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即將消散之時,當人們的目光都集中在歐洲戰場的重建以及戰后秩序的構建上時,遠東地區卻爆發了一場不為人知的戰役。在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之后,蘇聯紅軍為何還要對一個叫做占守島的島嶼發動進攻呢?這場戰役的背后,又蘊含著怎樣的歷史糾葛以及地緣戰略方面的考量呢?
若要理解這場戰役,就需要把時間往回追溯到1945年。當時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已接近尾聲。經過艱苦卓絕的戰斗,同盟國漸漸地掌握了,戰略主動權。在歐洲戰場,納粹德國已經投降;在亞洲戰場,日本也日薄西山,敗局已定。為了盡快結束戰爭,這個時候也為了在戰后格局中占據更有利的位置,各主要參戰國都在積極謀劃著自己的戰略。在這樣的背景下,1945年2月,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商討對日作戰及戰后安排等問題。在這次會議之時,蘇聯領導人斯大林清晰地提出,蘇聯對日作戰的其中一個條件為“千島群島應給予蘇聯”。這一要求獲得了美國以及英國的原則性贊同,在日后為蘇聯出兵占領千島群島埋下了伏筆①。
1945年8月8日,蘇聯正式宣布即將對日作戰。次日蘇軍即向駐扎于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展開全面進攻。僅數日后,曾極為囂張的關東軍,便已被打得完全喪失戰斗力,陷入崩潰境地。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詔書,宣告無條件投降。不過令人疑惑的是,日本投降后的第三天,蘇聯紅軍竟對位于千島群島東北端的占守島實施了登陸作戰行動。
蘇軍的作戰目標為奪取千島群島,接著以此來控制這一地區的戰略要地。為了達成這一目標,蘇軍把堪察加防區的部隊進行了集結,其中包含陸軍第101師以及獨立第198狙擊團等,與此同時還由太平洋艦隊給予火力方面的支援。蘇軍在開始實施登陸行動時,遭遇到了日軍強烈的抵抗。日軍在島上構建了穩固的防御工事,利用炮火以及坦克等武器,對蘇軍展開猛烈的打擊。由于缺乏兩棲作戰經驗以及準備倉促,蘇軍在登陸初期進展緩慢,損失慘重②。
實際上當時日軍已經收到了停戰命令。不過因為蘇聯軍隊的進攻還在持續,駐守占守島的日軍第91師團依然展開了猛烈的抵抗。據維基百科所記錄,蘇軍的進攻遭遇到了日軍炮壘、以及坦克和飛機的頑強阻擊。一直到8月23日,日軍第91師團的司令才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占守島上一萬兩千余名日軍成為了蘇軍的俘虜,蘇軍最終掌控了全島③。
占守島戰役是千島群島登陸戰當中唯一爆發了激烈戰斗的島嶼,同時也是蘇日戰爭期間唯一的一場蘇軍傷亡超過日軍的戰役。蘇聯官方歷史承認,占守島的防御工事比預想的要堅固得多,日軍的瘋狂抵抗使蘇軍的登陸行動倍加艱難。根據蘇聯時期公布的資料,在8月18日到23日的這場戰斗里,蘇軍一共殲滅了日軍1018人(其中擊斃369人),俘虜了1名將軍、525名軍官以及11700名士兵,還繳獲了數量眾多的武器裝備。但蘇軍自身也損失慘重,共損失1567人,其中416人陣亡④。關于日方的傷亡情況,目前尚無確切統計。
這樣蘇聯為啥要在日本已經宣告投降之后,還堅持攻占占守島呢?有分析覺得,這跟蘇聯的戰略意圖有著密切的聯系。經由對千島群島的掌控,蘇聯不僅能夠強化在太平洋地區的軍事力量存在,還能將其當作護衛鄂霍茨克海的一道防線。更為關鍵的是,占領千島群島能夠為蘇聯將來與日本以及其他國家開展外交談判增加籌碼⑤。
占守島戰役對日蘇關系產生了深遠影響。戰后蘇聯把千島群島給實際掌控住了,這就成了日俄之間一直有著領土爭端的一個關鍵根源。日本一直堅定地要求俄羅斯歸還北方四島(即南千島群島),然而俄羅斯一直未作出回應。這致使兩國關系至今仍未恢復至正常狀態。這場戰役也反映了二戰后國際政治的復雜性。戰后剛一開始,各個大國為搶奪自身的勢力范圍,開展了極為激烈的競爭。在這種情況下,國家利益一般會被置于優先的地位,不過正義的實現遇到了很多挑戰。
如今,占守島戰役已經過去七十多年。然而,這場戰役所帶來的影響仍然存在。它提醒我們,在復雜國際關系中,歷史問題往往會長期影響國家之間關系。只有正視歷史、尊重彼此核心利益,才能實現真正和平與合作。
參考文獻
①占守島戰役-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②二戰后蘇軍奇襲日本-網易新聞
③占守島-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④俄羅斯聯邦安全局中央邊境檔案館資料
⑤學術研究資料
本人承諾:圖片素材全部來源于真實素材的原創,所有圖片素材及文章都是真實的
本文基于歷史檔案與研究資料撰寫,旨在客觀分析歷史事件,其中個人觀點僅供參考,與平臺無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