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居然要工作才能生活?我在德國可是躺著拿錢!”近日,一位26歲烏克蘭難民的吐槽視頻引爆網絡。她一邊盛贊中國現代化與美食,一邊抱怨“必須勞動”的規則,甚至揚言要離開。這場爭議背后,不僅是個人選擇,更是中西方福利觀念的一次激烈碰撞。
過去十年,德國為難民提供每月約4200元人民幣補助,無需工作即可維持生活。但2023年起政策收緊,強制要求適齡難民就業,否則停發福利。而在中國,除特殊情況外,外國人在華需通過工作獲得居留許可。據移民局數據,2024年超80%在華外籍人士持工作簽證。
其它國家方面,波蘭每日發放62元餐補但需隨時待命;奧地利7500元月補助限領半年;捷克甚至要求難民繳稅高于救濟金。
該烏克蘭女子坦言:“我有兩年沒工作了,憑什么來中國要重新開始?”網友怒懟:“勞動是基本義務,不是施舍!”社會學專家指出,她的困惑折射出兩種文化邏輯——西方福利制度培養依賴性,而中國強調“自力更生”的傳統已延續數千年。
德國每年為難民支出超120億歐元,2023年財政赤字達GDP的4.7%;中國外來人口社會保障支出僅占財政0.3%。就業方面,在德烏克蘭難民就業率不足30%,而在華外籍人士就業率超65%。
“這不是簡單的懶情,而是制度慣性的反噬。”國際關系學者分析,西方高福利政策曾是人道主義標桿,但經濟下行壓力下難以為繼。中國模式則提供新思路——某在滬烏克蘭程序員表示:“這里沒人把你當難民,找到工作就能活得體面。”
當這位烏克蘭女子尋找下一個“福利天堂”時,世界已悄然改變。正如聯合國難民署最新報告所言:“21世紀的庇護,不再是單向施舍,而是雙向責任。”或許,中國古老智慧“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正在成為全球難民治理的新共識。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