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吳剛
“千年禮樂歸東魯,萬古衣冠拜素王。”懷著對儒家文化的崇敬與向往,我踏入了尼山圣境這片神圣的土地,仿若開啟了一場穿越千年的文化之旅。
尼山位于山東省濟寧市曲阜市東南約25公里處,是一座具有豐富歷史文化意義的山峰。因誕生了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尼山成為儒家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尼山的原名為尼丘山,因孔子的名“丘”而易名為尼山以避免諱名。山峰海拔約340米,雖然不高,但因孔子的出生地而聲名遠播。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中國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逝世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夏邑),出生于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孔子的教育思想、政治理念和文化貢獻對后世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他提倡“仁愛”“禮制”和“德治”,強調“因材施教”和“有教無類”,這些思想在《論語》等儒家經典中有詳細闡述。
談到孔子,說心里話我并不喜歡。原因是我念小學三年級時,全國上下從1974年1月18日開始,到6月結束的批林批孔運動,對我影響較深。
孔子的思想雖然博大精深,但也存在一些被認為是糟粕的部分,如:等級觀念:孔子推崇君權、父權、夫權,提倡愚忠、愚孝、愚節,導致國人只知專制,不識民主,以為命由天定,其實人生而平等。
愚民政策:孔子主張讓民眾按照統治者的意思去做事,卻不要讓他們知道這樣做的原因,便于統治,導致國人骨子里的奴性十足。
簡單的二元思維:孔子認為人只有兩類,非君子即小人,這種簡單的二元思維導致國人在面對多元社會、多元問題時的無能為力和不知所措。
缺乏社會責任意識:孔子提倡事不關己,高高掛起,導致社會責任感缺失,如在公交車上無人為幼婦孺讓位。
精英主義:孔子看不起勞動人民,視農民、菜農、手工業者為小人,這種精英主義思想直接影響到中國的教育等問題,積弊難改。
虛偽:孔子為人虛偽,言行不一,如在衛國見南子時,惹眾弟子不悅,其說一套,行一套的嘴臉暴露無遺。
迷信古人:孔子的目標永遠向后,只恨不能回到周初,為周公洗足,替武王捶背,導致的結果是人人迷信古人,而古人迷信更古的人。
歧視女性:孔子輕賤女性,視女子為小人,導致數千年的重男輕女,造孽無數。
狹隘的民族主義:孔子心中的“正統嫡傳”的文化道德優越感,逐漸演變成國人心目中“天朝上國”之莫名其妙的觀念,至明清而愈演愈烈,舉國上下,不知天外有天,遂有清末之辱。
這些思想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的思想自由,是孔子思想中的糟粕部分。對此我持批判態度并嗤之以鼻。
這次到孔子的出生地,總的來說還是蠻快樂的,很盡興地游覽了尼山圣境,真正感受到了大自然的神奇和美妙。漫步在廣袤的森林中,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聽著鳥兒的歌唱,感受著大自然的恩賜。
尼山圣境宛如一幅東方山水畫,從孔子的生平開始,將孔子的思想、儒學的文化一一展現在游客面前。尼山是研修孔子思想、傳承儒家優秀文化的重要場所,聞名遐邇。兩年一屆的“尼山世界文明論壇”自2010年以來,已成功舉辦了9屆。
我獨自一人漫步尼山圣境,走走停停,自由隨心,不慌不忙探索孔子的世界,近距離感受傳承千年的中華傳統文化。
泮水橋、而立門、金聲玉振廣場、孔夫子銅像……對這些景點我都興致勃勃地游覽了一遍。
首先,我穿過金聲玉振廣場,來到了孔夫子銅像的腳下,拜謁屹立在半山腰的孔子雕像,是必不可少的儀式。這是一座高達72米的銅像,它的全身都是金色。孔子像由著名雕塑家吳顯林先生主持設計,以唐代畫家吳道子的《先師孔子行教圖》為藍本,按照“可親、可敬、師者、長者、智者”的形象定位進行塑造,統領著尼山圣境的文化高地。從遠處看著他,孔老夫子好像在向我行交手禮,我和許多游人都照著導游說的也向他行作揖禮,導游對我說,這座銅像之所以有72米之高,象征著孔子門下有72位賢人,寓意深遠。
拜謁完孔子雕像,我們來到了尼山圣境大學堂。這座古今交融的恢宏建筑依山而建,外觀仿照古代學宮,退臺式的設計拙樸中透著莊嚴,朱紅色的梁柱與金色浮雕交相輝映,仿佛一座“會呼吸的儒家文化博物館”。剛一踏入學堂,我就被這金碧輝煌的殿堂吸引住了,屋頂上的燈十分有特色,上面雕刻著許多美麗的花紋。進入內部,更是被極致的奢華與匠心震撼——東陽木雕的飛檐斗拱、蘇州刺繡的山水屏風、景德鎮瓷板畫繪就的《論語》名句,還有山西泥塑的七十二賢人像,每一處細節都凝聚著中國傳統工藝的精髓。我戴著耳機,聽著導游對我們細細的講解。我跟隨著導游來到了七十二賢廊,欣賞孔子的七十二個有名的徒弟的雕塑,他們對讀書都非常用功,專心致志地聽老師講課,特別是他們刻苦鉆研,勤奮學習的精神,令我佩服至極,敬佩感油然而生。
聽導游介紹,尼山圣境不僅是儒家思想文化的發源地,同時也是建筑學上的里程碑,曾經獲得了中國建筑工程的“魯班獎”。能將建筑美學與傳統文化了無痕跡地合二為一的,實屬令世人驚艷。
“大學之道”臺階,高聳的階梯兩側懸掛著“高山仰止”匾額,拾級而上,光影流轉,仿佛每一步都在與孔子的智慧對話。夜幕降臨時,這里化身為光影劇場,《天下歸仁》燈光秀以聲光電技術演繹“仁者與天地萬物一體”的境界,令人如墜夢境。
不知不覺中,我來到了禮樂堂在這里會有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覺盛宴,演出共有三篇九章,以世界的孔子,孔子的世界作為立意方向,取材《周禮》《禮記》《禮儀》等經典典籍精髓,將是詩、樂、舞等中國古典藝術形式與當代藝術最前沿的舞臺裝置、大型機械、全息影像等手段相結合,以四季更迭、人生九大階段所涉及到的重要儀式為主軸線,展現圣賢君子由凡入圣的過程。全場演出以樂明禮,以觀眾喜聞樂見的表達方式,愉悅的實現明禮寓教;以樂行禮,讓觀眾做一次孔子的弟子,學習真正的禮樂文化;以樂演禮,邀觀眾上一堂難忘的禮樂課,體驗明禮生活方式。這場演出將由春晚副導演沈晨導演與G20杭州峰會文藝演出總制作人沙曉嵐攜主創團隊傾情打造的,力求打造出一場極其震撼、絢爛的文化藝術力作,在“明禮”體驗中,讓明禮生活方式回歸當代人心,傳承、弘揚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是我有生以來見到的不同尋常的視覺盛宴。
《金聲玉振》和《有鳳來儀》是尼山圣境推出的兩項大型文化演出項目,旨在展示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金聲玉振》是一場大型禮樂盛典,以孔子的一生為背景,通過詩、樂、舞等中國古典藝術形式與現代舞臺技術相結合,展現孔子由凡入圣的過程。演出包括多個篇章,如《太荒之始》《啟蒙開智》《少年授讀》《君子加冠》《大婚儀典》等,每個篇章都圍繞人生的重要階段和儀式,講述孔子及普通人在儒家文化的熏陶下的成長歷程。這場演出不僅是為了紀念孔子,更是通過藝術的形式讓觀眾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促進禮文化的現代傳播和實踐。
《有鳳來儀》則是一場大型現代演出,以鳳凰作為象征著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的文化圖騰,通過舞蹈、音樂、戲劇等多種表演形式,展示中國歷史文化的輝煌成就。這場演出通常包含豐富的歷史故事和文化傳承內容,旨在弘揚中華民族的文化自信,促進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
兩項演出都是尼山圣境文化傳播項目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高水準的藝術表現和深刻的文化內涵,吸引了大量觀眾和文化愛好者的關注。
在尼山上有多處歷史文化遺址,包括尼山孔廟、尼山書院等。尼山孔廟是祭祀孔子的重要場所,始建于后周顯德年間,歷經多個朝代的修建和擴建。尼山書院則是古代研讀儒家文化的重要學府。
此外,尼山還有“尼山八景”,如五老峰、魯源林、智源溪等,這些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使得尼山不僅是孔子的誕生地,也是一處重要的文化旅游勝地。尼山的整體景區設計充分體現了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蘊和中華傳統文化的魅力,每年都吸引著大量的游客和學者前來參觀和研究。
當尼山書院那古樸而莊重的身影映入我的眼簾時,飛檐斗拱間盡顯傳統建筑的精巧。青瓦白墻在陽光的映照下散發著寧靜的氣息,仿佛在訴說著往昔的故事。走進書院內部,高大的立柱撐起一片知識的天空,木質的桌椅擺放整齊,仿佛能看到古代學子們正襟危坐,誦讀經典的場景。
尼山的山水宛如一幅天然的畫卷。山巒起伏,綠樹成蔭,一條清澈的溪流蜿蜒其中。在這山水之間,儒家文化的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比如,在溪邊的石碑上刻著孔子的名言警句,讓人們在欣賞自然美景的同時,也能感受到儒家智慧的潤澤。
參加開筆禮是一次難忘的經歷。從正衣冠開始,我整理自己的衣物和帽子,這看似簡單的動作卻有著深刻的寓意,象征著一個人要注重自己的儀表,端行正心。然后是朱砂啟智,在額頭點上那一抹鮮艷的紅痣,就像點亮了心中的智慧之燈。擊鼓鳴志時,那震耳欲聾的鼓聲仿佛是在向世界宣告自己的理想和抱負。整個過程中,周圍的人們都沉浸在這種莊嚴而又充滿儀式感的氛圍中,無論是孩子還是大人,都深刻體會到了儒家倡導的尊師重道和對知識、品德修養的重視。
在尼山圣境的講堂里,眾多游客圍坐在一起,誦讀《論語》等儒家經典。當那朗朗的讀書聲響起,仿佛穿越時空與孔子對話。每一句話都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三人行,必有我師焉”讓我們懂得謙遜好學;“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則教導我們要有同理心。在誦讀的過程中,我閉上眼睛,用心去感受這些話語的力量,內心變得更加平靜而充實。
在尼山圣境游玩,計劃一天的時間,臨近傍晚還有2個半小時,我來到了尼山孔廟,加快游覽,把欞星門、觀川廳、大成殿、尼山書院、夫子洞等景點轉了一個遍。游覽這些景點,原定4個小時,我提前1個半小時游完了。關于夫子洞,還有一個小故事呢:孔子父親渴望生個兒子,就整天到孔廟祈禱,最后生下了孔子,但是覺得他太丑,就把他扔到了夫子洞里,靠老虎乳汁喂養,最后活了下來,孔子母親顏征高興壞了,把他養大,夫子洞因此而得名。
很快到了黃昏,游人如織,我和游人一起聚集在尼山彩虹橋處,準備觀看燈光秀。
夜晚的尼山圣境被燈光裝點得如夢如幻。燈光秀投射在古老的建筑上,展現出儒家文化的發展歷程和偉大成就。而水幕表演更是將這種視覺盛宴推向了高潮。水柱隨著音樂的節奏舞動,在水幕上呈現出孔子的生平事跡和儒家思想的精髓。當看到孔子周游列國的畫面時,那種為了傳播仁愛思想而不辭辛勞的精神深深打動了我。
在這絢麗的夜景下,我不禁思考起儒家文化在現代社會的意義。它不僅僅是一種古老的文化傳統,更是一種能夠指導我們生活的智慧源泉。在這個快節奏的現代社會,我們是否可以從儒家文化中汲取到關于道德、人際關系和社會和諧的養分呢?
離開尼山圣境的時候,心中滿是不舍。這一次深度體驗就像一顆種子,種在了我的心田。儒家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這里得到了生動的展現,它將繼續影響著我,改變我對孔子的看法,也期待更多的人能夠來到這里,感受這穿梭在儒家文化圣境中的獨特魅力。
☆ 本文作者簡介:吳剛,曾用名吳緒承,湖北監利人,研究生學歷,自由撰稿人。閑暇時喜歡讀書寫字,舞文弄墨。常行走于文字間,掬一捧清泉,擷一朵浪花,品一壺茗茶,捧一卷好書。享受生活之淡美,感悟人生之真諦。用書的馨香來滋養孤寂的靈魂。喜歡寫一些消息、通訊,小說、散文,詩歌,隨感。數十年來,有3000余篇作品散見于軍內外報刊雜志、廣播電臺及微信公眾平臺。其中有百余篇獲軍內外新聞獎、優秀征文獎。著有《海天壯歌》等多部文集。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