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的認知、特別是長輩,總覺得孩子永遠不夠壯實,在家族群里最受歡迎的就是「肉肉」的孩子,你一定也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聲音:
孩子胖,有福氣!
孩子就應該這樣肉嘟嘟的,多可愛~
但肥胖不管對于成人和孩子來說,都真的不好。
最近,「國家版減肥指南」上了熱搜,這個「國家版減肥指南」其實是去年國家衛健委出臺的《成人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版)》。
除了對成人部分的肥胖標準及減肥食譜指導外,同時發布的還有《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 版)》。
據預測,到 2030 年,兒童超重肥胖率將達到 31.8%。
也就是說, 3 個孩子中可能就會有 1 個存在肥胖問題。
兒童超重和肥胖,在家如何自測
《兒童青少年肥胖食養指南(2024年 版)》針對 2 歲以上的兒童,給了 3 種判斷方式,分別是「身高別體重評價法」、「BMI 評價法 」和「腰圍評價法」。
針對 2~5 歲的兒童,建議用 「身高體重評價法」判斷
指南針對 2~5 歲兒童,給了 2 個判斷方法:BMI 評價法和身高體重評價法。
一般來說,家長們在家可以用身高體重初步判斷,比較簡單,也不用計算。
針對 6~17 歲的兒童,建議用「 BMI 評價法」判斷
除 BMI 評價法外,針對 7~17 歲的孩子還有一種「腰圍評價法」,這種方式主要用于判斷中心型肥胖,一般是專業醫生用的。
在家自測,咱用 BMI 評價法就可以了。
2~5 歲的孩子,利用身高體重初步判斷
分成 3 步就行: 測體重身高 ?? 查表一 ?? 查表二
表1:根據表格左側找到對應的孩子身高,沿著身高列向右看,結合孩子性別,找到體重對應的位置區間;
表 1
2~5 歲不同年齡的兒童身高別體重的標準差數值(kg)參考
一鍵保存看全部
表2:根據表一查出孩子體重所處區間,結合判斷孩子是否肥胖、超重。
表2 只看身高別體重一欄就可以
6~17 歲的孩子,利用 BMI 初步判斷
●在家自測共分 4 步
1. 測量孩子的體重和身高;
2. 計算孩子的 BMI,公式如下;
BMI = 體重(kg)/ 身高2(m2)
3. 在表格第一列找到孩子對應的年齡區間;
4. 向右看,結合孩子的性別,找到孩子BMI值對應的位置區間,判斷是否超重或肥胖。
不太確定孩子是否有肥胖或超重情況,建議先自行對照上述表格評估。
如果對評估結果有疑惑、自己無法掌握上述評測方法,或者自測發現孩子超重、肥胖,都建議到醫院進行綜合評估。
容易被忽視的兒童肥胖
是一種危險的信號
越來越多的證據在說:「肥胖」真的會傷了孩子。
中國兒童肥胖專家在《柳葉刀 · 公共衛生》上發表的權威綜述表明:兒童肥胖對孩子的全生命周期都可能造成負面影響。
高血壓、早期動脈粥樣硬化、2 型糖尿病,這些原本認為只有成人才會有的疾病,已經慢慢趨于低齡化。
肥胖還可能影響孩子的生殖系統。
此前已有多項研究顯示:肥胖與性早熟息息相關。另外,肥胖還可能影響胚胎的質量甚至生育能力;胖孩子做媽媽,自己的妊娠期并發癥發生風險也更高。
即使在兒童期對健康的危害沒有顯現出來,肥胖帶來的長遠影響也是非常可怕的:
多種慢性病、癌癥的風險也在增加,而且糖尿病、高血壓、高血脂、心臟病之類的病都可能來得更早。
此外,兒童和青少年時期,肥胖還可能讓孩子更容易在學校被欺負,還會給孩子帶來心理上的隱形傷痛。
一項囊括了 35 項校園霸凌研究的薈萃分析提出,處在青春期早期(大約小學高年級)的孩子的同伴對待他們的方式,和他們的身材息息相關。
一項有關學生對肥胖兒童看法和態度的調查結果顯示,近 40% 以上的小學生對肥胖兒童的負面看法是 不勤快、身材差、活動不靈活、不愛運動、反應遲鈍和易生病。
在霸凌下,可能讓孩子無法專心上學,影響學習成績不說;孩子的心理健康、認知發育等方面都可能進一步地受到影響。
小時候胖,長大真的不太容易瘦下來
很多人覺得孩子還小,現在胖沒事,長大后自然就會瘦下來。
事實是殘酷的,美國一項長期追蹤的研究發現:
*數據來源:Freedman, D. S. et al., (2018). Tracking and Variability in Childhood Levels of BMI: The Bogalusa Heart Study.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26(7), 1197–1202.(此研究是在美國人群中做的,肥胖的定義是體重超過 cdc 的第 95 百分位,比例僅供參考。)
這個率這么可怕,可能也和美國家長長大了就基本不再管孩子的身材問題了有關系。
但不管怎么說,長大了再來減肥,真不容易,因為如果從小就存在肥胖問題,孩子可能已經養成了不良的飲食習慣,減肥之路會變得更加艱難。
比如,肥胖的孩子大多更嗜甜、愛好高油食物、不按時吃飯;同時,因為身體笨重,肥胖的孩子相比同齡的正常體重的孩子,也更不愛運動……
兒童期是培養和塑造健康飲食習慣的關鍵期。如果等到孩子長大了,才開始想怎么能瘦下來,比小時候難太多了。
只要現在開始
帶著孩子瘦下來就會有好處
值得慶幸的是,有一些初步的研究發現:如果孩子們能夠在成年之前及時瘦下來,那么也許肥胖造成的身體危害就能變小。
醫學頂刊《新英格蘭醫學雜志》上一篇長期跟蹤六萬多人的研究就發現:
如果孩子在 7 歲時還是超重或肥胖的,但是能夠在 13 歲前(也就是青春期前)瘦下來,那么這樣的孩子此后的 2 型糖尿病發病風險就能降低回與那些從未胖過的人相似的水平了。
孩子胖不只是孩子一個人的問題,而是一個家庭都需要行動起來。我們需要還給孩子一個更健康的身體。
我們應該從現在開始,監督孩子保持正常體重。
如果一下子做到這些有困難,可以先嘗試 1~2 個目標,再慢慢增加。
最關鍵的一件事:請認真對待孩子的肥胖問題,和長輩親友一起,改變「孩子胖點好」的觀念。
不要再說「孩子胖點更可愛」
不要遷就孩子養成糟糕的飲食習慣
不要讓孩子從小就承擔起這份沉重的愛
參考文獻
[1]中國政府網. 2020-12-24. Internet: http://www.gov.cn/xinwen/2020-12/24/content_5572983.htm (accessed 2021/03/01 2021).
[2] 王爍, 董彥會, 王政和, 鄒志勇, 馬軍. 1985—2014 年中國 7~ 18 歲學生超重與肥胖流行趨勢. 中華預防醫學雜志 2017;4.
[3] Simmonds M, Llewellyn A, Owen CG, Woolacott N. Predicting adult obesity from childhood obe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bes Rev 2016;17(2):95-107.
[4] Kansra AR, Lakkunarajah S, Jay MS. Childhood and Adolescent Obesity: A Review. Front Pediatr 2020;8:581461.
[5] Hall KD, Ayuketah A, Brychta R, Cai H, Cassimatis T, Chen KY, Chung ST, Costa E, Courville A, Darcey V, et al. Ultra-Processed Diets Cause Excess Calorie Intake and Weight Gain: An Inpatient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 of Ad Libitum Food Intake. Cell Metab 2019;30(1):67-77.e3.
[6] Chen P, Wang D, Shen H, Yu L, Gao Q, Mao L, Jiang F, Luo Y, Xie M, Zhang Y, et al. Physical activity and health in Chinese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xpert consensus statement (2020). Br J Sports Med 2020;54(22):1321-31.
[7] Callo Quinte G, Barros F, Gigante DP, de Oliveira IO, Dos Santos Motta JV, Horta BL. Overweight trajectory and cardio metabolic risk factors in young adults. BMC pediatrics 2019;19(1):75.
[8] Hidayat K, Du X, Shi BM. Body fatness at a young age and risks of eight types of cancer: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observational studies. Obes Rev 2018;19(10):1385-94.
[9] Kohut T, Robbins J, Panganiban J. Update on childhood/adolescent obesity and its sequela. Curr Opin Pediatr 2019;31(5):645-53.
[10] Bjerregaard LG, Jensen BW, ?ngquist L, Osler M, S?rensen TIA, Baker JL. Change in Overweight from Childhood to Early Adulthood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N Engl J Med 2018;378(14):1302-12.
[11] O'Connor EA, Evans CV, Burda BU, Walsh ES, Eder M, Lozano P. Screening for Obesity and Intervention for Weight Management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Evidence Report and Systematic Review for the US Preventive Services Task Force. Jama 2017;317(23):2427-44.
[12] Zheng M, Lamb KE, Grimes C, Laws R, Bolton K, Ong KK, Campbell K. Rapid weight gain during infancy and subsequent adiposity: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of evidence. Obes Rev 2018;19(3):321-32.
[13] Elbel B, Tamura K, McDermott ZT, Wu E, Schwartz AE. Childhood Obesity and the Food Environment: A Population-Based Sample of Public School Children in New York City. Obesity (Silver Spring, Md) 2020;28(1):65-72.
[14] Weihrauch-Blüher S, Kromeyer-Hauschild K, Graf C, Widhalm K, Korsten-Reck U, J?dicke B, Markert J, Müller MJ, Moss A, Wabitsch M, et al. Current Guidelines for Obesity Prevention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Obes Facts 2018;11(3):263-76.
[15] Scaglioni S, De Cosmi V, Ciappolino V, Parazzini F, Brambilla P, Agostoni C. Factors Influencing Children's Eating Behaviours. Nutrients 2018;10(6).
[16] Tahir MJ, Willett W, Forman MR. The Association of Television Viewing in Childhood With Overweight and Obesity Throughout the Life Course. Am J Epidemiol 2019;188(2):282-93.
[17] https://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pub/article/PIIS2468-2667
本文專家
KellyWeaver
合作專家
德國慕尼黑大學流行病學碩士
丁若水
合作專家
蘇州大學精神病與精神衛生學碩士
劉遂謙
合作專家
澳大利亞營養師協會認證注冊營養師
中國注冊營養師
馬學梅
審核專家
解放軍北部戰區總醫院
副主任醫師
策劃制作
策劃:Murphy、芽芽
監制:feidi、大力
插畫:宇某
排版:刷子
題圖來源:站酷海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