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巴巴內企業“杭州灝月”減持圓通股份,套現9.51億
阿里要拋棄圓通了?
近日,阿里巴巴內企業“杭州灝月”突然宣布減持圓通速遞,套現金額高達9.51億。
圓通速遞在公告中稱,公司股東杭州灝月企業管理有限公司(簡稱“杭州灝月”)計劃自15個交易日后的3個月內,通過大宗交易方式合計轉讓公司股份不超過6893.51萬股,擬轉讓比例不超過公司總股本的2%。按照最新收盤價13.8元測算,套現金額約合9.51億元。
圖源:圓通速遞公告
圓通速遞在3月12日收到杭州灝月通知,第二天就發布公告。這個突發消息,或許讓圓通措手不及。杭州灝月解釋原因稱,是出于股東自身發展戰略和資金籌劃考慮,股份來源為協議轉讓取得。
套現9.51億元,這個數額的確不小,但也談不上拋棄圓通,畢竟轉讓比例僅占總股本的2%。
截至目前,杭州灝月持股數量3.79億股,占總股本比例為11%。另外,阿里巴巴旗下公司“杭州阿里創業投資有限公司”和“浙江菜鳥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還分別持有圓通速遞9.08%和0.54%的股份。
也就是說,到目前為止,阿里巴巴通過上述三家企業,合計占圓通速遞總股本的20.62%。
截至3月13日收盤,圓通速遞股價為13.59元/股,下跌1.52%。
圖源:百度股市通
近幾年,阿里對圓通速遞的持股變動有些頻繁。最初,阿里巴巴集團通過阿里巴巴(中國)網絡技術有限公司(簡稱,阿里網絡)持股圓通。2020年,圓通與阿里網絡簽署《股份轉讓協議》,以17.406元/股向阿里網絡轉讓股份,轉讓價合計66億元。
2023年底,阿里網絡退出,并通過協議轉讓的方式向杭州灝月轉讓其持有的圓通速遞股份。根據當時的說法,阿里網絡此舉是為了突出公司主業、非主業業務獨立發展,各司其職,提高經營效益。阿里網絡決定實施存續分立,并分立為阿里網絡(存續公司)和新設公司杭州灝月、傳濱科技、傳航科技。分立后阿里網絡所持有的圓通股份由杭州灝月承繼。
如今,杭州灝月對圓通減持、套現,不免讓人有所疑慮。
不過,結合阿里近一兩年的發展戰略方向,或許就可以想得通了。2023年3月,阿里啟動了成立24年來最大規模的一場組織架構變革,重新明確了阿里未來的發展方向。
在當時的三季報財報會上,阿里高管還提到,集團計劃在未來幾年內將ROIC(資本回報率)提升至雙位數水平。為此,阿里將在核心業務方面加大投資,提升核心業務的盈利能力與收入,而對于非核心業務,需要盡快讓這部分投資轉為盈利。
換句話說,未來幾年阿里會聚焦主業,淡化非核心業務。如果非核心業務無法盈利,阿里將會大量出清。
所以我們會發現,近一兩年,阿里相繼減持了快狗打車、B站、陌陌、網易云音樂等長期虧損的非核心業務。此外,阿里還轉讓了上海麗人麗妝化妝品股份、出售銀泰百貨、大潤發母公司高鑫零售等。
如今,阿里減持圓通速遞,也與其聚焦主業的戰略方向,有著密切聯系。這也意味著,圓通在阿里系的重要性進一步降低。
阿里的目光放到了菜鳥身上
按理來說,阿里減持一家公司,有可能是企業的盈利情況沒有達到阿里的預期,像快狗打車、B站、大潤發都常年處于虧損勢態,賣掉倒是能理解。
但相反的是,圓通的業績表現還不錯。
上個月,圓通曾發布1月份業績簡報,數據顯示,該月圓通快遞產品收入53.40億元,同比增長1.50%;業務完成量22.68億票,同比增長5.46%。
另外,2024年三季度,圓通快遞營業收入493.69億元,同比增長21.13%;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29.30億元,同比增長10.21%。
圖源:東方財富網
那么,既然業績亮眼,為什么阿里仍然減持圓通?因為阿里把重心放到了菜鳥身上
在減持圓通更早些時間,也就是上個月底,有市場消息稱阿里全面回購了菜鳥股份,包括收購菜鳥小股東的剩余持有股份,并同步對員工所持菜鳥股權激勵實施全量退出計劃。根據此前的方案,此次期權回購標準為一股期權=0.62美元。不過,菜鳥此次并未采用一次性回購的方案,而是把員工手中的期權更換為長期現金激勵。
對于這一全面收購傳聞,菜鳥相關人士并未否認。市場消息稱,此舉旨在增強菜鳥與阿里巴巴控股集團的業務協同。
全面收購菜鳥的傳聞,或多或少透露出了阿里將重心傾斜在了菜鳥身上,這也就不難理解阿里減持圓通的舉動。
實際上,阿里早就透露了這一趨勢。就在去年3月26日,阿里宣布撤回菜鳥上市申請,并要約收購菜鳥少數股東的股權和員工已歸屬的股權。當時阿里直接指明這一決定的目的,即更好加強與阿里電商業務協同,以及繼續支持菜鳥擴大全球物流網絡投入。
后續,接連幾個月,阿里分別要約收購了申通、中通手中的菜鳥股權。據悉,此前中通和申通分別持有菜鳥0.99%和0.74%的股權。
圖源:申通公告
有業內人士指出,阿里強化對菜鳥的控制權與戰略配合,能更直接地推動菜鳥與阿里電商業務的深度協同。同時,菜鳥的物流網絡、倉儲能力、末端配送等資源也將更緊密地與阿里生態的其他環節(如支付、云計算、供應鏈金融)結合,提升整體效率。
而收購小股東股份后,阿里在菜鳥能更快地實施長期戰略,減少因利益分歧而出現戰略決策上的延誤。
2025年,快遞行業的走向
近年來,快遞行業慣常采用“以價換量”的方式搶占市場份額,打價格戰已經成為一個老套路數,并且延續至今。目前,內卷趨勢下,從極兔再到順豐、三通一達,沒有哪一家企業敢大幅漲價。
不過,盲目無序降價,勢必催生各種亂象,快遞服務質量變差,甚至已經到了觸及了監管紅線的地步。
去年3月1日,《快遞市場管理辦法》正式實施,要求快遞企業未經用戶同意擅自使用智能快件箱、快遞服務站等方式投遞快件、情節嚴重的處1萬元以上3萬元以下的罰款。
快遞行業內卷必須要有所降溫了。最近幾個月,國家郵政局在多個會議中反復強調反對快遞行業“內卷式”競爭,要大力整治末端服務質量問題,提升快遞服務質量。同時,浙江、江蘇等地相繼出臺快遞員權益保障條例。
那么,除了用低價來換取暫時的規模增長,快遞公司還可以怎么走?目前來看,各大快遞公司可以結合自身的優勢,提升派送時效,從服務質量上展開競爭。
比如順豐的優勢是航空運輸能力,近年來順豐持續鞏固這一能力,不斷擴展航線。3月4日,順豐航空開通了上海浦東至成都雙流的全貨機航線,實現長三角經濟圈與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之間“次晨達”。同一時間,“烏魯木齊=伊斯蘭堡”國際貨運航線也正式開通運行。
京東物流也正在通過加大與德邦物流的合作,提高自身在大件快遞中轉、航空運輸方面的能力。
而對于三通一達、極兔等加盟制快遞公司,關鍵是要優化渠道布局和門店建設,提高末端服務的效率和質量。同時,繼續協助各網點在收入、成本和利潤方面進行合理規劃,從而提升整體運營效率。
總之,目前快遞行業仍沒有逃離低價內卷的競爭模式,需要進一步優化。
作者 | 木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