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北上》,半部運河史。這部以運河文化為底色的熱播劇,不僅讓觀眾沉浸在兩代人的命運沉浮中,更意外點燃了蘇北文旅。
根據江蘇文旅、官方媒體矩陣數據顯示:《北上》開播首周即帶動沿線城市游客量激增40%,民宿預訂量同比暴漲215%,非遺工坊訂單排期已至2025年國慶,拍攝地巴城老街跟著成了網紅打卡地,評彈館演出量、長魚面銷量提升,糖水店、運河碼頭等故事原型地點客流量翻倍增長,淮安相關旅游產品的預訂量上漲了近300%.
網友直呼:這才是真正的帶貨。
曾經“藏在深閨”的運河小城,正因一部劇的“破圈”改寫命運。
蘇北的運河畔,從來不缺故事,缺的是被看見的機會。
巴城老街的文藝復興:劇中“花街六子”嬉鬧的巷弄原型——巴城老街,單日客流量翻倍,糖水店、評彈館擠滿“劇迷打卡團”。老街上沉寂多年的非遺竹雕工坊,訂單已排至國慶,匠人感慨:“活了一輩子,第一次見這么多人搶著學手藝”。
淮安的長魚面經濟學:因劇中角色一句“長魚面暖胃又暖心”,淮安百年老店日均銷量激增3倍,連帶當地旅游產品預訂量上漲近300%。一條彈幕引發的“美食朝圣”,讓這座低調的歷史名城站上C位。
宿遷運河十二景的逆襲:乾隆六下江南的行宮、項羽故里等“冷門IP”,因劇中的運河敘事被重新激活。皂河龍王廟行宮游客量較開播前增長300%,網友調侃:“乾隆的旅游攻略,竟被一部劇解密了”。
從“看熱鬧”到“看門道”:文化自信的變現密碼
《北上》的火爆,不僅是流量的勝利,更是文化價值的覺醒。
劇中巧妙融入的評彈、昆曲等非遺元素,讓年輕觀眾主動“解碼”傳統文化。蘇州評彈館演出場次增加50%,家長帶著孩子邊看劇邊學唱段,直言“比課本生動多了”。
而取景地鎮江西津渡,憑借“中國古渡博物館”的底蘊,推出沉浸式劇本殺《漕運迷蹤》,游客穿漢服解謎通關,體驗感拉滿。當地文旅局坦言:“影視IP+在地文化,才是留住游客的殺手锏”。
同時,因為《北上》的帶動,江蘇省文旅廳投入2.3億元設立“運河影視IP基金”,推動取景地數字化保護與體驗升級。曾經的運河碼頭變身“網紅酒窖劇本殺”,傳統與現代的碰撞,讓文旅經濟跳出“門票依賴癥”。
《北上》的熱播,恰似一束光照進蘇北的運河脈絡。它證明:冷門與小眾,從不是文旅的“原罪”,缺的只是一個被講述的好故事。當影視劇與在地文化深度“共生”,流量便不再是過眼云煙,而是滋養一方水土的源頭活水。或許,下一個“逆襲神話”,就藏在某段未被發現的運河往事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