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jīng)在內(nèi)蒙古伊盟準噶爾旗十二城遺址上挖出了座古墓,墓中的一方墓志引起了關(guān)注。這塊墓志是來自1000年前的唐代銀州龍川府長史白休徵和他的妻子的合葬墓志。
此碑埋于地下1000多年仍保存完好,此墓志由墓志蓋和墓志本體組成,所以其內(nèi)容是分為兩個部分,出土的時候蓋和本體是合在一起的,墓志蓋是覆斗狀,而墓志體則為正方形,它的邊長均為35厘米,厚度是6厘米。
讓人驚訝的是墓志的銘文不是刊刻而成的,而是以墨跡呈現(xiàn),也就是說這塊碑的銘文用墨跡寫成而這墨跡距今千年還能保存完好。該內(nèi)容寫于蓋和本體兩面,工作人員將其簡稱為AB面。兩面皆有用墨筆畫的豎方格,每個格子的寬度為3厘米。重要的是銘文上的字跡依舊清晰可見,兩均為11列,每列在13或17個字左右,全文共計327字。其中A面有163字,B面則為161字。
墓主的身份是唐代銀州龍川府長史,銀州為唐代州名,轄境位于今陜西省北部榆林市一帶,其轄區(qū)大致覆蓋今陜西省榆林市北部及內(nèi)蒙古鄂爾多斯市南部。他生平在那當?shù)墓?,死后便葬于此地。長史一職通常為地方官署中輔佐主官的屬官,品級應(yīng)該是從五品至七品不等。
具體的,我不知,對于白休徵此人的具體情況,我也不知,關(guān)鍵是我沒找到詳細資料呀,不過我們可以從墓志銘中看一看了。
此碑立于唐開元年間,大唐年間盛行王羲之書風,所以此碑在用筆之上充滿了蘭亭味就很正常了。大唐至李世民起對王羲之的書法就極為推崇,尤其是對《蘭亭序》的鐘情,在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 的風氣影響下,這方墓志成為王羲之書風在唐代盛行的鮮活例證。
細看銘文的筆法用筆和結(jié)構(gòu)布局上,與智永的書風有相似之處,墓志墨跡主要以楷書為主,其間雜著行書的筆意,結(jié)體上端正且用筆圓潤飽滿,線條厚重遒勁。而智永的書法也是以王羲之為根基,字勢平正,不刻意求險,用筆圓潤飽滿。難道這是智永所寫?應(yīng)當不是,而是當時學他的人頗多吧,傳說他寫千字文近八百多份全被天下人所搶光。
他是當時最得王氏筆法之人,所以書寫者學他的字也很正常,此碑書寫直接呈現(xiàn)了未經(jīng)刻工加工的唐代毛筆書寫原貌,為學界提供了“透過刀鋒看筆鋒”的珍貴對比樣本,彌補了碑刻書法二次加工導致筆法失真的研究空白。
雖然其書寫者不知何許人也,但可見其書法水準令人贊嘆。而此碑雖也未在書法史上不廣為人知,卻也為我們呈現(xiàn)了唐楷的本真面貌和當時人書寫的高超水準。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于網(wǎng)絡(luò),侵刪!
【往期好文】點擊下方藍色標題跳轉(zhuǎn)內(nèi)容詳細頁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wù)。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