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我們對優優綠能董秘履歷出現難以自圓其說的時空錯位,研發投入竟不足行業均值的一半;高喊"產能擴張"的口號,車間空置率卻常常超過30%;股東名單與大客戶重疊的詭異曲線,更將"股權換訂單"的質疑推向高潮。而研發人員數量僅為頭部企業1/4的殘酷現實,則讓技術護城河的崩塌進入倒計時......這些或許還能通過“技術性回復”打發質疑。
今天我們將從注冊制信披的底線要求,來分多篇文章,揭示優優綠能的“信息披露表內數據打架”?“關聯方的兩個賬本”?“信息選擇性披露”?......
2023年,新能源汽車賽道持續火爆,充電模塊龍頭企業深圳市優優綠能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優優綠能”)踏上創業板IPO征程。然而,其披露的招股書與問詢函回復、關聯公司年報之間頻頻出現的數據打架現象,猶如一顆顆暗雷,撕開了這家公司信息披露的遮羞布。碳基君拆解優優綠能的招股相關文件,試圖揭開這場關乎企業誠信與投資者權益的真相。
本篇我們先說一系列數據亂象:
“闖關式”信披:企業利用問詢回復與招股書的時間差,動態調整關鍵數據;
“選擇性”披露:對不利數據模糊處理,要不要解釋研發預算變更的原因;
“孤島式”驗證:中介機構對第三方數據交叉核驗流于形式,導致供應鏈數據矛盾未被及時發現。
某律所合伙人直言:“當招股書、問詢回復、第三方文件形成‘數據三岔口’,監管應建立跨文件校驗機制,對矛盾點實施一票否決。”
數據矛盾大起底:誰在篡改招股書的“數字游戲”?
第三方數據的“驚天漏洞”
廣州銳速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銳速智能”)2019年年報披露,其向優優綠能采購金額為625.9萬元,但優優綠能招股書中只有436.04萬元,差額接近44%。優優綠能招股書中披露的金額與銳速智能年報的數據完全無法匹配。
來源:銳速智能2019年年報(深圳市優優綠能電氣有限公司是發行人前
來源:優優綠能在2022年12月25日披露的招股書
數據撕裂:
來源:碳基研究院整理
市場猜想:這種跨文件的數據矛盾,如此巨大的數據鴻溝,是否意味著優優綠能存在虛擬收入或為了調節財務數據?
關聯交易的“雙面人生”
當我們將視線延伸至優優綠能的上下游企業,更多令人瞠目的數據矛盾浮出水面。
深圳市斯比特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斯比特”)是優優綠能的重要供應商。然而,斯比特的招股書顯示,2022年其對優優綠能的銷售金額為4577.58萬元,但優優綠能的招股書卻將其采購金額列為4684.67萬元,兩者相差107.09萬元。更離譜的是,斯比特的應付賬款余額和優優綠能的報表中完全對不上號。
來源:碳基研究院整理
來源:斯比特招股書
來源:優優綠能招股書
雖然斯比特上市已經終止(撤回)了,但是已經披露的招股書會被保存公示在深交所的網站,不管是斯比特和優優綠能誰在財務造假,都將可能會被追究法律責任,絕不可能一撤了之!
研發預算的“羅生門”
在優優綠能的上會稿中,“30KW恒功率AC/DC雙向充電模塊”的研發預算前面為498萬元,但上會稿的后面,同一項目的預算金額又改口為489萬元,這種同一份文件居然兩者相差9萬元。究竟是信披不準確,還是另有隱情?我們只能繼續畫問號!
來源:優優綠能上會稿
來源:優優綠能上會稿
質疑點:研發預算的隨意調整是否暗示公司存在成本虛報?
這種預算隨意調整的行為,不僅違反了《公開發行證券的公司信息披露內容與格式準則》關于“財務數據一致性”的規定。
一位投行人士向筆者透露:“研發預算的頻繁變動往往是調節利潤的‘暗門’,超額部分可能被用于沖抵其他成本。”
商業模式的“文字游戲”
優優綠能在注冊稿中宣稱,其“非ODM模式”2021年和2022年收入分別為18727.49萬元、29099.17萬元,但回復深交所的函件中突然將2021年、2022年的非ODM銷售金額分別18788.81萬元和29233.91萬元。
如果是保薦機構“統計口徑調整”,就需要未提供原始憑證佐證。且為何同一家公司同為民生證券團隊,為何又要改統計口徑?一系列疑團亟待給市場和監管部門一個交代!
來源:優優綠能注冊稿
來源:回復深交所問詢函
模式爭議:
2021年的招股書申報稿和注冊稿:非ODM收入差額61萬元
2022年的招股書申報稿和注冊稿:非ODM收入差額134萬元
投資者質問:195萬元的差異,到底披露的材料里面還有多少數字被動了“手腳”?這種企業來上市,是否符合規定的信息披露準確性,如果最基本的要求都達不到,怎么讓投資者信任他上市后的信披真偽?
信息披露缺陷的深層透視
內控機制形同虛設
優優綠能一些列財務數據和信息披露內容“打架”,是不是暴露出公司內控體系的重大缺陷?根據《企業會計準則》,關聯交易、研發投入等關鍵數據的變動需詳細披露原因,但公司甚至出現跨期調整的違規操作。
監管紅線:《創業板首次公開發行股票注冊管理辦法》明確規定,發行人需保證信息披露的真實性、準確性、完整性。優優綠能的種種操作,已觸及監管底線。
中介機構的“看門人失職”
民生證券作為保薦機構,對優優綠能的數據矛盾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在其出具的保薦意見中,對關聯交易、研發費用等敏感問題是不是僅作形式審查?是不是未深入核查數據邏輯呢?
行業警示:中介機構若淪為“簽字機器”,將嚴重損害資本市場的公信力。
資本市場的信任危機
優優綠能的案例并非孤例。據統計,2022年科創板、創業板IPO項目中,因信息披露問題被否的企業不在少數,其中數據矛盾、關聯交易不透明不勝枚舉。投資者對擬上市企業的信任度降至冰點,IPO堰塞湖現象愈發嚴重。
市場呼吁:監管部門需重拳整治財務造假,建立終身追責機制。絕不能一撤了之,況且還有企業在快馬加鞭注冊的路上。
優優綠能的IPO之路,堪稱一部“信息披露變形記”。公司用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操作挑戰監管底線。作為投資者,我們不禁要問:這樣的企業憑什么登陸資本市場?中介機構的專業性何在?監管的利劍何時落下?
警示錄:
投資者:警惕高增長背后的數據陷阱,遠離“帶病闖關”的IPO項目。
監管層:嚴查IPO全鏈條造假,倒逼中介機構歸位盡責。
企業界:唯有誠信經營,方能贏得資本市場的尊重。
這場關乎信任的戰爭,沒有人是旁觀者。優優綠能的命運,或將改寫中國資本市場的游戲規則。
接下來,碳基君將分享,優優綠能在注冊制下”忘記披露”的那些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