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回媽媽家,一進門就看見小侄女蹲在水桶邊伸手“躍躍欲試”。
原來水桶里養了一條小魚兒,3歲的侄女看得驚奇,幾次想要伸手到水里和小魚兒“握手”。
天氣還冷著,孩子衣服穿得又厚實,弟媳婦既擔心又想省事,所以管著孩子“只能看不許碰”。
可架不住好奇心作祟,小侄女幾次三番不聽勸阻,也數次被媽媽抓住小胳膊“不許動”。
我的到來,讓媽媽放松了警惕,可就在這瞬間,小侄女的手閃電般深入水中。只聽“啪”一下,水花四濺,袖子浸濕。
“你這孩子,怎么不聽話!”弟媳婦趕緊拉出女兒的小手,一邊數落,一邊在她小手心拍打了一下作為懲戒。
小侄女頓時哭了,眼淚撲簌撲簌掉下來。
看到孩子哭,媽媽也很生氣,她一邊幫孩子拾掇換衣服,一邊繼續說教呵斥:“做錯事情還哭?再哭,我就不要你了!”
這下,小侄女更傷心了,她繃不住地嚎啕大哭。哭聲引來了爺爺奶奶,現場一度混亂……
這樣的場景,你是否似曾相識?
遇到孩子哭鬧,作為家長的你總希望他們能夠快速止哭,可是一句“別哭了”,孩子非但沒有聽進去,反而哭聲更大。
他們的情緒猶如被突然點燃的鞭炮,噼里啪啦炸得更響。而接下去,你都不知道需要多少時間,才能讓他們平復情緒……
01
“別哭了”,為啥無效?
越不讓孩子哭,孩子越哭得兇?很多新媽媽不理解,事實上,這句話背后藏著孩子很多委屈。
①情緒被否定,委屈!
當孩子哭鬧時,他們的內心可能充滿挫敗、失望或害怕。一句“別哭了”,就像在對他說:“你的感受不重要,你必須馬上停止?!?/strong>
好比孩子因為搭積木失敗而大哭,如果這時候家長說:“這有什么好哭的?”
這句話傳遞給孩子的信號會變成:“連媽媽都覺得我笨,我果然做不好?!?/p>
委屈的情緒涌上來,孩子哭得更厲害。
②媽媽變兇了,委屈!
心理學研究發現,孩子的情緒像一面鏡子,會直接反射父母的情緒狀態。
當家長煩躁地說“別哭了”,孩子接收到的不僅是語言,還有父母的焦慮和憤怒。他們的小腦袋會想:“媽媽生氣了,是不是我不夠好?”于是哭得更兇。
父母的反應,反而成為孩子情緒的助燃劑。
③需求沒解決,依然委屈!
孩子哭鬧的背后,往往隱藏著未被滿足的需求。
就好比小侄女想要伸手到水桶里,她表面看是不聽話,但實際上就是好奇心被點燃,想要去探索她的新發現。
家長粗暴地阻止并壓制他們的情緒,實際上問題沒有解決,孩子的情緒永遠在循環,哭聲也就不停歇。
02
“1句話”,如何化解?
遇到孩子哭鬧,該如何安撫孩子的情緒,才能讓他們欣然接受并平復呢?
聰明的媽媽,其實說“1句話”就能扭轉局面。
好比小侄女的這個情況,我家麥麥小的時候也遇到過。
我記得有一個冬天,天氣很冷,室外的水缸里都結了冰。麥麥看了很驚奇,一定要玩冰。奶奶怕麥麥著涼,不肯讓她出門玩,麥麥大哭。
我當時就蹲下來,輕輕摟住麥麥的肩,很平靜地對她說:“媽媽知道你現在很難過,對嗎?”
頓時,麥麥的哭聲小了一半,她抽泣著點點頭。
實際上,這句話接住了孩子當下的情緒,讓他們感受到:原來父母懂得我的感受,理解我的心情啊。
理解萬歲!成人渴望被理解,孩子也一樣。
在孩子哭泣的當下,比起一萬句“別哭了”,一句“我知道你很難過”來得更有“止哭效果”。
而接下去,家長若再補上一句話,就能轉移孩子的不快,讓他們跳出這個事件,重新開啟新的心情。
我記得當時對麥麥是這么說的:現在還太早,外面很冷,等太陽公公出來了,媽媽陪你一起去玩冰,好不好?
麥麥的心情當下“翻篇”了,因為這句話不僅給予了她安全感,也解決了她的需求。
“媽媽明白你很難過”——接納情緒;
“媽媽陪你”——給予安全感;
“我們XX再行動”——提供解決方案。
聰明媽媽的“魔法句式”,就是這樣一句話化解孩子的“哭鬧危機”。
03
“三步進階法”的奧妙
雖說只有媽媽短短一句話,但其實內涵從“共情到引導”的整個心理過程。
下次遇到孩子哭鬧,家長先放下責備,嘗試這樣做:
● 先連結情緒,再處理問題
孩子哭鬧時,他們的大腦會被情緒腦(杏仁核)主導,根本無法理性思考。這時家長講道理、提要求都是徒勞。
正確的做法是,家長不妨先用肢體語言傳遞安全感,可以輕輕拍拍孩子的后背,然后擁抱一下她,接著共情地描述一下孩子的感受:“你哭得這么傷心,是不是因為特別想要去玩水呀?”
● 給情緒“命名”,幫孩子認知感受
兒童心理學家發現,能準確表達情緒的孩子,自我調節能力更強。
比如孩子因為拼圖失敗大哭,可以說:“這塊拼圖總是放不進去,你覺得很著急對嗎?媽媽小時候也經常這樣?!?/p>
當孩子知道“這種感覺叫著急”,他們就能慢慢學會用語言代替哭鬧。
● 從“為什么哭”到“怎么辦”
等孩子平靜后,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討論解決方案:
“我們約定好每周只能買一次零食,今天已經買過酸奶了,明天再來選彩虹糖好嗎?”
“積木倒了確實讓人生氣,要不要試試先把大塊的放在下面?”
有不少家長害怕“共情會慣壞孩子”,但其實恰恰相反。
當孩子的情緒被看見、被接納,他們才會感到安全,進而學會信任父母、管理自己。而那些總是被要求“不許哭”的孩子,反而容易變得敏感、易怒,或是壓抑情緒,在青春期爆發更大的問題。
教育不是馴服,而是種下理解的種子。
下次遇到孩子哭鬧,用一句話接納孩子的情緒,用耐心搭建理解的橋梁,你會發現——
那個滿地打滾的“小怪獸”,其實一直在等你溫柔地說:“媽媽懂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