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汽車行業,智能化已成為大勢所趨,汽車的科技含量日益提升。然而,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卻讓眾多車主頗為頭疼,那就是車輛更新換代過快,往往一年一更新或者半年一更新。
可一旦更新,老車主就會面臨硬件跟不上軟件優化的尷尬局面,導致使用體驗大打折扣,甚至出現所謂“被背刺”的情況。
即新功能無法在老車型上完美適配,讓老車主們脊背發涼。
但就在這困境之中,問界 M9 橫空出世,開啟了汽車界的一個全新先河。問界 M9 宣布老車主的硬件能夠進行升級更新,并且隨著軟件的 OTA,可實現常用常新。
這一舉措猶如一顆重磅炸彈,在汽車行業引發了強烈震動,因為在此之前,眾多車企都未能做到這一點,這背后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
模塊化的架構和前瞻性設計
經過深入探究,發現其關鍵在于基于模塊化的架構和前瞻性的工程設計。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在漫長的汽車制造歷史中,真正能將模塊化和前瞻性工程設計做好的廠家,寥寥無幾。
不過近年來,隨著智能制造技術的蓬勃發展,自主品牌汽車迎來了新的機遇。尤其是問界 M9,在華為的賦能之下,基于華為智能汽車的 IDVP 平臺開發。這個平臺實現了整車生命周期的數字化管理,通過硬件的模塊化建立起統一的標準接口,無論是小如傳感器,還是大至電池包,都能夠獨立更換。
以即將發布的新 M9 為例,其新增了側向激光雷達和增程器 5.0,且都采用了標準化的插頭接口設計。這意味著,即使是上一代的問界 M9,在進行硬件升級時,無需更改接口,直接將新硬件插上即可使用,大大提高了升級的便捷性和可行性。
華為智能汽車 IDVP 平臺的核心底層邏輯,就是模塊化的工程設計、數字化的管理平臺以及軟硬件的深度解耦。這三項技術對于傳統汽車制造廠商而言,宛如三座難以逾越的大山。
從理論層面來說,只要是基于華為 IDVP 平臺制造的車輛,后續都能夠實現硬件升級。在車身制造階段,也就是白車身時期,相應的接口就已經預留出來。
后續可更換硬件模塊
設想一下,如果車主當前的駕駛輔助系統是 L2 級別,當 L3 級別開放后,軟件可以通過 OTA 跟上步伐。而若硬件不足,例如激光雷達,目前華為使用的是 192 線,后續可能會出現精度更高的, 256 線甚至 512 線產品,并且還可能增加側向固態激光雷達。
倘若之前沒有預留接口,后續想要添加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因為切割車身會嚴重影響其強度。所以,在初始的車身結構設計時,就必須將這些因素考慮進去,提前預留好接口。
那么,此次問界 M9 具體可以升級哪些地方呢?首先是激光雷達,更換后的激光雷達能夠實現無損插拔,其次是通信模塊,再者是智能座艙模塊。也就是說,在傳感器、算力、通信等層面的組件都可以進行模塊化更換。
可能有些消費者會質疑,模塊更換會不會是一種變相的“割韭菜”行為。其實不然,如果不提供硬件升級服務,當車主面臨硬件與軟件不匹配的情況時,恐怕就只能選擇換車了。到底是選擇升級模塊繼續使用愛車,還是忍痛換車,答案顯而易見。
總結
問界 M9 的這一創新之舉,確實為汽車行業的發展開辟了新的道路,也解決了很多消費者購買新能源車、智能車時的后顧之憂。以往擔心軟件升級后硬件拖后腿,現在則無需再有此顧慮。
而且,基于華為 IDVP 平臺開發的車輛,未來都將具備這樣的硬件升級能力。這對于其他車企而言,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它們究竟是選擇跟進這一潮流,還是維持現狀,將成為汽車行業未來發展的一個關鍵看點。
相信在問界 M9 的引領下,汽車硬件升級領域,將迎來更多的探索與突破,為消費者帶來更優質的,駕駛體驗和更長遠的車輛使用價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