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豆瓣 @許倬云說歷史
許倬云,與余英時、黃仁宇比肩的史學大家。1930年生于江蘇無錫,1962年獲美國芝加哥大學博士學位,先后執(zhí)教于臺灣大學、美國匹茲堡大學,其間多次受聘為香港中文大學、美國夏威夷大學、美國杜克大學、香港科技大學講座教授。1986年榮任美國人文學社榮譽會士。學貫中西的史學耆宿,精通中國上古史、文化史、社會史,熟悉西方歷史及其理論與思想,擅長利用不同學科的視角和方法來研究歷史,尤其是考察中國的歷史與文化,將中國與世界融為一體,彼此觀照;不囿于書齋,時時心懷天下,關心中國文化的發(fā)展與走向、關心世界的和平與人類的未來。
當今時代,全球化的浪潮滾滾而來,現(xiàn)代文明走到了關鍵的十字路口,科學與技術日新月異,中國的文明與傳統(tǒng)卻在歷史的顛簸中似乎榮光不再。
面對此情此景,許倬云教授的心里升起一股強烈的憂慮,“最近一個半世紀的中國,在西潮沖擊下蹣跚顛簸;中國人也因之對于自己的文化傳承,由懷疑而至揚棄。中國文化幾乎有可能在地球上消失?!?/strong>
在這瞬息萬變的時代格局中,中國當如何自處?中國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中國文明又將何去何從?
在《說中國》、《中國文化的精神》與《萬古江河》這三冊書中,許教授運用其畢生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研究,系統(tǒng)性地解答了我們的疑惑,重新打開了我們對中國歷史與文明的認知。
在世界走向全球化的今天,我們既需要吸收別處的文化與經驗,更需要傳承中國獨有的文明與傳統(tǒng),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中自我觀照與反思。唯有如此,我們才能在各種人類文明的激蕩中站穩(wěn)腳跟,并為人類社會走向天下一家貢獻屬于我們的力量與智慧。
原價202元,現(xiàn)價三冊只需99元??
一、《萬古江河》
在世界文明存在與變化的劇烈浪潮中,中國應如何自處?中國文化從何處來,又要向何處去?
《萬古江河》或許能回答這些問題。這是許教授為中國文化的成長和發(fā)展而書寫的傳記,有新意的是,許教授選取了一個更為樸素的視角,從普通百姓的生活寫起,“我的書里沒有一個英雄人物。我希望把引導讀者進入一個包含中國,卻超越中國的新的人類社會”。清華校長曾在2019年將《萬古江河》贈予每一位新生,希望他們借由此書學習中國歷史與文化,用更開放和包容的眼光把握歷史、擁抱未來。
書中,許教授圍繞國家體制與時代特色,思想、宗教與文化變遷,民族、文化的融合與互動,文化、科學技術的進步轉變等一系列主題展開,生動講述了中國文化和中國人多姿多彩的成長故事。
本書是為這一代中國人撰寫的歷史,也就是中國文化成長發(fā)展的故事,及對于這一過程的解釋。在這一故事中,隨著歷史的進展,中國文化的內容與中國文化占有的空間都不斷變化:由以黃河流域為核心的“中國”,一步一步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國”。每一個階段,“中國”都要面對別的人群及其締造的文化,經過不斷接觸與交換,或迎或拒,終于改變了自己,也改變了那些鄰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別人”融合為一個新的“自己”。這一“自己”與“他者”之間的互動,使中國文化不斷成長,也占有更大的地理空間。
中國古代的信仰,大致可分成兩條途徑:一條是神祇的信仰,另一條是祖靈的崇拜。周代封建建立在血緣團體的網絡上,所以祖靈崇拜在周代的政治制度中是一個重要成分。神祇的信仰,一部分融入自然崇拜,一部分成為國家的禮儀。兩者都關注到人與自然的關系,及人與超越性力量的關系。在戰(zhàn)國時代發(fā)展出的陰陽家與五行家,都是針對著自然與超越性力量組織出來的一套宇宙觀。
我們盼望,今日科技文明、工業(yè)生產為手段的資本主義市場經濟,以及國族范圍的民主政治,能納入中國文化的以仁為己任、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文精神,以補救其失去“上帝”之后的困窘;能納入印度文化眾生平等的觀念,以矯正人類的妄自尊大;能納入伊斯蘭文化對自然的尊重,以匡正人類浪費資源、毀壞環(huán)境的錯誤。
二、《說中國》
在《說中國》中,許教授圍繞著“中國究竟是什么,我們究竟是誰”這個問題,從新石器時代開始,一直到清朝結束前夜為止,系統(tǒng)性地講述了“華夏/中國”這一復雜的共同體的演變過程。
該書不僅讓我們了解中國這一龐大共同體形成和延續(xù)的原因,還能幫助我們穿越歷史與成見,從中窺見在全球化時代下我們前進的方向與道路。
中國之所以源遠流長,生生不息,端在于中國自古以來整體上就是一個包容、開放的共同體,不以武力、宗教等勢力去開土拓疆、殖民他國,有“天下觀”而無“國家觀”,這或許就是中國跟世界上其他國家和民族根本不同之處。
整個中國是一個“天下”,“天下”沒有邊,也沒有界線,只有向遠處擴散而逐漸淡化的影響力。而且,這種影響力不一定是統(tǒng)治權力,而是通過文化交融而構成的一個新文化,其中包含了各種地方文化。將各種地方文化吸納入中原文化,使“天下”的文化多元而漸變,共存而不排他。這樣一個核心,加上其放射的影響力,終于形成了后世的“中國”。
中國皇朝,向來以漢、唐為最重要的時代。假如借用佛家“成、住、壞、空”的說法:漢代是充實華夏,完成“中國”本體的“成”;唐代則是取精用宏、開展性的“大成”。人類歷史上,許多地區(qū)都有過“盛世”,往往在極盛巔峰開始下降。在此以后,又往往有一段過程,該一復雜系統(tǒng)逐漸固定、僵化,而逐漸衰敗。唐代的巔峰是在玄宗開元年間,天寶以后,安史亂起,唐代逐漸過了升降交點。根據佛家所謂“成、住、壞、空”四個階段,唐代的“大成”之后,應是“住”的階段:巔峰在此,下坡也在此開始。
在這幾千年來,世界第一次走向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審察自己的歸屬和認同,也審察族群歸屬和認同的原則,應是非常嚴肅的課題,庶幾我們不被狹窄而偏激的族群狂傲挾持,迷失了自己往前走的方向。
三、《中國文化的精神》
中國文化的根底在哪里?中國人安身立命的精神資源又是什么?
在《中國文化的精神》一書中,許教授從中國人的飲食起居、時空觀念、宗教信仰和古典小說等不同領域和角度,深入細致地展現(xiàn)了中國文化特有的精神特質。在西方文明席卷世界的當下,我們或許仍能從此書中尋找到那些在歷史的顛簸中被遺忘了的中華文明所獨有的精神力量。
二十一世紀的世界,似乎正在與過去人類的歷史脫節(jié)。我們的進步,似乎是搭上了死亡列車,正加速度地奔向毀滅。
中國文化中差序格局的特色,與今日西方文明中個人主義的極度高漲相對比,可以救濟個人主義的孤獨,也可以防止社會因個人主義過度發(fā)展而面臨的碎裂與瓦解。而且,這種共同體并不是出于利益的合約,而是基于人性的感情—利盡則交疏,人性之間天然的感情,卻不會因為利益之有無而就此斷絕。這是中國文化中超越性的價值,也可以擴充成為人類社會的普世價值,以補現(xiàn)代文明的不足。
中國人的精神生活是內發(fā)的,也就是人自己從觀察到感覺,以至醞釀、吸收,最后到達內心的覺悟。這種精神生活,其特點是最終能夠達到圓融的境界。
本書宏觀與微觀交互為用、雅俗共賞、古今一貫,遠遠超越前人。所呈現(xiàn)出來的精神生活相當全面,上起文化精英,下至普通民眾,無不包含在內。顧炎武曾說:“君子之為學,以明道也,以救世也。”這恰恰是一部“明道”之作,同時又是一部“救世”之作,我鄭重地推薦它給讀者。
——余英時
許先生的筆下,是一個大歷史?!八^‘大歷史’,不能從單獨的事件著眼,必須從各種現(xiàn)象的交互作用,觀察整體的變化?!贝髿v史要有大判斷,非博覽碩學之士,不能下大斷語。
——葛兆光
原價202元,現(xiàn)價99元??
跟著史學大家許倬云
讀懂中國的前世今生
觀照歷史,把握當下,擁抱未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