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崔桂忠
眼瞅著“315”就要到了,本以為經歷過去年“淀粉腸”“梅菜扣肉”那些食品安全雷區,商家們能長點心,安安分分做買賣。可現實卻狠狠打臉,楊銘宇黃燜雞這事兒一爆出來,簡直震碎了大眾的三觀,也給原本就不太景氣的餐飲市場,來了個雪上加霜式的暴擊。
3月12日,媒體曝光多家楊銘宇黃燜雞米飯加盟店的后廚,那場面,簡直“不忍直視”。食材放了好多天,都發酸變質了,店員還不以為然地說洗洗就能接著用;顧客吃剩下的飯菜,被堂而皇之地回收,回鍋加工后再次端上餐桌;隔夜發黑、散發著異味的牛肉,一勺色素下去,瞬間“搖身一變”成了新鮮牛肉。更夸張的是,記者調查發現,好多門店招人壓根不看健康證,一群沒有健康證的店員,就這么在廚房里“大顯身手”,直接給顧客做菜。
要知道,楊銘宇黃燜雞在全國那可是有6000多家門店,覆蓋23個省、5個自治區和4個直轄市,曾經憑借獨特口味收獲了大批忠實粉絲,誰能想到背后竟藏著這么多“貓膩”。
這可不是楊銘宇黃燜雞第一次“翻船”。2024年9月,鄭州一家公司集體訂了楊銘宇黃燜雞米飯,結果半數員工吃完上吐下瀉,醫院一查,食物中毒沒跑了。同年7月,四川那家店更離譜,顧客竟然在飯菜里吃出了老鼠,直接被市場監管部門盯上調查。一次又一次的食品安全事故,就像一記記重錘,敲打著消費者對餐飲行業僅存的信任。
如今這信息時代,傳播速度快得嚇人。社交媒體、新聞媒體就像“放大鏡”,任何一點食品安全問題,都能在短時間內被無限放大,傳遍全國。一旦某家飯店被曝光,負面消息瞬間就能在消費者群體里“炸開鍋”,引發“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哪怕周邊其他飯店規規矩矩做生意,消費者心里也犯嘀咕,擔心“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寧愿少出去吃幾頓,也不想冒這個險。這種“一竿子打翻一船人”的現象,對餐飲行業的沖擊太大了,好多飯店就這么無辜地跟著“遭殃”,生意一落千丈。
再看楊銘宇黃燜雞這事兒,也暴露了餐飲企業管理上的大漏洞。總部對加盟店監管不力,就像放羊一樣,任由下面的門店“胡作非為”。有些門店老板眼里只有錢,為了多賺點,啥缺德事兒都干得出來,全然不顧食品安全和消費者健康。在這種混亂的管理模式下,菜品質量和服務根本沒法保證,消費者花了錢,不僅沒享受到好的用餐體驗,還可能吃壞肚子,誰還愿意再來?
與此同時,新興餐飲模式像外賣、預制菜不斷涌現,競爭愈發激烈。消費者選擇多了,對飯店的要求自然水漲船高。可有些飯店還守著老一套,跟不上市場變化,不注重提升品質和服務,被市場淘汰也是遲早的事兒。
飯店生意蕭條,可不只是個別商家經營不善的問題,背后反映的是整個餐飲行業生態的病態。食品安全問題屢禁不止、信息傳播的強大影響力以及企業管理的滯后,這些因素攪和在一起,把消費者對餐飲行業的信任大廈,搖得是搖搖欲墜。餐飲企業得好好反省,別再把食品安全當兒戲,踏踏實實地把品質提上去,管理抓起來。監管部門也不能再“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加大監管力度,對那些違規商家絕不姑息。只有消費者重新找回對餐飲行業的信心,這些曾經熱鬧的飯店,才有機會重新迎來食客滿堂。
不然,就只能在蕭條的泥沼里,越陷越深,最后被市場徹底遺忘。
☆作者簡介:崔桂忠,曾任某部隊政治委員,海軍上校軍銜。現任大連市旅順口區委辦公室二級調研員。
原創文章,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編輯:易書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