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系后生犀利,三點之后飲奶茶?!?跟我搭臺的香港大姐突然開口。
我正狼吞虎咽著這家茶餐廳的菠蘿油,奶茶是已經見底了。聽大姐這話,我有點不好意思。太餓了,開了一天的會,這會兒都下午4點了才有空吃頓“早”飯。
大姐的面前是兩個蛋撻和一杯熱檸檬水。她沒在意我的表情,繼續說,“呢間奶茶靚啊,不過我下午就唔敢飲了。”(這家奶茶好喝,但我下午不敢喝)
原來她說的“犀利”,是指我接近傍晚的時間喝完一杯港式奶茶。我回報以禮貌地微笑,沒回復她,腦海里卻想起,前陣子跟朋友經過大坑的炳記茶檔的事。那天還沒到下午,我本想買兩杯他們家的招牌奶茶帶走,他們家是很多明星都推薦的老派口味。可惜三點不到已經賣完,朋友看了下時間跟我說:還是早上再來喝吧,這會兒喝,晚上根本睡不著。
“你喝奶茶還要看表?” 我打趣她。
“不是我矯情,是香港奶茶真的厲害。大家喝都是來提神續命的。你都沒看,十個去打卡蘭芳園的游客,五個晚上都說失眠?!?/p>
港式奶茶比咖啡還能抗困?來香港這么多年,我倒真沒特別留心過。
我并非奶茶狂熱愛好者,加之身體對咖啡因不敏感,之前從沒留意過港式奶茶的神奇“功效”。之所以今天會來到茶餐廳,也純粹是饞了。早上大數據給我推了紀錄片《牛奶是部文明史》,里面有講到香港茶餐廳的片段,看著澆在面包上的煉乳和那裝滿了冰的奶茶,我跟自己說,今天必須要吃到它。
不過大姐和朋友的兩番提醒,讓我的好奇心也上來了,咬完最后一口菠蘿油,我干脆直接掏出手機查了下“香港奶茶”“咖啡因”“失眠”的關鍵詞。
這才發現,原來香港消費者委員會早在2019年就做這方面的官方測試。當時測試了30款香港茶餐廳的奶茶,發現平均咖啡因含量為250毫克,最高含量樣本為400毫克/杯,相當于4罐紅牛的咖啡因總量——普通美式咖啡的咖啡因,也不過在95-200毫克/杯。
究其原因,說是因為港式本地奶茶普遍使用錫蘭紅茶,而且以烘焙度高的茶粉為主,咖啡因的析出率就會比普通紅茶高20-30%。外加香港傳統茶餐廳為了沖泡出更濃郁的茶香味,還常常用2-3種不同紅茶磨成粉做茶底,為了激發出風味高溫長時間沖泡。
也是,早上那個紀錄片里就有說 “(港式奶茶的)茶葉粗細不同,幼茶提味,粗茶增香回甘,中粗茶負責平衡,每個奶茶師傅都有自己的拼配比例” —— 當茶烘焙度高了,研磨細了,品種多了,咖啡因的析出量也會更大。更何況香港人做奶茶,茶湯還得在高處反復沖撞濾網,茶葉細胞結構被破壞,咖啡因自然釋放更徹底。
幾個月前去過的一家叫“我杯茶”的灣仔奶茶店,就是這樣講究的店。店里的奶茶師傅鄭師傅在我看來,有點像香港奶茶屆的“奶茶仙人”。
“我杯茶”門面很窄,店內有奶茶也有快餐堂食,中午時分等堂食的隊伍已經排到了馬路上,鄭師傅穿著干凈體面的廚師服,一邊大聲回應前臺下單的吆喝,雙手同時不停地沖泡著奶茶:“唔好催!來緊來緊?!?/p>
和很多傳統港式奶茶店一樣,看起來簡單的一杯港式奶茶從來不是預制,都是即點即沖,窄小的空間里永遠留出一個位置給煮茶的氣爐,上面咕嘟嘟地同時煮著4、5壺茶,遠遠就能聞到飽滿茶香。
鄭師傅對他的茶很驕傲。只要有人夸贊說這家奶茶好喝,他就會激動地接過話來,陽光下口沫橫飛地強調著他做的香港奶茶,是不可妥協的口味規則,“邊會有差不多,每一家沖的手法都不同的?!薄拔易约憾疾桓艺f每天做的奶茶一樣好喝,反正每個細節都是要注意的,哪個部分不夠哪個部分夠,要隨時平衡的!”
窄小的柜臺后,他快速有序地檢查水溫,彎腰低頭,去嗅每壺茶香是否達到標準再開始沖泡,眼見茶水煮到發黑的時候開始反復拉沖茶葉,激發茶的香氣,蓋上蓋子焗上一會等茶水再沸騰,然把茶葉倒入奶中,最后等茶回溫,才算完成一杯奶茶??次乙恢痹谂赃吅闷鎻埻?,感嘆每一步都有講究。
他遞來一小杯剛沖好的奶茶讓我試試味道:茶香濃而不澀,大概是高溫下沖撞喝混合得足夠充分,奶茶入口有著奶油般的順滑口感和綿密奶香,絕非普通預制奶茶能達到的口感。
透過他的肩,我還看到他身后的墻上,有一個“港式奶茶研習班”的牌子,順帶問他來報名學奶茶手藝的人多么?他說不少,但絕大多數人也就能學到個百分之七十。
“香港奶茶學問很大的!香港人的傳統來著嘛。你就得一年365天,每天一站在那,得保持最佳狀態,把每個細節都做到最好,才算學到家,才能被稱作“師傅”。
香港人喝奶茶的傳統,到底發源于哪里,各方有著不同說法。
一個在英國生活的朋友說,香港人喝奶茶的習慣,有明確歷史記載源自英國的殖民。彼時英國貴族已經養成每天好幾杯奶茶的習慣,香港人有樣學樣?!拔覄側ビ哪菚海彩菍W著他們喝茶,骨瓷杯子里的茶用小勺子加糖和鮮奶,入口清淡,一點也不習慣,茶不像茶,奶茶不像奶茶的,價格還貴。后來天天喝,竟然也就習慣了,如今再喝回港式奶茶,甚至會覺得太重,晚上是注定要失眠的?!?/p>
不過另一個研究中亞歷史的朋友,卻不盡然同意。
他說雖然英國人把奶茶帶到了印度、香港巴基斯坦等地,但香港從19世紀開埠以來,就是文化和人口的交融中心,從廣東人、福建人、江浙人、山東人,到泰國人、印度人、菲律賓人、各地移民都涌入這里,也帶來自己的飲食習慣?!坝芎壬夏滩璧亩际琴F族,而且口味偏淡。民間奶茶的飲用方式,更多是老百姓之間的相互影響。比如濃茶和沖撞的泡奶茶方式,就藏著很多巴基斯坦、印度的影子。”
直到今天,香港依舊是世界文化的雜糅典型。比如在被外界描述成“魚龍混雜之地”的重慶大廈,我就曾經歷過一場奇妙的歷險。
重慶大廈,“世界上最全球化的大樓”。破舊的17層里,有南亞和非洲的生意人,有國際避難者,有來找廉價住宿的游客,全世界各種背景的人在這里休憩吃住?!拔以诖髽抢锏牟煌灭^邂逅過129個不同國籍的人,從阿根廷到津巴布韋,包括不丹、伊拉克、牙買加、盧森堡、馬達加斯加”,在《香港重慶大廈:世界中心的邊緣地帶》里,人類學家麥高登·馬修如此寫道。
也是因為好奇,我和朋友曾一起探訪過這座傳說中的世界大熔爐。那天恰好碰見大廈里的商戶大在過什么節,好幾家商鋪的柜臺上都鋪了層報紙,上面密密麻麻地放滿小吃、食物和水果,各家商戶都在串門問好,每家商戶都從店里拿出一種熱氣騰騰散發著香料香氣的飲料,倒在紙杯里分發給身邊的人,仿佛在集合全樓之力,開一場巨大的吃喝派對。
我鼓起勇氣去問了一下他們在喝什么,沒想到他們手里竟然是奶茶?!艾斏滩琛保粋€皮膚棕色的小哥用半生不熟的普通話跟我回答,“給你倒一杯么?”
一壺茶,一壺奶,與眾不同的香氣,國際化大都市的包容,在這樣一杯奶茶里徐徐展開。我毫不猶豫地答應了。這是口加了辛辣香料的南亞奶茶,茶底用的是英國奶茶同款的阿薩姆紅茶,沒有港式奶茶那么高的咖啡因含量,但入口的那一瞬間,卻香辣濃烈,反倒讓人精神一振,給我留下非常深刻的記憶。
如果想喝奶茶又怕睡不著,這種異域風情的馬沙拉奶茶,會是個比港式奶茶更好的選擇。
午后四點的香港當然不會只有打工人的熬夜奶茶。
在這個意外被“奶茶”吸走注意力的下午,我決定干脆不回辦公室了,告訴助理我要去拜訪一個客戶,人則坐上了去上環熟食市場的叮叮車。這里有家開在熟食市場里的“瑞記咖啡”,是我在香港的精神補給站。
已經接近五點半,老板娘拿出最后一桶冰好的瓶裝奶茶,說賣完要準備收檔——為了保持奶茶原味,他們家的冰奶茶不額外加冰,放在冰桶里,夏天的時候這樣喝是最解渴的狀態。
瑞記不算是香港最好喝的奶茶,甚至因為提前泡好,不能走甜,茶香的回甘和濃稠也比不上剛剛的那個茶餐廳。但落座的十幾分鐘里,你就能見到幾個步履蹣跚老人,有些坐著看報紙聊天,有些帶著穿校服的小孫子,一杯奶茶,一份蛋治,淡定悠閑;和下午在灣仔車水馬龍路邊茶餐廳里“唔使急,最緊要快”的氛圍截然不同。
大概是奶茶也賣得差不多,老板娘把桶里最后兩瓶奶茶拿給坐在不遠處坐了很久的一位伯伯,親切問候:“你今天沒飲,這樽留給你?!?看著老板娘跟阿伯的互動,很顯然是認識很久的老街坊,阿伯緩緩接過奶茶,沒有道謝,也沒有拒絕,擦了下瓶嘴,收起老花鏡,一口一口啜著。我喝著自己的那份,打趣問阿伯:這么晚喝奶茶,你不怕睡不好。老板娘笑著搶先回答,“飲左咁多年,他唔飲才會睡不好?!?/p>
“我們要在哪里碰面” 在 尖沙咀上班的朋友突然給我發信息。 我一看手機,接近六點,寫字樓準備下班了。 “上環瑞記,你咧? ”
“又系瑞記。要不要去新開的K11 musea,里面有幾家現在香港年輕人最愛的奶茶,排隊王。還有勞斯萊斯同款奶茶?!?/p>
于是半小時后,我倆出現在維多利亞港旁的K11,充滿科技藝術和現代設計感的商場四樓里,穿著精致的小姐姐們拿著購物袋們有說有笑地經過,手里不約而同地都拿著一杯奶茶。
“這家吃茶三千是臺灣開過來的,以前可是排隊王;旁邊那家茶二現在有金枕榴蓮和正山小種風味混合的維也納生椰奶茶,還挺好喝的?!?朋友滔滔不絕跟我介紹。
等了小20分鐘后,我喝到了那杯用有機茶葉萃取的小葉種烏龍奶茶,味道的確是非常輕盈清新,但不知為什么,我還是懷念下午那瓶瑞記,它的風味直接而沒有波瀾起伏,卻有種能讓人想坐下來聽故事的安心。
朋友不理解為什么我今天對奶茶特別執著,我把早上看到的視頻轉給她。我說,其實 也是今天才知道,奶茶真不只是普通沒營養的小甜水,每個文明都能在一杯奶茶里照見自己。
千年之前,茶葉與奶在絲綢之路上相遇,游牧與農耕文明在沸騰的茶湯中達成和解,我們會和各種各樣的奶茶相遇,也許不是被無腦消費主義控制了行為,更多是我們代代傳承下來的基因需求。畢竟,一杯奶茶,能在辦公室困倦午后喚醒靈感,可以是朋友間分享秘密的社交貨幣,也可以是對抗城市孤獨的溫柔慰藉。 在奶與茶相遇的那刻開始,它們就不斷努力地重構人與人、人與城市的情感聯結。
“可是你喝的有點多欸,三杯了,真不怕今晚睡不著么?” 朋友的關切打斷了我的思路。
“這算啥。我還能再喝!”我笑著打趣。她不知道,我這個中年人另一個運氣,就是擁有喝完港式奶茶還不會失眠的體質。隨時可以“關機”,在這個時代何嘗不是一種幸福。
本期作者|斯小樂
編輯|梅姍姍 視覺/創意|BOEN
攝影|《牛奶是部文明史》、斯小樂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