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杭州“六小龍”被冠以“神秘東方力量”之名在全球科技圈掀起颶風,當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AIGC等硬核科技從西子湖畔走向世界競技場,浙江——因杭州這座被互聯網基因浸潤的城市,正在孵化一場靜默而洶涌的科技革命。省科協、浙商發展研究院(浙商智庫)、《浙商》雜志、世界浙商客戶端聯袂推出“科技新浪潮”大型系列報道,揭開新時代浙商軍團破局全球科技博弈的密碼。
今天推出“科技型企業家”第十三篇,歸創通橋醫療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趙中:用科技為血管“架橋鋪路”。
45歲時,趙中毅然辭去了美國強生公司的高管職位,回到中國創立了一家醫療器械公司——歸創通橋。
“歸創”寓意著海歸創業,而“通橋”是對公司神經血管介入業務的精準概括。趙中闡釋道,“歸創通橋就是用科技手段為血管‘架橋鋪路’,確保人體血液的循環通暢。”
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趙中的人生便進入了快車道。自四川大學畢業后,趙中進入南開大學高分子化學所攻讀碩士學位。1990年,他又遠赴重洋,在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學習并取得生物醫學工程博士學位。畢業后,他在一家由麻省理工大學Rober
t Langer教授和約翰霍普金斯大學Sol Snyder教授聯合創立的一家的生物醫藥公司工作。2002年,他搬到新澤西州,加入國際醫療科技巨頭強生公司,從事新技術和產品醫療器械研發工作。
在強生公司期間,趙中參與了全球第一個冠脈藥物洗脫支架Cypher的開發。這款產品推出后一炮而紅,第一個季度銷售額高達10億美金。經此一役,趙中成為強生研究院最年輕的院士,后又榮升為研發部門總監。但在強生近10年后,趙中逐漸萌生了回國創業的想法。
“回國創業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源于一個樸素的心愿——不僅要用醫療科技提高人們生命的質量,同時也要降低治病的費用。”趙中表示,在我國,大多數患者的收入水平難以負擔動輒數萬元的進口醫療器械。
2024年8月,歸創通橋發布的半年報顯示,公司上半年營業收入達到3.66億元,并實現了創立以來的首次凈利潤盈利。有分析機構認為,在整個生物醫藥和醫療器械產業處于寒冬之際,“歸創通橋的業務模式已然跑通,成為港股18A器械中率先實現自我造血、可持續性增長的企業之一。”
成長于科學的春天,以技術求解生命問題
上世紀60年代,趙中出生于四川綿陽。40年后,再度回憶起求學時光,他仍十分感慨。
“80年代是崇尚科學精神和思想解放的新紀元。我們那時特別興奮,渴望能為祖國實現四個現代化做出貢獻。”趙中說,最初他只是對科學感興趣,后來就想怎么用科學技術解決實際問題。在美國讀博期間,他進一步明晰了自己的目標,希望能借助工程原理解決生命科學的難題。
趙中的判斷無疑是準確的,近二三十年來,醫療器械依托科學,并綜合各方面的技術成功解決了許多生命科學的問題。他表示,“這充分證明了行業廣闊的發展前景,我也十分有幸成為其中的一員。”
1990年,趙中到美國后,先在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工程學院念完了生物醫學工程的碩士學位,而后又進入醫學院攻讀生物醫學工程的博士學位。
對趙中來說,雖然只用了三年半的時間便拿到了博士學位,但求學之路并非一路坦途。首先是學院的博士名額特別少,競爭異常激烈。“當時每年只有3-5個名額,但通常會有上百人展開激烈的競爭。”最終,他以第二名的成績獲得了入學資格。
陌生的語言環境和跨專業的挑戰使得趙中經常熬夜苦學。他說,“美國大學是通識教育,前幾年需要全面學習醫學院的課程,涉及病理學、解剖學以及跟醫學相關的所有科目,而且像解剖學專業名詞又是以拉丁文撰寫,理解起來很有難度。”
1995年,趙中博士畢業后面臨著兩條路的抉擇:去大學做助理教授走學術路線,或是進入工業界從事創新產品研發工作。正好幾位本校的教授在當地開了一家制藥公司,趙中便順勢入職,一待就是6年,主要做新型藥物遞送技術開發和產品的臨床試驗研究。
草蛇灰線,伏脈千里。博士畢業后,進入高校謀得一份教職似乎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他還是堅定選擇了工業界,他認為,自己最擅長且能發揮能力的領域是工業界。趙中說,“我不愿意窮經皓首地做基礎研究,而是希望把科學轉化成技術,再轉化為有用的產品,幫助社會解決問題。”這也為他日后成為一名科技型企業家埋下了種子。
2001年,趙中把簡歷投到了總部位于新澤西州的強生公司,憑借出色的學識和豐富的實踐經驗,他順利進入強生并在第三年成為公司的Fellow(院士)。
人生沒有最好的時機,把握機會做熱愛之事
在強生工作十年后,趙中決定離開強生。
提及離職的原因,除了個人事業發展即將觸頂外,趙中也表示,“當年我們把全球第一款冠脈的藥物洗脫支架推上市并走向行業巔峰,但后來由于一些管理和決策上的問題,開始走下坡路。”于是,趙中決定創辦一家自己的公司。在美國還是回中國?46歲創業會不會有些遲?在大公司云集的醫療器械領域,初創公司怎么活下來?這三個問題成為他的重點考量。
“當時國內醫療器械產業的基礎還比較薄弱,我覺得可以幫助國家推進相關產業的發展。當時中國也在大力支持創新創業的工作,而在美國做企業的速度要緩得多,規模也小很多。”綜合考慮后,趙中決定回中國創業。
2012年11月6日,趙中在杭州創辦了歸創醫療。
提及年齡問題,趙中十分坦誠,“46歲創業肯定晚了,但我覺得自己也有其他的優勢,那就是我的經驗豐富、身體康健、心態平穩。”首先,多年的工作經驗不僅讓趙中知曉該如何開發一款新產品,還摸透了企業全方位的運作模式。其次,趙中和夫人多年在跨國公司擔任高管,積累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創業時基于經濟回報的壓力沒那么大,心態好就愿意做事情。”此外,趙中也喜歡體育,常參加馬拉松賽事,“對我而言,年齡不是個問題。”
“創業最重要的是不忘初心,踏踏實實做事情、建立好的團隊、選擇好產品的方向。”90年代初的美國國防工業衰退、世紀初的科技股崩盤、08年的次貸危機……經歷過幾次經濟周期的趙中逐漸意識到,商業的第一基礎是利他。“所以,永遠沒有最好的時間,也沒有最壞的時間,一切決定于你愿不愿意做事情。”趙中感慨地說,創業的第一要務是心態要正,不能單純把掙錢當作目的,而應該做好的產品服務社會。
打開歸創通橋公司的官網,映入眼簾的一句話便是——為全球患者提供高質量且可負擔的創新醫療器械產品和解決方案。趙中稱,這句話既是公司的定位,也是發展目標。“不管患者的性別、年齡和經濟的狀況,我們都希望能提供高質量且價格可以負擔的產品。而且,隨著技術越來越好,我們還會逐步的降低產品價格,讓更多人享受科技進步的成果。”
醫療器械行業高手云集、競爭激烈。對此,趙中的應對是“永遠比對手做得更好、走得更快、規模化更大。”內卷式競爭就是低水平的重復,那么該如何突出重圍?趙中的答案仍然是堅持做正確的事情,“具體來說,就是創新產品的研發和出海,拓展廣闊的國際市場。”
杭州是生命煥發的天堂,浙江是科技型企業的沃土
名牌大學博士畢業,在跨國公司擔任高管多年,參與推出全球爆款產品,趙中的履歷堪稱業界頂尖。但他卻越過了北上廣深等技術、資金、人才更為聚集的大城市,而落地杭州。
其實回國后,趙中先后去了北京、上海、蘇州、深圳等地,杭州是最后一站。他回憶道:“當時有個創始股東推薦我們到杭州來看看,當地領導便安排我們到當時正在大力推廣的海創園來考察,我一看便覺得很好。”
除上述原因外,趙中與杭州的緣分還可以追溯到更早。他說,自己從小便向往杭州的自然山水和人文景觀,小時候母親經常出差,有時會將各個城市的明信片帶回家。
“所以,我從小就看杭州的西湖十景明信片,感覺這個城市很好很美麗,生機盎然,覺得杭州應該是生命的一部分。”而且,相比于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杭州更為寧靜,適合技術的沉淀。加之浙江民營經濟發達,營商環境良好,更適合科技類初創公司的發展。
“浙江人民的創造力,以及致富經商的拼搏精神,在全國是少見的。”在趙中看來,雖然浙江山多地少,自然資源稟賦欠佳,但大家都肯干敢干,而且政府非常清廉、務實、高效。他說,“我覺得自己非常幸運,能在一個民營經濟發達、營商環境好的地區做一番事業。”
幾年前的一件事,讓他印象深刻。2018年,創業多年來很少提需求的趙中到未來科技城管委會辦公室,表示歸創通橋準備擴產,需要一塊地。書記考量后表示,最近剛好有塊地空出來了,直接親自走流程。趙中感嘆道,“政府的效率真的很高,這塊地一星期直接就批給我們了。”
彼時歸創通橋仍未規模化生產,也沒有盈利。土地批下來了,但沒錢買怎么辦?中國工商銀行杭州分行找到趙中,表示:“你這個人靠譜,企業有好的前景。我們反復論證,認為可以給你8000萬的貸款,不需要抵押。”現在想來,趙中仍十分贊嘆,“你說風險有多大,就憑對一個人的信任就敢給企業貸款,并且不需要抵押。所以,我特別佩服浙江敢為人先的精神,政府認準你,就會想盡辦法給你排憂解難。”
談及杭州科創產業的未來發展問題,趙中建議道,目前,杭州仍以數字經濟為主,希望能與其他產業平衡一下,“政府可以選出有潛力的行業,依托浙江的技術力量,如海歸系、西湖大學、浙江大學等多方力量,將科技成果集中轉化為商業產品。”
此外,還要發揮聚集效應。比如在未來科技城、濱江、錢江開發區等地建設產業園區,政府應該持續完善建立一套高效、成熟的資助機制,“例如,每年可以資助100家企業,觀察它們的發展情況,發展好的繼續資助,不好的就不修,集中力量重點打造幾家優質企業。”
創業沒有想象中美好,專注自身發展最為重要
在社會日益關注科技型企業家、提倡企業家精神之際,趙中認為,科技型企業家是個復合型人才。一是必須有技術專長,最好跟現在從事的企業相關。他直言,“科技型企業家如果沒有技術作為支撐,很難贏得他人尊敬。”另外,管理團隊也很重要,“日常工作中,管理者應該step back(后退)一點,讓大家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不要管得太細。”在趙中看來,做事業應該把最好的人才聚集到你這里來,做好分工協作并保障每個人的利益。
“企業家精神就是在專注自身領域的基礎上,充分發揮管理能力。”趙中總結道,大多成功的企業家都要經歷三個階段:首先是學習,其次是把產品和技術做到極致,最后把產品放到更大的社會環境下檢驗。
雖然已經創業十余年,但在趙中看來,創業本身并不是一個美好的詞匯,不應該有太多的光環。首先,創業者要想清楚為什么創業,評估自己有沒有相應的能力和思想準備,不要傾家蕩產去創業,否則容易造成悲劇。其次,從宏觀角度看,隨著我國的人口、土地出讓以及出口等改革紅利的逐步放緩,技術突破、產業升級是必由之路。因此,今天的創業者必須做好艱苦的準備,做出更高附加值和更高科技含量的產品并推向全球競爭。
談及未來目標,趙中表示,能耐心做好自己的工作就很好。他說,“我們不追求短時間內與國際巨頭競爭,但技術平臺一定要先進,企業的發展戰略要穩定、清晰,想清楚自己的長處和短板,然后再一步步去追趕。”
記者手記
從化學領域逐步深入到生物醫學工程,在跨專業的征程中趙中不斷攻克難題,積累了豐富的科技知識與實踐經驗。46歲毅然回國創業,選擇杭州,不僅源于對這座城市的喜愛,更看重準了浙江這片科技創業沃土所提供的良好環境。創業過程中,他一直秉持初心,致力于提供高質量且可負擔的醫療產品,積極應對內卷,憑借敏銳的科技洞察力和創新思維,帶領歸創通橋不斷突破技術壁壘,實現規模化發展。
他就像一位科技領航者,引領著歸創通橋在醫療器械領域破浪前行,為行業發展注入強大的科技動力,成為眾多創業者在科技創業道路上的璀璨明燈。
來源:《浙商》雜志 記者 胡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