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8年,日本經歷明治維新,國力迅速強大,踏上資本主義道路,逐漸崛起為軍國主義國家,對外積極侵略擴張,企圖用武力首先征服近鄰朝鮮、中國,而后直達印度乃至稱霸亞洲和世界 。
1874年,日本發動金臺戰爭,雖未達預期目的,但從中國勒索了五十萬兩白銀賠款,這讓日本在擴張中嘗到甜頭,進一步擴張。
1894年,日本蓄謀已久挑起中日甲午戰爭,清朝倉皇迎戰,以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被迫簽署《馬關條約》。日本將條約中奪得的二點三億兩白銀賠款的百分之八十用于軍事發展,把侵占中國大陸政策定為基本國策。
1900年,庚子事變爆發,日本作為八國聯軍主力之一,占領天津和北京,與清政府簽訂《辛丑條約》,并在京津一帶重兵駐軍。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日本從俄國手中奪取在中國東北的特權,后在東北旅順口設關東軍司令部。
1910年,日本吞并朝鮮,為侵略中國提供跳板。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對德國宣戰,入侵德國在青島的殖民地,占據山東。
1915年,袁世凱被迫與日本簽訂“二十一條”喪權辱國條約,日本徹底取代德國在山東的特權 。
1928年,日本向張作霖強索東北鐵路權,因奉系政府未滿足要求,關東軍制造皇姑屯事件,張作霖被炸成重傷當日死去。
1931年9月18日,日本精心策劃九一八事變,炸毀鐵路栽贓中國軍隊,向沈陽北大營發起炮轟,張學良下達不抵抗命令,日本迅速占領東北三省,東北全境淪陷。此后,日本在中國東北扶植清廢帝溥儀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1932年1月,淞滬戰爭爆發,日本海軍陸戰隊突襲上海閘北,中國軍隊奮起抵抗,5月5日,在國聯干預下,中日簽訂停戰協議。
1933年,日軍攻占熱河,進犯長城沿線,長城抗戰爆發,中國軍隊頑強抵抗但最終失利,國民黨簽訂《塘沽停戰協定》,承認東北三省和熱河被日本占領,為日軍侵占華北敞開大門。
1934年,馮玉祥等人組織抗日同盟軍掀起察哈爾抗戰,雖收復多倫,但因蔣介石支持不足而失敗。同年10月,紅軍被迫長征。
1935年,日本轉變侵略方式,企圖制造華北五省脫離國民政府的假象,國民黨妥協,日本控制華北,引發全國人民抗日情緒高漲,北京大中學生舉行抗日救國示威游行,即一二·九運動。
1936年12月,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扣留蔣介石,在中共中央努力下,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蔣介石接受停止內戰、聯共抗日主張。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借口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城搜查遭拒后,向守軍開槍射擊、炮轟宛平城,第二十九軍奮起抵抗,揭開全國抗日戰爭序幕。
7月15日,周恩來向蔣介石遞交國共聯合抗日合作方案,
7月17日,蔣介石在廬山發表對盧溝橋事件嚴正聲明。
1937年8月13日,淞滬會戰爆發,國軍投入80萬兵力,日軍投入30萬兵力,雖國軍人數占優,但在日軍強大炮火下失利,上海最終淪陷,但粉碎了日本三個月滅亡中國的計劃。
幾乎同時,太原會戰打響,中國軍隊總兵力60萬,日軍15萬,雙方實力懸殊。太原會戰主要戰役有平型關戰役、忻口戰役、娘子關戰役、太原保衛戰等。
9月25日,林彪指揮八路軍115師取得平型關大捷,打破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10月26日,淞滬會戰結束,以謝晉元領導的八百壯士死守四行倉庫,成功掩護其他部隊撤退。
1937年12月,南京淪陷,日軍展開南京大屠殺,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殺害,遇難人數超30萬。
1938年3月,徐州戰役爆發,李宗仁等指揮軍隊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國民黨正面抗戰的第一次勝利。徐州會戰歷時4個月結束,中國軍隊傷亡10萬余人,日本傷亡2萬多人,延誤了日軍侵華步伐。
1938年6月11日,武漢會戰爆發,戰場遍及多省。武漢會戰期間,日軍在廣東登陸占領廣州,粵漢鐵路被切斷,蔣介石決定放棄武漢,國軍有序撤離,保存了戰力。武漢會戰后,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8年7月1日,毛澤東發表《論持久戰》演講,在全國產生強烈反響。
1939年9月,長沙會戰爆發,持續近三年半,進行了三次保衛長沙的戰役,中國軍隊給日軍沉重打擊,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殲滅日軍11萬多人,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首次以武力迫使日軍回到原戰略態勢的戰役。長沙會戰期間,日軍向常德投放鼠疫桿菌,還進行慘無人道的人體試驗,無數百姓慘遭迫害。
1940年3月,汪精衛投敵叛國,在南京成立偽國民政府。1940年8月,彭德懷指揮八路軍發動百團大戰,出擊105個團,破壞日軍交通線,摧毀據點,有力配合了國民黨正面戰場。
1941年1月,皖南事變發生,新四軍遭國民黨軍襲擊,軍長葉挺被扣押,第二次反共高潮被打退。同年12月,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國民黨正式對日宣戰。942年1月,美英蘇中等26個國家發表宣言,國際反法西斯同盟正式成立。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取得境外首次勝利。
1943年,日軍進攻常德,五十七師師長余程萬率部死守,常德會戰被譽為東方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
1944年4月,日軍發動豫湘桂戰役,國民黨軍隊在戰場上損兵折將,喪失大量國土和城市,但日軍也付出重大代價。衡陽保衛戰歷時47天,守軍英勇抵抗。
1944年5月,中國遠征軍強渡怒江,取得滇西戰役勝利,成為日本在中國戰敗的轉折點。
1944年6月,諾曼底登陸開辟歐洲西線戰場,加速納粹德國滅亡。
1945年4月,日本在太平洋地區節節敗退,發動湘西戰役妄圖反敗為勝,結果潰敗,中國軍隊吹響反攻號角。
1945年4月30日,希特勒自殺,德國宣布投降。
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在日本廣島和長崎投擲原子彈。8月8日,蘇聯紅軍向東北關東軍發起進攻。8月9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聲明,號召全國大反攻。
1945年8月15日,日本天皇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至此,局部抗戰6年、全國抗戰8年,共14年的抗日戰爭結束。中國居民傷亡3500萬以上,犧牲的抗日烈士高達380萬人 ,中國人民贏得了這場外敵入侵第一次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