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戰爭勝利后,中國人民再次站在命運的十字路口,中國的前途究竟在哪兒?要走一條什么樣的發展道路呢?當時南京國民政府仍然是名義上的合法政府,趕走侵略者后國民黨開始籌劃“安內”大計。
各民主派人士和人民群眾呼吁和平,于是毛澤東為中國前途計,為人民幸福計,大膽決斷冒著生命危險赴重慶和國民黨和談,表達出共產黨求和平的十足誠意。但是國民黨一開始就沒打算和談,只是礙于國內民意洶洶做做政治文章。經過談判,國共雙方簽訂了著名的《雙十協定》。
大家都以為中國即將迎來長久和平進入發展時期,但其實這只是國民黨的緩兵之計。當時國民政府手握八百萬重兵,統治區經濟繁榮,而我黨所屬武裝只有一百多萬,多在偏遠貧瘠地區。實力上的巨大差距使得國民黨自信能碾壓解放軍,而所謂重慶談判只不過是為了調動兵力圍剿共產黨爭取時間。當蔣介石認為已經做好充足軍事準備后,立刻撕毀協定開始向解放區發起軍事進攻。
以毛澤東為首的黨中央高瞻遠矚,立刻意識到東北地區的重要戰略地位,當時解放區大多處在國統區包圍中,我黨急需一塊相對穩定和平的大后方,而東北經過張氏父子和日本人數十年開發,工業基礎雄厚,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展繁榮,靠近老大哥蘇聯便于接收援助。如果拿下東北可以為后續解放全國提供堅實的物質保障,于是在中央指示下,十萬解放軍揮師進入東北。
蔣介石的短視——東北偏遠之地
當我黨緊鑼密鼓地準備拿下東北作為解放全國的根據地時,蔣介石卻絲毫沒意識到東北的戰略地位。原來蔣介石認為,東北只是偏遠的邊陲。畢竟他的大本營在江浙,自古便是中國富庶之地,鞏固國民黨在關內的統治地位才是最重要的。
而且東北以前還是張氏父子的舊地,國民黨內部本就派系林立,對蔣介石而言,東北是地方軍閥的立身之本,根本沒有把東北地區真正放在心上,他對東北的主權和領土意識非常淡薄。
早在日本人發起九一八事變時,蔣介石就對全國人民說“暫取逆來順受態度,以待國際公理之判斷”,可見其對東北得失的態度。作為中國政府首腦,他竟然將維護國家主權完整的希望寄托于毫無權威的國聯,國際社會一片嘩然,一國元首尚不在乎自己國家主權,國聯自然更不會放在心上,真理和正義是以實力為后盾的。
而蘇聯紅軍擊潰關東軍后,蔣介石再次出賣了國家利益和蘇聯簽訂《中蘇友好同盟協定》,以承認外蒙獨立、將東北劃入蘇聯勢力范圍來換取蘇聯對國民黨政權承認和支持,他把國家主權當做維護自己私人利益的籌碼。當時他有句名言,“亡于日本,我們還可以當亡國奴;若亡于共產黨則為奴亦不可得!”蔣介石的思想格局仍囿于黨派之爭而非民族大義。
被迫出兵東北,頻出昏招
蔣介石雖然并不在意東北,但看到我黨在東北經營的風生水起,也逐漸有了很強的危機感,再加上美國人提出的意見,認為東北是關乎全國的戰略要地,他也是要給美國人面子的。因此國民黨開始調兵遣將部署東北戰局。
其實當時美國人比老蔣看得清,東北經過關東軍十數年經營,其經濟總量和工業基礎甚至超過日本本土,在亞洲堪稱第一大經濟體。拿下東北不僅有強大的工業支撐,而且可以阻隔共產黨和蘇聯間聯系,防止共產黨向華北滲透。
但老蔣此時已經慢了一步,國民黨所派遣接收東北的士兵都是從西南大后方運輸過去的,選派的統帥杜聿明、熊式輝更是不了解東北情況。而共產黨長期在華北、東北地區活動,部隊都是在當地發展的,熟門熟路。加上在華北地區有我軍根據地,很容易連成一片,在東北戰場我軍很容易就發展起來了。
國民黨軍隊不僅不了解東北情況,而且內部腐敗、軍費緊張更使其戰斗力急劇下降。原來當時國軍都是職業軍人,當兵拿軍餉,可是由于上層腐敗,層層克扣,到了士兵手里的錢已經寥寥無幾,這些士兵有沒有什么信仰,哪兒還能為國民黨賣命,一旦到生死關頭立刻就會成建制投降。就算武器精良也發揮不出來其效果。
而國民黨高層在東北大搞金子、票子、房子、車子、女子所謂“五子登科”,徹底喪失了民心,導致東北人民對國民黨政府民怨沸騰。
反觀我黨,在前期進入東北時,一直在被動挨打,最后堅守長白山,依托人民群眾堅持抗爭,慢慢發展,再加上接收了日軍留下來的大批武器裝備,戰斗力迅速提升。而且短短兩年時間,東北軍團從最初的10萬發展到近百萬,形勢對我軍越來越有利。
1947年,我軍開始發起局部反攻,一年里收復33座城市,消滅近二十萬國民黨軍隊。到1948年下半年我軍已經控制東北地區絕大部分地區和人口。國民黨55萬大軍被壓縮在沈陽、長春、錦州三座城市。此時東北戰場我軍人數已經占據絕對優勢,在武器裝備上也有非常大的改善,發起解放東北的戰役時機已然成熟。
1948年9月,遼沈戰役打響,毛澤東做出關門打狗的戰略決斷,先解放錦州,切斷東北國民黨軍隊的退路,在長春和沈陽的國民黨軍隊只能依靠空投堅守,對國民黨軍隊士氣打擊極大。10月國民黨60軍成建制起義,長春解放。11月沈陽也成功解放,55萬國民黨軍隊灰飛煙滅。
未將精銳撤出東北,悔之晚矣
遼沈戰役國軍不僅損失55萬大軍,還丟失了大量軍事裝備,東北解放軍實力再次得到跨越式提升,加速了解放戰勝的步伐。此戰后百萬東北大軍入關支援,傅作義部在這種壓力下和平起義。
毛澤東最初分析局勢時說,解放戰爭要打5年,而遼沈戰役結束后,他斷定再有一年就能把國民黨政府打倒。歷史證明了偉人的睿智。
有觀點認為,若蔣介石提前把東北地區兵力撤回關內,就會扭轉頹勢,甚至蔣介石晚年也感慨,未將東北地區精銳及時撤出,導致全局失控,悔之晚矣。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
國民黨失敗的根源在于失去了民心。整個政權都已經爛透了,不僅僅是軍事上失敗,更是民心向背的問題。而且罔顧客觀事實,本身我軍戰斗力就比拿錢打仗的國民黨軍隊戰斗力強,更何況還在我軍占據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蔣介石一廂情愿以為自己的全美械精銳部隊戰斗力很強,但卻忽視了信仰是最強戰力,最終斷送了東北五十多萬軍隊。
此戰后蔣介石再沒有了高高在上的姿態,開始尋求和平談判劃江而治。其實即使此戰國民黨軍隊及時撤出了東北,也改變不了其滅亡命運,無非是多茍延殘喘幾年罷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