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時內訂單破1萬臺”,“10.98萬的入門價就能買到一款尺寸遠超同級的緊湊級合資SUV”,“15萬就能享受到激光雷達和高階智駕”。
隨著廣汽豐田鉑智3X上市,合資品牌迎來了一場久違的市場熱情,相關話題為各大平臺熱搜??停@讓人對合資純電車型有了徹底改觀。這表明合資品牌通過深度整合中國本土供應鏈,正在加速智能化、電動化轉型,推出更貼合中國市場需求的產品。
這也說明了另外一個事實,合資品牌正在從“工程師思維”轉向“用戶思維”,更加注重消費者對智能化、性價比和本土化體驗的需求。
可以預見的是,合資品牌在未來將進一步下探價格區間,與自主品牌展開正面競爭,推動市場格局重塑。
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當中國新能源滲透率擊穿50%的臨界點,當自主品牌以每月一款新車的速度沖擊市場銷量,昔日的合資巨頭們,必須要吹響反攻的集結號。
國內成熟的新能源產業鏈
近年來,上汽大眾和科大訊飛、大疆等國內供應商深度合作,建立了完整的本土化供應鏈體系,在智能座艙和自動駕駛領域實現技術突破。以上汽大眾途觀L(參數丨圖片) Pro為例,其搭載上汽大眾與大疆車載聯合開發的t智能輔助駕駛系統,滿足了消費者的高智能需求。
大眾汽車通過入股小鵬汽車,與其在平臺、軟件和電子電氣架構領域展開深度合作。這種“反向合資”模式幫助大眾加速智能化轉型。
廣汽豐田鉑智3X采用了Momenta的高階智駕解決方案,并整合了本土頭部科技企業的技術資源。廣汽豐田還提出“聚變2030”戰略,強調由中國團隊主導研發、制造和銷售。
東風日產在智能化領域與華為、Momenta等企業合作,推出搭載高通8295芯片和本土智駕方案的純電車型N7。這種合作模式幫助東風日產快速提升智能化能力,并降低成本。
我們從以上動向可以得知,主流合資品牌正在積極與國內的頭部供應鏈開展合作,加速自身新能源產品的進化升級,深度本土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
我們以鉑智3X為例。如果我們事先不了解這款車,僅看它所搭載的Momenta5.0端到端高階智駕系統,加之英偉達Orin-X芯片與27個傳感器矩陣,大家或許會認為這是哪家新勢力堆料出來的重磅車型。再看車輛內部,智能座艙配備了14.6英寸懸浮大屏、四音區語音交互及OTA升級能力,將人機交互效率和現在的新勢力車型處于同一水平,大家還會認為合資品牌智能化滯后嗎?
以上,說明合資品牌在新能源領域正在追趕上來。
從產業體系來看,中國已建立起一套涵蓋關鍵材料、動力電池、電機電控、整車及充電設施、制造裝備等結構較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體系。中國擁有多個新能源汽車產業集群,如長三角、珠三角等,這些區域形成了從上游原材料到下游整車的緊密協作網絡。例如,合肥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產值超千億元,常州動力電池產業鏈完整度接近97%。寧德時代和比亞迪在電池技術上全球領先,華為和蔚來在智能駕駛領域快速迭代。這些技術優勢推動了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的快速發展和全球競爭力。
可以說,目前只有在中國才能實現如此完備的產業鏈,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還能快速迭代。換句話說,想要發展新能源汽車,就離不開中國的產業鏈。想要在中國市場有所作為,本土化研發是必經路徑。
當合資品牌開始放下身段
2024年,一口價模式在合資品牌中盛行起來。相較于“水分極大”的官方指導價,一口價其實就是擠去了原本的4S店優惠,讓終端價格變得更加直觀、透明,省去了消費者去店里問價格流程。
這樣做的目的是,是因為汽車銷售開始發生變化,新能源車型因為直營價格變得更加透明,傳統車企也開始效仿。南北大眾,上汽通用、廣汽豐田、東風日產、北京現代等合資品牌都在自家主力車型上推出了“一口價”來提高市場競爭力。
客觀地說,合資品牌推出“一口價”,本質上就是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車企需要尋找更有效的銷售策略來應對市場的挑戰。
從市場銷量方面看,去年,上汽通用別克推出的全新一代別克昂科威Plus的金秋限時一口價活動。16.99萬元的起售價,相比官方指導價下調了整整6萬元。這一大幅度的降價舉措,使得昂科威Plus在國慶假期期間就收獲了超過7000臺的訂單,銷量實現了環比和同比的顯著增長。
也正是因為效果不錯,才有越來越多的品牌加入到一口價的陣營。
當然,對于合資品牌來說,只在價格上做文章只能救得了一時,救不了一世。合資品牌要想扭轉在新能源轉型的劣勢,單靠降價是難以為繼的,必須要在產品上做創新,至少要跟上新勢力車型的主流水平才行。所以,它們必須加大本土化研發的力度和進度。
中國車企新車開發周期已縮至18-24個月,而傳統合資品牌需要40個月。2024年,中國市場上市新車超400款,合資品牌跟不上這種速度。
合資品牌之前的本土化,主要是進行全球車型的適應性驗證、開發,打造本地化供應鏈、生產制造和銷售服務體系。如今,在中國汽車產業智能化、電動化轉型加快,合資品牌的本土化.2.0正在被賦予更加全面、深刻的新內涵。
百姓評車
目前,合資車企已經認識到擁抱中國產業鏈的重要性,聯合各方力量將自身短板補足,已經成為共同的選擇。隨著這一進程的加速,未來的新產品也將不斷推出,這將成為合資車企奪回市場的重頭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