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記憶】軍馬女將 踐行延安精神
2025年是紀念世界反法西斯與抗戰勝利80周年,三八婦女節之際,讓我們重溫軍事歷史中的軍馬女將——邵清廉。她在抗日戰爭中,攜幼子從家鄉沈陽闖過多個敵占區封鎖線千里徒步三個月到達延安,參加了八路軍,傳授訓育軍馬知識;在解放戰爭中,她在零下近40度的廢墟上白手起家創建軍馬場,是軍馬基地與事業奠基人;在抗美援朝戰爭中,她在中央軍委馬政局配合組織協調兩萬五千匹軍馬分期分批輸送到戰場前線。軍馬是炮兵之足,軍馬在戰爭中為我軍后勤保障作出貢獻。邵清廉史稱“軍馬女將”在戰火紛飛的軍旅生涯中,具有堅貞不渝的愛國信念,也有從一而終的愛情理念,展現了傳統女性的柔美與巾幗英雄的剛強,她在戰爭中生兒育女,度過了艱難困苦的崢嶸歲月,她在和平年代度過了清貧、清廉、清醒的拮據生活,卻從不索取,改革開放后,她培養自己五個孩子上了大學,她晚年九十歲上了老年大學,是中華時代婦女典型的代表、杰出的巾幗英雄。軍馬女將邵清廉卓越的事跡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和抗日戰爭中華民族婦女的典范。
邵清廉生于遼寧沈陽新民的書香門第家庭,自幼讀道德經,性格直爽、開明豁達,大家閨秀,詩詞歌賦、琴棋書畫皆通。
1932年,在父親的安排下,邵清廉與鄭新潮結婚,她倆共同考入沈陽師范讀書,接受五四運動新文化運動的思想。
一,抗戰初期,千里徒步奔赴延安參加八路軍
日軍的鐵蹄踏入家鄉,邵清廉與鄭新潮隨東北難民流亡學生來到北平輔仁學校讀書,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件爆發,鄭新潮與懷著身孕的邵清廉在北平永定門火車站分別,邵清廉支持丈夫南下參軍抗戰,自己懷孕返回姥家待產,她這種堅定抗戰的大義凜然愛國精神和舍愛救國的做法,是抗戰愛情的典型。
此后,丈夫鄭新潮考入黃埔軍校炮兵科,畢業后奔赴延安,1939年受到黨的主要領導人接見與座談,鄭新潮根據中央首長指令投身創建八路軍炮兵初始的建設,首先開始著手創建延安炮兵學校。1941年,抗戰進入緊迫時期,組織上為了安定八路軍炮兵技術專家鄭新潮的教學工作,派人通知邵清廉也到延安來與丈夫共同并肩抗戰。
邵清廉帶著四歲的幼子鄭云燕奔赴延安,踏上了千里尋夫之路。在戰亂中要闖過東北軍、日軍、偽軍、晉軍、國軍、偽軍等7個軍事管控封鎖區,她娘倆一路討要,風餐露宿,從烈日炎炎到冰天雪地,千里徒步,一路艱難坎坷,最終歷時三個月終于抵達延安,經過嚴格的政治審查后,邵清廉成為一名八路軍女戰士;組織讓她助理李貞的生活工作,并在寶塔下聆聽李貞講黨課。1943年前后,邵清廉進入延安八路軍女子學校學習,之后投身創建延安炮兵學校的籌建工作,邵清廉負責延安炮兵學校的訓練部軍馬調訓工作。
邵清廉出生于養馬基地的沈陽郊縣。家鄉自古以來“家家都養馬,人人都會騎馬”。由于邵清廉具備調訓戰馬和訓練軍馬的素質優勢。八路軍延安抗大和軍事院校及各部隊,都邀請邵清廉講授軍馬馴養知識。通過她的培訓授課使幾千名八路軍官兵掌握了軍馬訓騎馱運要領,據延安魯藝學院嚴呂等八路軍女干部說:邵清廉是八路軍延安炮兵學校里唯一從事軍馬工作的女教員。邵清廉講授的軍馬課,一時成為八路軍中廣泛官兵最受歡迎的課。
在抗日戰爭中軍馬是主要運輸工具,軍馬是炮兵之足,隨著八路軍軍馬事業的發展壯大,軍馬為八路軍炮兵團和“百團大戰”發揮了重要作用。
1944年間,中國福利基金救濟會,時稱的“宋慶齡婦女兒童基金救濟會代表團”到延安考察慰問,送來物資和醫藥,在中央首長陪同下,視察了延安女子學校和保育院寶塔小學,當她們得知邵清廉與兒子鄭云燕千里徒步到延安的壯舉,贊揚邵清廉與鄭云燕母子倆不僅是中國婦女兒童抗戰學習的榜樣,也是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華民族抗戰婦女兒童的典范。稱邵清廉是巾幗英雄、“軍馬女將”,用堅韌不拔的頑強意志去捍衛祖國的尊嚴,體現了中華民族婦女抗戰的必勝決心和信心,將永遠銘刻在中國婦女少年兒童反法西斯和抗日戰爭史冊上。
二,解放戰爭,奔赴東北戰場,創建軍馬基地
1945年日寇投降后,邵清廉全家隨延安炮校大部隊行軍奔赴東北戰場。她回顧當年攜幼子從沈陽千里徒步到延安,現又攜子千里徒步行軍到沈陽。實現了抗戰勝利,以滿腔的熱情回歸家園。
邵清廉生于封建社會,當時的婦女都半裹小腳,她也留下烙印,她用半裹的小腳徒步往返幾千里,從家庭婦女變成八路軍女干部,從抗日戰爭走入解放戰爭時期,先后從八路軍服裝換成東北人民自治軍、東北民主聯軍、解放軍、志愿軍軍裝,可以說邵清廉是中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走完全程軍史上的時代女軍人的代表典型。
邵清廉和鄭新潮奔赴東北戰場的行軍途中,至熱冀遼受到敵軍阻擊,駐扎在張家口的宣化,創建宣化炮兵學校,其間鄭新潮為行軍部隊和當地部隊講授炮兵技術課程,邵清廉教授軍馬訓騎課程,他們拿門板當黑板,拿石板當學習桌板,還搭建與延安炮校相同的學校大門,在上面寫著“宣化炮兵學校”(后稱東北人民自治軍炮校),在創建和籌備宣化炮兵學校期間,他們培訓了幾期學員,又接到朱瑞在沈陽發來的急電令,讓邵清廉與鄭新潮速到沈陽創建沈陽炮兵學校。在沈陽邵清廉向朱瑞請假,述說自己從沈陽千里徒步奔赴延安的經歷。離開家鄉多年,現想回家看看父老鄉親,但朱瑞嚴厲向她說:由于創建沈陽炮校就咱們這幾個人,加上戰爭局勢緊迫,拒絕了她回家探親的請求,朱瑞還講述了“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能入”的典故。邵清廉理解后哭著敬禮說:自己不應以濃厚的家庭婦女情感去戀家,現必須要以一個八路軍女干部理智的軍人角度去克制自己的情感,要割舍私情服從軍令。這就是中國女兵最剛毅的優秀品質!邵清廉經過了戰爭的考驗,跨過戰爭的崢嶸歲月,不僅有最溫柔的一面、也有中國時代女兵最剛毅的一面,這也是當代女兵學習的楷模與典范。
由于國軍占領沈陽,朱瑞帶領延安炮校和沈陽炮校的幾名炮兵技術專家和教員,到達哈爾濱郊區。東野部隊主要領導召集會議,討論戰爭中“炮與馬”的有機結合,定能發揮戰爭的主攻威力與主動運轉力的作用,一致認為鄭新潮精通炮、邵清廉精通馬,是最佳夫婦的結合。根據軍委1946年10月和11月兩次催電令和戰爭局勢發展的需要,東野總部決定立即派炮兵專家鄭新潮和軍馬教員邵清廉去創建東北民主聯軍軍馬場和軍馬基地,并回電上報中央軍委。會上邵清廉夫婦在多個軍馬場選址方案中,提議落腳牡丹江畔,幾位首長在地圖前同意邵清廉和鄭新潮提出的選址建議,并當場確定了牡丹江軍馬場的定名定位,朱瑞代表炮司和炮校向邵清廉和鄭新潮下達命令:根據戰勢緊迫需要,特派鄭新潮和邵清廉夫婦兩人在春節前立即奔赴牡丹江創建軍馬場。鄭新潮提出要人財物,朱瑞當場回復:你要人,沒有,在東野炮兵司令部里就象棋盤,我是“老將”你就是“老仕”,現在咱們的官兵都上前線了,現不得不只派你和你妻子邵清廉兩個人去創建軍馬場了;你要物,這里沒有,你只能到當地去尋找;你要財,你到財務是去領,朱瑞還語重心長地說:你們未來將遇到的困難還很多,要發揚延安精神,白手起家,艱苦奮斗。當時鄭新潮和邵清廉到財務只領到9.9元的建場開辦費和兩匹馬,朱瑞說:這是經會上多次討論后決定的,這在戰爭中算是夠可以的啦!從1947年春節前,邵清廉帶著孩子(沒來得及吃餃子),一家四口人冒著大雪紛飛在寒風刺骨零下40度的惡劣環境下,乘著馬車來到牡丹江,在冰封雪地一望無際的廢墟上開始創建全軍首個軍馬場,創建初始是一無所有、白手起家,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創建經歷了土匪襲擾、戰俘暴動等坎坷的艱難困苦歷程。
上圖:鄭新潮和邵清廉找朱瑞請示買馬,朱瑞親筆寫的信
經過幾年艱苦奮斗,軍馬場和軍馬基地建成后,搜集了大量軍馬,為東北民主聯軍遼沈戰役輸送軍馬三萬六千余匹,軍馬與炮兵協同作戰發揮了不可替代的戰爭活力與優勢,構成“以少勝多”的軍事典范,軍馬為遼沈戰役發揮了的巨大優勢作用,受到黨中央的表彰。1950年8月軍委炮兵司令部成立,陳錫聯司令員、蘇進副司令員等同志聽了馬政局鄭新潮局長和邵清廉的匯報,肯定了炮兵技術專家鄭新潮在攻打錦州時發揮炮兵攻擊威力的戰術作用,認同邵清廉闡述的軍馬與炮兵有機結合取得的優勢,如果戰爭中沒有軍馬,其格局將會怎樣?對未來(抗美援朝)戰爭提供了借鑒經驗。受到在座首長連連稱贊。
三,抗美援朝時期
1951年,邵清廉和鄭新潮先后調到北京,先在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工作,抗美援朝期間,朝鮮戰場上的聯合國軍轟炸了援助朝鮮后方軍需的鐵路、公路、橋梁、倉庫,切斷了志愿軍供給線,后方大量物資只有通過不可替代的軍馬馱運優勢,才能跨越崎嶇的山林河流送往前線。由于炮司馬政局收集大量軍馬的權利范圍受到局限,根據中央軍委指示,責成鄭新潮和邵清廉去創建中央軍委馬政局,1951年初,“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馬政局正式成立,(簡稱中央軍委馬政局),鄭新潮代任局長,邵清廉調入工作,負責軍事機要管理工作。
圖為邵清廉和鄭新潮在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馬政局
中央軍委馬政局立即召開全國全軍收集軍馬動員大會,在人手少任務重的情況下,邵清廉與兒子鄭云燕也投入收集和向朝鮮戰場前線輸送兩萬五千匹軍馬的行列,分期分批提供的大量軍馬為抗美援朝戰爭發揮了巨大作用。
就在抗美援朝將結束時,總后勤部才成立軍馬局,與炮司馬政局及各大軍區軍馬場均隸屬中央軍委馬政局統轄統管、統一服從中央軍委馬政局的指揮調動與統籌。鄭新潮和邵清廉參加了軍馬研究會,討論了:軍馬是在戰爭期間,供給戰爭“騎乘馱運”的服役軍馬,軍馬場是指為戰爭提供服役軍馬的場所場地,包括經中央軍委馬政局收編整編后的馬場,并軍事戰役中列入中央軍委馬政局編制的在冊軍馬場。
而在和平年代的馬匹,稱之為牧馬、農馬、民馬,散養馬;不屬于戰爭期間的馬場,稱之為:農場、牧場、馬場。1956年軍委總后勤部軍馬場管理局和下屬軍馬場移交國家農墾部。統稱馬場或農場。
1950年和1953年期間,鄭新潮局長和邵清廉先后以軍委炮司馬政局和中央軍委馬政局,向軍委和國務院提交了“關于收編整編清朝和國軍舊馬場,擴建全國全軍26個軍馬場方案”,鄭新潮到中南海向在大地圖前國家領導人解答了疑問后,國務院總理簽署了“以上提交方案”,包括撥給牡丹江軍馬場三萬公頃土地和扎蘭屯、山丹等軍馬場大面積土地的批復文件。
邵清廉和鄭新潮,在抗戰時期和解放戰爭時期,投身創建八路軍延安炮兵學校、東北自治軍宣化炮兵學校、東北民主聯軍沈陽炮兵學校、四野朱瑞炮兵學校等五個炮校,史稱:鄭新潮是“炮校之父”。軍馬是炮兵之足,邵清廉在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中投身創建軍馬場后、又收編整編創建了軍馬基地,是軍馬事業的創始人和奠基人。軍馬的優勢在戰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史稱:邵清廉是“軍馬女將”。
圖為在軍委炮司馬政局、中央軍委馬政局工作期間
四,捐贈優選軍馬
邵清廉陪同軍委炮兵司令部馬政局顧問載濤前往沈陽,向新民縣捐贈一批優質種馬。
解放初期(1950-1955年),邵清廉在中央軍委馬政局工作,每年為國慶天安門閱兵式收集選送優質軍馬,參加國慶閱兵儀式。
五,和平年代,矢志不渝
1959年1月,隨著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束,中央軍委馬政局與志愿軍司令部、政治部、后勤部建制均一并被撤消。在撤消前的中央軍委馬政局裁員中,邵清廉原本是干部(應按照干部辦理轉業)但她卻被按戰士復員到了地方。她后半生沒有收入,卻不向國家伸手講困難,一直住在兒子家。2003年90歲的邵清廉報名上了石家莊市老年大學。《中國老年報》刊登了《九旬老太上大學》的文章,耄耋之年的邵清廉雖然生活拮據,但她依然豁達、樂觀、積極向上。
邵清廉老人是一位慈祥的母親,她是中國合格的女軍人,她的軍旅生涯,在戰爭中哺育兒女,又在恢復高考后培養五個兒女考上大學,其畢業后均成為教授。當時的新聞媒體報道《搏擊逆浪的五兄妹》。她具有中國婦女溫柔的愛,更有中國女兵的剛毅。2004年8月,邵清廉老人因病去世,享年92歲。
這位鮮為人知的母親——邵清廉,正像她的名字,一生清貧、清醒、清廉,她從不索取,廉潔走過了自己的人生路。她雖默默無聞,但軍馬女將的名字永遠刻在人們心中的歷史豐碑上。逢三八節之際,讓這位軍馬女將以最溫柔和剛毅的時代女兵典型擁抱后人。
作者:鄭輝延,延安兒女、軍馬人后代,北京中彩福國際文化研究院、軍馬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參考資料】
1,新聞網,讓“炮兵之足”矯健有力的功臣
——我國軍馬事業的奠基人鄭新潮
2.全國黨建基層網,抗美援朝的兩萬五千匹軍馬
3.中國政協文史館,講述中國專題
4.百度百科:邵清廉、軍委馬政局、軍馬人物史話、牡丹江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延安炮兵學校等
(編輯:郝小學)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