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新能源汽車發展的網友發現,近日,在日本國內,豐田的固態電池研發技術取得重大進展,引發了日本媒體的集體狂歡,他們對外高調宣布:豐田固態電池已經領先中國20年!
因為戰略誤判,錯失新能源發展賽道的日本,面對我國新能源汽車蓬勃發展,耿耿于懷意難平,但是也無可奈何,這一次,豐田宣布固態電池技術重大突破,終于狠狠刺激了日媒一把!
郁悶的日媒這下來勁了,所以集體狂歡自嗨:豐田技術已經領先中國20年!
日媒狂吹超過中國20年的底氣從哪里來?
豐田近日確實宣稱"充電10分鐘續航1500公里"的固態電池即將量產,現在,豐田手握1200項固態電池專利,主攻硫化物電解質體系;而松下壟斷氧化物電解質薄膜技術。當下,日本大概有1.3萬項固態電池專利,這也許是日媒吹捧自己企業的底氣。
如果日企利用專利壁壘阻礙中國技術進步,確實會給我們制造一些麻煩。
日本固態電池技術真的超過中國20年嗎?
豐田近日宣稱"充電10分鐘續航1500公里"的固態電池,實為實驗室理想環境下的極限測試值,豐田也說了即將量產,但是固態電池量產時間已從2027年推遲至2030年,而且量產成本高達鋰電池20倍,截至目前,豐田未公布任何量產車型!
反觀我國,比亞迪早在2024年下線60Ah全固態電池,計劃2027年批量裝車;寧德時代、廣汽等企業更在2026年前實現半固態電池商業化落地。
2024年我國動力電池銷量占全球76.1%,出口量突破197.1GWh,是日本市場的30倍。反觀日本,連充電樁覆蓋率都遠低于中國,京都國際會議中心停車場甚至“一根充電樁都找不到”。
何況,我國將固態電池列早就列為國家戰略,投入60億元支持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六大企業,目標2027年實現千輛級示范運營。日本則因押注氫能源失敗,被迫在固態電池領域“玉碎沖鋒”,但政府補貼僅1200億日元(約合人民幣58億元),不足我國投入的1/10。
日本豐田宣稱自己固態電池技術突破,實際上,中科大團隊已經研發出新型全固態電解質,綜合性能媲美日本技術,成本卻僅為1/4;比亞迪全固態電池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遠超日媒吹噓的“50Wh/公斤”。而豐田固態電池雖宣稱續航1500公里,但其硫化物電解質依賴日本石油巨頭出光興產的硫化鋰工廠,供應鏈脆弱性暴露無遺。
就憑借上面的數據,日本怎么和我國相比,這是日本戰略誤判必然付出的代價!
日媒集體狂歡自嗨,本質是對中國新能源產業全面崛起的焦慮投射。
姑且認為日本豐田可以量產,但是搭載豐田固態電池的整車售價預計比中國新能源車貴10-20倍,市場根本“用不起”。反觀中國,半固態電池已實現成本與液態電池持平,蔚來150kWh電池續航突破1000公里,價格僅為豐田的價格僅為豐田的1/5。
日本本土新能源車滲透率不足5%,缺乏應用場景倒逼技術迭代。中國則擁有全球65%的新能源市場份額,年銷量超300萬輛,為技術升級提供“超級試驗場”。
所以,日媒狂吹自己固態電池技術趕超中國20年,更像是一場技術自卑的集體狂歡!
日媒的“20年領先”論,好比明治時代“脫亞入歐”的舊夢重溫。然而,今日我國早已不是技術跟跑者,而是規則制定者。從比亞迪的刀片電池到寧德時代的凝聚態技術,中國用硬核實力證明:真正的技術革命,從不是靠媒體吹噓,而是靠產業鏈的鋼鐵洪流與科學家的日夜攻堅。
固態電池之戰,中國必勝!但勝利的前提,是永遠保持“刀刃向內”的清醒與“向死而生”的魄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