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寵辱不驚"字面指不為榮寵或屈辱所動。《老子》以"寵辱若驚"揭示其難臻之境:"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此謂世人受寵則喜,受辱則懼,視禍患如生命般珍重。老子實則以"無私"為根本命題——世人患得患失皆因過分執著己身,若臻至無私之境,自能超然于寵辱之外。
范仲淹《岳陽樓記》"登斯樓也,則有心曠神怡,寵辱皆忘"的意境,正源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方能升華出"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的天地境界。《格言聯璧》以五行喻心性:"寵辱不驚,肝木自寧;動靜以敬,心火自定;飲食有節,脾土不泄;調息寡言,肺金自全;恬淡寡欲,腎水自足。"將傳統醫學智慧與處世哲學完美融合。
《菜根譚》"寵辱不驚,閑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云卷云舒"的禪境,需經歲月淬煉方能體悟。恰如"心胸是被委屈撐大的"、"苦難是人生財富"等箴言,皆道明超然境界必經滄桑砥礪的至理。
究其本質,"寵辱不驚"乃超脫物我的人生智慧:榮時不驕矜自滿,視功名若浮云聚散;辱時不怨天尤人,守本心如明月澄空。此等境界非憑空可得,以下幾部文學作品值得一讀,對修煉此心性大有裨益:
《菜根譚》:融儒釋道精髓的修身寶典,字字珠璣,尤宜置于案頭時時參悟。
《蘇軾詞集》:東坡居士以"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的豁達,為后世立下逆境超然的典范。
《史記》:太史公筆下的勾踐臥薪、韓信受胯,皆示后人:榮辱不過浮云過眼,唯守志不移者可成大事。
《百年孤獨》:馬爾克斯魔筆繪就的史詩,令人徹悟在命運長河中,唯有敬畏生命者方能保持從容。
《平凡的世界》:少安少平兄弟在黃土地上的堅守,詮釋了平凡者最不平凡的精神力量。
《不喜不懼過一生》:季羨林閱盡滄桑后的生命體悟,如長者絮語般溫潤人心,字字皆是破執妙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