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與分享,又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引言:
現如今我們國家大力推行“一帶一路”的發展。其中的一路,便是有著悠久歷史的絲綢之路。
絲綢之路自從漢朝時期開辟之后,在中國的歷史上占據了舉足輕重的地位。歷代封建王朝都以絲綢之路作為溝通中原與西域之間商貿往來的樞紐橋梁。
最開始張騫通西域,和西域各國建立起友好的外交關系之后。開辟出來的是一條陸地上的絲綢之路。
來自中國的特色產品,通過這條商路貿易到古代的羅馬和希臘等地。許多來自西域的新奇事物也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比方說獅子這種動物,中國本土本來是沒有的,正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
絲綢之路的開通,不僅對中國來說意義非凡,并且在世界歷史上也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深刻地影響了各地區文明的發展。
除了中國之外,當屬古希臘受到絲綢之路的影響最大。在古希臘的歷史中,這條連接東西方之間的商路并不叫絲綢之路,而是根據自身的特色命名為“香料之路”。
這條他們眼中的“香料之路”,對古希臘的發展歷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古希臘依據自身的經濟文化特色對商路命名
在地理大發現,開辟新航路之前,世界各大洲處于相互隔絕的封閉狀態之中。各大洲之間相隔著面積廣大的海洋。由于航海技術的不發達,各大洲的文明之間,沒有條件相互之間互通有無。
不過“香料之路”在那個年代是一個特例。那么古希臘人為何會對這條溝通文明之間的商貿道路取名為“香料之路”呢?這主要還是取決于不同文明在不同文化經濟條件下,對事物的認知。
就比方說古代的中國,絲織業十分發達,特別是絲綢制成的產品,最受到其他各國人民的歡迎。
再加上封建社會時期的統治者,一直都認為中華大地“地大物博,物產豐饒”是當之無愧的“天朝上國”,自然享有對商路的命名權。因此雖然這條商路之上,還有茶葉、鹽鐵等貨物,但還是被命名為絲綢之路。
所以古希臘人將我們口中的古代絲綢之路命名為“香料之路”自然也是根據自身的經濟文化特色。
古希臘曾經有一位著名的歷史學家希羅多德在自己的著作《歷史》中,這么描述“香料之路”:“從黑里歐伯里斯再向里面走,埃及就成了一塊狹窄的土地。因為它的一面是阿拉伯山脈,這山.....從東到西最寬的地方,我聽說要走兩個月,而它們的最東部的邊界是產出乳香的。”
想必觀察力比較敏銳的人,已經從希羅多德的這段表述之中,抓住了“乳香”這一關鍵詞。乳香便是當時世界上通用的一種香料原材料。
古希臘人對于“香料之路”的認知,正是通過在這條商路上的香料貿易得來的。
古希臘作為一個歷史悠久的璀璨文明,受限于地理條件,其社會發展主要依靠于工商業。在工商業之中,對外貿易又是重中之重。
因此,古希臘人對于這條能夠通往東方的商路,十分重視。
雖然古希臘人的“香料之路”在本質上和中國的“絲綢之路”是一條道路,但是從留存下來的歷史資料來看,這兩條道路之間還是存在著一些差異的,也難怪古希臘人會以帶有自己文明特色的名稱來為商路命名。
香料之路與絲綢之路,東西方命名差異的原因
這條“香料之路”,從當今的世界地圖上來看,實際上是一條從紅海沿岸貫穿阿拉伯世界,延伸到東方波斯帝國,最終到達中國的商路。
看到這里有人或許會產生疑問:既然這條商路能夠連接古希臘和中國。那么為什么兩國在互相交流的過程中沒有統一對這條商路的稱呼呢?
之所以中國和古希臘商路名稱的差異。主要是因為在那個時代,各種交通工具還不夠發達。
雖然這條商路打通了從古希臘到中國的陸上之路,但是當時的交通條件,并不足以支撐兩個國家之間的頻繁往來。
作為古代東方文明和西方文明各自的中心,夸張一點來說兩個國家隔著十萬八千里,彼此之間交通所耗費的成本無疑是巨大的。這才產生了“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兩種不同的說法。
無論東西方之間對商路的命名存在著什么樣的差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條商路對于東西方文明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起到了極其重要的推動作用。
當然商貿活動從來都不止是某一個國家或者文明的一廂情愿,所謂的商貿便是要雙方都有交易的意向才能最終達成。
因此從商業的意義來說,即便古希臘和中國對這條商路有著不同的認知,但還是可以認為“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是相通的。
殊途同歸,香料之路實際上是絲綢之路的延續
中國的絲綢之路,雖然在古希臘人眼中成了“香料之路”,但是實際上“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相互之間都可以當作對方的延伸,因為雙方有著高度相似的特征。
這樣的觀點如果沒有足夠的證據支撐,自然是無法令人信服的。
經過歷史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論證,足以支撐這一觀點的證據,逐漸浮出水面。最開始對這一觀點提出疑問的學者們,認為從如今遺留下來對“香料之路”的記載來看,這條商路其實只是到達了波斯帝國,并沒有接著延伸到中國。
并且從當時的交通技術來看,也很難在這條商路的兩個端點之間產生貿易。
因此從這個角度上來看,“香料之路”跟中國的絲綢之路之間實際上并沒有太大的關聯。這種說法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實則不然。
首先從“交通條件不足以支撐中國與古希臘貿易”這一點來看。誠如這個觀點的持有者所說,當時的交通普遍以馬車或者是騾車為主,中國和古希臘之間的距離相距甚遠,交通確實是一大難題。
不過交通的難題,在“香料之路”最早開辟的時候,便已經存在了。之前的交通條件更差,那么這條商路是如何開辟出來的呢?
事實上,一條商路的成功開辟,絕不是一個國家或者一個民族所能完成的事情。想要真正地打通一條商路,離不開這條商路沿線國家的齊心協力。
因此,“香料之路”作為一條從古希臘道路波斯帝國最終延伸至中國的世界性商路。其沿途各國和各民族都有著各自的分工。
任何一次貿易行為,都是各國之間按照自己的分工來完成的。舉一個最簡單的例子,中國的絲綢深受西域各國的歡迎,希臘人也對絲綢情有獨鐘。
但是絲綢并不是直接就通過絲綢之路運到古希臘的,而是經過沿途的波斯人、大食人等各個民族不斷的交換貿易過后,才最終到達歐洲,進入古希臘境內的。
這就很好地反駁了“交通條件無法支撐貿易”這一觀點。那么從另一個論據入手,“香料之路”究竟有沒有到達中國境內呢?
這一點在中國的史料記載中,我們可以找到蛛絲馬跡。《后漢書》中記載:竇侍中令載雜彩七百匹。白素三百匹,欲以市月氏馬、蘇合香。
這就能充分地證明“香料之路”和“絲綢之路”實際上是互為延伸的。因為這段史料之中的蘇合香實際上是中亞地區一種很受歡迎的香料。
這種香料是通過古希臘的“香料之路”運送到中亞地區之后,經過波斯人的加工制作成成品,然后再通過“絲綢之路”最終到達中國。所以實際上“香料之路”可以被當作是“絲綢之路”的后半段。
從海上交通的航線來看,就更加能夠證明“香料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延續。我國兩宋時期,由于傳統的陸上商路被游牧民族政權占據,因而開辟了海上絲綢之路。
相應的古希臘也由于某些不可抗力,開辟了海上的“香料之路”。現在看來兩條海上的商路的路線完全是重疊的,這更加證明了“香料之路”是“絲綢之路”的延續。
這一點從《宋史諸番志》中可以得到有力的佐證:“乳香一名熏陸香,出大食之麻羅拔.....三國深山窮谷之中....故香常聚于三佛齊。”這段史料之中的大食和三佛齊,都是古希臘“香料之路”的重要節點,從這里就能看出絲綢之路與香料之路重合。
所以從上述這些方面來看,絲綢之路和香料之路,實際上指的都是那條溝通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樞紐橋梁。不管香料之路在歷史上是否真正地到達了中國境內,或者叫香料之路或者是絲綢之路。這兩者在產生的影響和意義上最終都是相同的。
結語:
“香料之路”也好,“絲綢之路”也罷,都是古代勞動人民智慧以及汗水的結晶。
正是因為這條商路上沿途各民族人民,都為這條商路貢獻出了自己的一份力。才在當時相對簡陋的時代條件下,創造了這一偉大的奇跡!
參考資料:
《香料之路——海上霸權》
《絲綢之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