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謝志傳
臺積電,這座被譽為“護國神山”的半導體巨頭,近期在美國的投資舉動引發了全球矚目。然而,隨著臺積電被曝出將與英偉達、AMD、博通等公司合資運營英特爾的晶圓廠,這一系列事件背后的真相令人深思。美國政府的算盤、臺灣當局的軟弱,以及臺積電自身的處境,都在這場風波中暴露無遺。
美國政府一方面要求臺積電在美投資1000億美元,建設多座晶圓廠,另一方面又施壓臺積電參與拯救陷入困境的英特爾。這背后的意圖昭然若揭:通過讓臺積電與英特爾合作,實則是為了獲取臺積電的先進制程技術,助力美國半導體產業的復興。英特爾作為美國的半導體巨頭,近年來在技術研發上屢屢受挫,市場份額不斷被臺積電和三星蠶食。美國政府深知,單靠英特爾自身已難以扭轉頹勢,唯有借助臺積電的技術實力,才能實現彎道超車。然而,這種“借刀殺人”的策略,無疑是對臺積電的一次技術掠奪。
臺積電不僅要出錢救援英特爾,還要出讓部分關鍵技術,以協助英特爾提升晶圓制造能力。這種情況讓人不禁聯想到過去日本半導體產業的覆滅。上世紀80年代,日本半導體產業曾風光無限,但在美國政府的打壓和技術轉移要求下,日本企業最終被迫妥協,逐步喪失了全球競爭力。如今,美國同樣希望借助臺積電的技術,扶持本土企業,并通過臺積電的投入降低英特爾的經營風險。這一連串操作的最終目的,恐怕就是讓臺積電陷入與日本企業相似的困境。
面對美國的種種要求,臺灣當局表現出令人難以置信的軟弱與妥協。先是默許臺積電在美巨額投資,接著又對臺積電參與拯救英特爾的計劃保持沉默。這種毫無底線的妥協,實質上是對國家核心利益的出賣。前民意代表蔡正元一針見血地指出,臺積電投資美國千億美元后,本以為可以不再理會英特爾,然而現在不僅要出錢,還要承擔技術外流和債務風險。這種被“白嫖”還要背債的局面,正是臺灣當局軟弱無能的體現。
臺灣當局口口聲聲宣稱要保護臺積電,然而事實卻是他們將這家全球最先進的半導體企業一步步推向美國的懷抱,甚至連島內的部分親綠財經專家都看不下去了。財經評論員謝金河表示,臺積電如果真的介入拯救英特爾,勢必會面臨股價崩盤、競爭力下降的嚴重后果。此前,半導體分析師陸行之也曾預測,臺積電若能避開“拯救英特爾”的泥潭,將會更加安全。然而現實卻是臺積電已深陷其中,未來發展極具風險。
臺積電作為全球領先的晶圓代工廠商,原本在技術和市場上占據優勢。然而,在美國政府的施壓和臺灣當局的妥協下,臺積電被迫在美巨額投資,并參與拯救英特爾的計劃。這不僅讓臺積電背負沉重的財務負擔,還面臨技術外流的巨大風險。更為嚴重的是,臺積電在美建廠成本高昂,建設周期漫長,人才短缺等問題層出不窮。這些都將削弱臺積電的競爭力,使其在未來的市場競爭中處于不利地位。
此外,美國政府對臺灣半導體產業的態度也日趨強硬。即便臺積電已經在美投入巨資,美國仍然堅持對臺產品加收關稅。這說明,無論臺積電如何“示好”,美國政府依然將其視為一個可以利用、但無需給予回報的工具。特朗普時期,美國曾大肆打壓華為,如今拜登政府則轉而逼迫臺積電救援英特爾,手段如出一轍。未來,即便臺積電幫助英特爾度過難關,美國也不會因此對臺積電網開一面,相反,可能會進一步削弱臺積電的全球影響力。
過去,臺積電在臺灣本土的投資帶動了整個島內的半導體生態系統,從IC設計到封測,無一不是臺積電強勢崛起的受益者。然而,若臺積電未來將更多資源轉移至美國,臺灣本土的半導體供應鏈勢必受到沖擊,甚至可能導致部分關鍵技術的流失。這不僅對臺積電自身不利,對整個臺灣經濟而言更是一個巨大的隱憂。
臺積電事件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在國際博弈中,國家核心利益必須堅守,技術優勢不能輕易拱手相讓。臺灣當局應擺脫對美國的盲目依賴,制定獨立自主的產業政策,保護本土企業的核心技術和利益。否則,任由美國擺布,最終受害的將是整個臺灣的半導體產業乃至經濟命脈。如果臺灣當局繼續軟弱下去,未來恐怕不僅僅是臺積電被美國掌控,而是整個臺灣高科技產業都將被美國一步步蠶食,直至完全喪失自主性。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