版的模擬人生游戲,一切都有機會從地基開始。
從選擇自裝開始,數字游民們已經動用上一切自己可用的老本行:
甭管會用CAD圖紙、Midjourney渲染,還是擅長出方案控成本,或者給東家干了幾年采銷,過去一切打工用上的技能都能找到用武之地。
有人運營了多年不屬于自己的百萬賬號,面對現成的批量素材已經開始心癢。
你我都在一線城市住了那么多年的鴿子籠、迷你窗、握手樓,都更能明白有巨大可支配空間是件多奢侈的事。
人類也大概只有在沒上過班的那幾年里,幻想過“一旦我有個大房子應該怎么裝”。
無論硬裝和軟裝,都是對于個人審美的一場大考。
好在哪怕經驗不足無從下手,互聯網上也有的是作業可抄。就算預算不夠裝修要從簡,在室內設計層面總有less is more。
農村自建房的好處,就是能花點小錢玩把大的。
同樣是精打細算,旅居的時候要把在哪換乘、包月住處管不管早餐這種事一并計入花銷中。自己蓋房精打細算,有種人生開始落地生根的踏實感。
而回看促成這一切的苗頭,很可能是一張標有「逃離996,我的精神歸隱」「人群太吵,我要隱居深山」的帖子。
在別人的分享中,很容易能品味出一種“都是數字游民,別人行我也可以”的內驅動力。
并且自建房施工中半成品,會比裝修完畢的新房作用力更大。
當數字游民或離職的初衷是為了做出改變淡化班味,住在自己的農村自建房就是直接隱居。
一切看起來都好極了,似乎不用太高的門檻和太多的預算,就能成為當代陶淵明。
早已經對大城市和漂泊感到絕望的數字游民,起心動念之間,翻出了幾年前奧萊買的工裝褲和機能馬甲,準備回鄉打地基、搬水泥。
造夢開局,天崩收場
圓夢從來都不輕松,回生養自己的老家第一件事,很可能就是遭受環境和人文的水土不服。
很多數字游民拿著2、30萬的預算回老家蓋房,心里想的是開工入住一套龍,也是等實操起來才意識到,每個環節都要把坑一一踩過,再爬出來親自動手把坑填平。
嘗試和農村工隊溝通,常常是大家要邁過的第一道坎。
墻能在一天之內砌起來,也能在驗收環節發現每條基準線都沒有按照圖紙來。
在30左右蹦跳的年紀,在一線城市已經處于敲打和被優化的邊緣,回到老家,會被工頭指著鼻子說:叫你家說了算的大人出來說話。
互相說不明白也聽不明白,比起跟臨時湊起的工友打起交道,會發現過去的領導都算好伺候。
想從農村堂屋搞成法式奶油風,之間有個巨大的鴻溝,老家工友能因為“風水”二字當場罷工。
活能不能如愿干好是一回事,有的年輕屋主,甚至會花費上幾天等待永遠說“馬上來”的工友。
在包工包料四個字上,能輕松坑下一個打工族在一線奮斗來的全部積蓄。
很多人甚至開工了還不知道,農村蓋房子圖紙也要社區審核、鎮審、區審,層層過關。因為沒搞清流程,就破土動工被罰幾萬的更大有人在。
如果在這個時候仔細深扒一下過去看到的帖子,就能看出很多夢中情房里面多多少少藏著的AI味。
造夢裝修貼文就僅限于造夢,背后都是包工頭接單,AI出圖一條龍,能不能十分還原全看緣分。
成功和失敗在這種情況下只能對半開。
哪怕不論成敗的住上了農村別墅,也未必會有預想中的理想。
歸隱田園但又沒辦法完全歸隱,真正下手用農家肥種果蔬也需要鼓足勇氣。
年紀輕輕退休在郊外住別墅的另一面,是典型“農村妹生活日常”,取快遞下飯店都要先坐車去鎮上,行動還要再快點因為回鄉的末班車是晚上6點。
想念點外賣自由的時候,才后知后覺明白為什么小森林女主吃什么都那么香。
只能說從四體不勤五谷不分,到能在鄉村種菜種瓜自給自足,還有很長的一條路要走。
過去被北上廣PUA過的牛馬現在真正回到了農田。
時間長了,也會有人在鄉村隱居中忘記自己的數字牛馬身份,下雨要挪花,出太陽要鋤草,周期性長成的果實就要周期性吃。
人在田間地頭,線上會議還會特意開個室內會議室的背景,只為面向雇主顯得足夠專業。
生活大概真沒有什么內卷和躺平,松弛感三個字反倒給大家繃得夠累的。
經過蓋房、裝修和種菜的錘煉,數字游民已經從中獲得了精神開悟。
對常年生活在城市里,習慣了城市各種便利的年輕人來說,回鄉是種城鄉生活方式的碰撞。
對農村居民來說,村里突然來了個大興土木、耳朵上總塞著AirPods鋤草、獨來獨往的那個人,也是對鄉村生活的沖擊。
他們更不懂,為什么要給房子的西南角破開安個圓形的窗戶,那么大的房子為啥就放那么少的家具;
不知道什么是侘寂風,從裝修風格和讀音上推斷興許跟和尚有點關聯。
村里大家蓋房都流行亮面花紋瓷磚從棚頂通鋪到地板,為什么獨獨你一家屋里還留著沒抹過膩子的水泥墻。
自家蓋房子不是越高越有面子嗎?一家房子還有開前后門的嗎?
北歐風自建房vs中式紅瓦大四層,有機菜園vs化肥大棚,暗藏的都是年輕中產生活方式和鄉土碰撞的魔幻效應。
等到轉頭第二年,村里有人蓋新房,十里八鄉通用的工隊也開始建議屋主,要不要把墻破開,添個長條的“觀景窗”。
一線數字牛馬的回流也正逐漸讓鄉村土地大變樣。
過去人類學家和社會學家,會深入那些沒人去過的農村進行田野調查。想了解地域居民的文化差異,都要反復深入到中國最廣袤的田間土地上。
時至今日,人們探入深山,也有一定概率能看到,在全村自建房中略顯突兀的侘寂風二層小樓門口,有人捧著MacBook,用粉色保溫桶沏一壺用柴火炒的牙買加咖啡豆手沖。
設計/視覺Lvv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