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摹對于學書者來說,是一個相伴終生的過程,無論是初學者還是卓然大家,離開了這一點,創作便是無源之水。臨摹過程可按照一定階段進行層次劃分,這樣更容易把握碑帖精髓。臨摹要經過格臨、對臨和背臨等過程,但并不是一味地抄寫。之所以提到這一點,因為很多人將臨帖變成抄帖,并非真正意義上的臨摹。真正深入某種碑帖,必須把握好一定的層次。最重要的是,一個人不可能一輩子只臨一種帖,存在著從某帖到另一種帖的過渡問題,現存書體繁多駁雜,并不是所有碑帖都能做到相摩相蕩。筆者結合自身實踐,就這三個相關問題談一些粗淺的看法。
筆者將臨摹劃分為三個層次:平面層次、立體層次和美感層次。
平面層次
了解所臨碑帖的外在形式,如筆畫形態、用筆、結字和整體章法等。在這一層次中,臨摹者對碑帖的優劣之處,其中的精神趣味,一些創作背景和時代特色還缺乏一定的了解。一般是照葫蘆畫瓢一股腦地學,有的甚至將碑帖中的剝落和殘斷處當作精華一并學了去。筆者在臨印過程中也有這樣的體會,在對良莠不齊的印章缺乏鑒別力時,常“一鍋端”,隨著水平和眼界的逐步提高,將愈學愈少,愈學愈精,從盲目走向理智,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筆者認為,在這一階段,如果有名師指點,對初學者來說,將大有裨益,會少走很多彎路。在選帖方面須謹慎,防止求異求怪,誤入歧途。平面層次是對碑帖直觀形式的理解,要注重積累。
立體層次
基于臨帖者水平的提高,對相關歷史背景的了解,增強了對碑帖的總體認識。如習米字時對米芾人格的了解,對他性格的深入研究,對了解米芾的書寫方式、方法有很大幫助。再比如說,對盛唐審美風尚的認知,對顏字雄強和“俗姿”有切實認識,于把握顏字更有作用。此時臨摹者對碑帖范本理解不再局限于一點一畫,一撇一捺,而是立體的、豐滿的藝術形象,逐漸從形式介入精神,從追求形似而達到神似。立體層次階段臨摹時務必做到有的放矢,真正入帖。
美感層次
基于筆者膚淺的經驗,選擇臨摹碑帖的標準是出于對碑帖的喜愛,對碑帖的深入程度也取決于這一點。就象一個人干自己不喜歡的工作,自然不愿意全身心的投入。書法也是一樣,在臨摹時并不是所有碑帖都能得到所有人的認同,各持一端都是很正常的事。美感層次是臨習者對碑帖神髓的把握階段,從而產生特殊美感和心靈享受乃至情感的共鳴。筆者在臨習中發現,只有臨習者具備了一定的學識和修養,才可以自立門戶,了解各種碑帖之間的差異和優劣所在,可以有選擇地去學,主動地學,而不是被動地學。如果喜歡米字,覺得性格上很適合,自適己心,不一定要亦步亦趨,人云亦云,仰他人鼻息。美感層次應注重自我意識發揮,而不是盲從。
圖文源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