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近現代史的長河中,楊永泰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名字。他以其狠毒的計策,成為了蔣介石身邊的重要謀士,被稱為“毒諸葛”。
楊永泰不僅在國民黨內部的政治斗爭中扮演了關鍵角色,更在土地革命戰爭中,以一系列策略直接影響了紅軍的命運,最終導致了紅軍長征。
然而,他的結局卻是凄慘的,最終死于非命。
一、早年經歷及與蔣介石的相遇
1880年,楊永泰出生于廣東茂名。
他自幼就展現出了過人的才智,被鄉親們譽為“神童”。
楊永泰在21歲時考入廣東高等學堂,之后又遠赴北京,在北京法政專門學習深造法律,畢業后回到廣東,擔任《廣東報》的主筆,以其犀利的筆鋒和深邃的見解,很快在當地聲名鵲起。
雖然在廣東小有名氣,但是楊永泰卻不甘于做一個簡單的文人,于是他毅然決然地辭去了報社的工作,又前往了北京,參與了革命運動。
辛亥革命后,他曾在國會任職,雖然后來國會被袁世凱解散,仕途受挫,但這段經歷極大地開拓了他的眼界,培養了他的政治眼光和戰略思維。
更重要的是,他在此期間結識了黃興、孫中山等一批國民黨創始元老,搭建了良好的人脈關系。
1928年,蔣介石成為國民黨黨政軍一把手后,四處求賢。
他找到了自己的結拜兄弟黃郛,黃郛因一時脫不開身,便向蔣介石推薦了楊永泰。
黃郛對蔣介石說:“楊永泰是位世外高人,被譽為‘當代臥龍’,你得到他就可以奪得天下!”
蔣介石對黃郛的話深信不疑,他在將楊永泰請到自己的幕府后,事無巨細都向楊永泰請教。
楊永泰也沒有令蔣介石失望,他總是能以其深厚的政治和軍事素養,為蔣介石排憂解難。
就這樣,楊永泰以其超凡的智謀,成為了蔣介石的首席智囊。
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提出及逼迫紅軍長征
1930年深秋,中原大戰的炮火剛剛平息,蔣介石站在南京的辦公室里,窗外的湖水波光粼粼,仿佛在為動蕩的中國流淚。
然而,此時的蔣介石可以說充滿了豪情壯志,仿佛已經看到了自己統一全國的未來。
他轉過身,目光如炬,對身邊的將領們說:“諸位,中原已定,現在是時候去徹底消滅‘共匪’了!”
然而,戰事的發展并不如蔣介石所愿。三次“剿共”行動,國民黨軍隊連連敗退,損失慘重。
為此,蔣介石在辦公室里焦急地踱步,這時他又想到了他的諸葛亮——楊永泰,于是立即召見了他。
當楊永泰走進辦公室的一瞬間,蔣介石就立刻迎了上去,然后急切地問道:“暢卿,你對‘剿共’行動怎么看?我們為何屢屢失敗?”
楊永泰沉思片刻,緩緩開口,說道:“委員長,我認為我們之前的策略有誤。我們把紅軍看成了北洋軍閥的軍隊,但實際上,紅軍與他們截然不同。紅軍是一支有著堅定信仰、不怕犧牲的軍隊,他們不是烏合之眾,而是真正的‘黨軍’。”
蔣介石聽后眉頭緊鎖,他的眼神中透露出一絲疑惑:“那么,你認為我們應該如何改變策略?”
楊永泰接著說:“紅軍之所以強大,在于他們的政治建軍。他們兵民一體,上下同心。因此,我們必須采取新的策略,‘政治剿匪’——‘三分軍事,七分政治’。我們要從政治上瓦解他們,從經濟上封鎖他們,從軍事上壓制他們。”
蔣介石聽后,他的興趣被徹底激發:“‘三分軍事,七分政治’?這個策略聽起來不錯。暢卿,你詳細說說。”
楊永泰繼續解釋道:“委員長,我們要在軍事上保持壓力是沒錯,但更重要的是,在政治上進行斗爭。我們要通過宣傳、教育和經濟手段,削弱紅軍的政治基礎,使他們失去人民的支持。這樣,紅軍就會像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最終不攻自破。”
蔣介石點了點頭,眼神中充滿了狠毒:“好,暢卿,就按你說的辦!”
就這樣,蔣介石與楊永泰這次簡單的對話,卻帶來了一場新的風暴。
之后,楊永泰派人向蔣介石呈遞了一份“萬言書”,詳細陳述了自己對于“剿共”的意見。
蔣介石對楊永泰“萬言書”大為贊賞,不久后他將楊永泰破格提拔為鄂豫皖“剿共”司令部秘書長,令其隨行前往武漢。
楊永泰的“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政策可以說是一條毒計,蔣介石照此實施,立即在“圍剿”中顯示了威力。
由張國燾所率領的紅四方面軍由于對楊永泰的這條計策準備不足,被打得連連敗退,不得不撤出了鄂豫皖根據地。
蔣介石見紅軍撤退,大喜過望,更加對楊永泰言聽計從,并且任命楊永泰為南昌行營秘書長,全權總攬政治事務。
楊永泰負責的第二廳專營“政治剿共”,所以南昌行營上下又稱楊永泰為“七分廳長”。
然而,面對敵人的毒計,紅軍的將士們在第四次反“圍剿”中展現出了驚人的勇氣和堅韌,他們通過浴血奮戰最終粉碎了蔣介石的企圖。
盡管再遭挫折,但蔣介石對楊永泰還是非常信任,他之后又立刻組織了第五次“圍剿”,動用50萬重兵,打算一舉拿下中央蘇區。
在第五次“圍剿”中,楊永泰可以說把他“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理念發揮到了極致。
他開始研究紅軍在做群眾工作時所運用的策略,之后果斷決定用文化的力量去影響前線。
之后,他組織了努力劇團和奮斗文藝社,作為“文化標兵”,用戲劇和文藝的方式去各大村落里演出,通過這種方式分化紅軍在人民群眾間的影響。
除此之外,楊永泰還在地方上強化保甲組織,嚴厲實行連坐制。
而最狠的一招是,楊永泰利用各地基層官員和鄉紳,組成了一張嚴密的監視網。
他們互相監視、互相檢舉,使得紅軍的政治行動難以取得有效的結果。
在楊永泰的這一系列政策下,中央紅軍最終不得不離開蘇區,開始了艱苦卓絕的長征。
而楊永泰則因為謀劃“剿共”有功,在蔣介石的授意下,被選為國民黨第五屆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三、政治斗爭與悲劇
楊永泰由于他狠毒的謀劃,令他深受蔣介石的器重,政學系也通過他扶搖直上,在國民黨內權傾一時。
這時的楊永泰可以說是風頭無量,但這也使他成為了黨內其他派系的眼中釘,尤其是CC系,更是欲將其除之而后快。
要知道自1928年以來,CC系的首領陳氏兄弟一直都總攬著國民黨大權,素有“蔣家天下陳家黨”之說。
如今楊永泰如暴發戶一般突然發跡,“陳家黨”眼看著就要變成“楊家黨”了,這怎能不令陳氏兄弟忌憚?
1936年10月25日,楊永泰在漢口參加日本領事館晚宴后,在返回武昌的途中遭到了刺殺,當場身亡。
他的死,成為了國民黨歷史上繼廖仲愷遇刺后第二起重大謀殺案。
蔣介石對楊永泰的死格外震驚,當即令戴笠徹查,但是戴笠查來查去,就查出了原國民黨中央宣傳部部長劉廬隱這么一個幕后主使。
之后,劉廬隱被判處有期徒刑十年,這個案件就此草草了結。
雖然此案了結了,可是社會上對這樣的結局很顯然不會相信,當時民國各大報紙都刊登了相關報道,猜測是CC系派特務刺殺了楊永泰。
此楊案的幕后主使到底是誰,這至今都是一個迷,而謎底的揭開,恐怕就要等到現藏于臺北“國史館”中的戴笠檔案解密之后,才能被公之于眾了!
楊永泰的死,是民國時期政治斗爭的一個縮影。
他的死不僅影響了國民黨的政治格局,也深刻地影響了中國革命的進程,甚至對后續的一系列戰爭也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