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表,你撿這些破鯉魚,準備拿去喂貓呢?"
近期,江西景德鎮西河灣一處河道退水,很多大魚擱淺。
不少人開始下到河道的灘涂中撿魚,鯉魚、鰱鳙、草魚,個體都不小。
只見一位男子沖進河道,小半天時間就撿了不少大魚,用男子的說法就是:“今天差不多抓了200斤魚。”
男子把撿到的魚用蛇皮袋裝著,倒在岸邊,幾乎全是清一色的大鯉魚,還有少量鯽魚、鰱鳙,全被男子堆在岸邊,看上去收獲確實不錯。
不少外地網友看后很羨慕,撿了這么多魚,回去怎么吃得完?
一位山東網友稱:“這么多大鯉魚,眼饞啊,做成糖醋魚該多好。”
看著男子撿到的200斤鯉魚,北方的網友們開始艷羨,正想著怎么吃魚呢。
但評論區的畫風,有些讓人看不明白。
江西當地的老鄉好像并不看好這些鯉魚,甚至用略帶嘲諷的語氣說道:“凈撿一些沒人要的鯉魚,咋不去撿一點草魚和鳙魚。”
還有當地老鄉這樣說:“老表啊,這魚只能喂貓吧?我們都不吃這鯉魚……”
說實話,看到江西的老鄉們這樣評論,連小編也覺得有些難以理解。這么大的鯉魚,在我們這里要賣10多元一斤,如果是黃河大鯉魚,一斤更是飆升到30-50元,而且還是“一魚難求”。
為何這位男子撿了這么多魚,反而被老鄉嘲笑呢?
還有一位江西網友表示,像這種鯉魚,估計2元一斤都沒人要。
難道鯉魚真的這么賤了嗎?
在我的印象里,小時候過年的時候,飯桌上的魚,除了鰱鳙之外,就是鯉魚了,不管是紅燒還是糖醋,大鯉魚的味道吃起來都很不錯。
而且,在北方地區,鯉魚還是一道名菜,比如著名的“鯉魚焙面”,那味道簡直一絕,很多人估計想吃都吃不到。
圖:名菜——鯉魚焙面
為何在我們眼里的“寶”,江西老表們卻不待見它,甚至撿多了一點還要被人嘲笑。
對這個問題,我也咨詢了湖南岳陽的一位朋友。他對此有同樣的看法,湖南人也不愛吃鯉魚,鯉魚在他們那里基本是問津。
為啥會造成這種現象呢?
這可能就是南北飲食文化的差異。除此之外,可能還和地理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
在北方,黃河鯉魚堪稱是“極品魚”——金鱗赤尾、肉質緊實,生長周期3-5年,清蒸后“入口即化”,味道一絕。
這和它們生長的環境密不可分,黃河鯉魚生活在沙質水底,這些從黃土高原沖刷下來的泥沙含有豐富的鈣、磷等元素,為鯉魚提供了豐富的營養物質。
而在南方,河道當中淤泥較厚,鯉魚有拱食的習慣,這導致淤泥中的有機物進入它們的體內,因此肉質發苦、泥腥味重。據悉,南方河道鯉魚的土臭素含量是北方養殖鯉魚的5-8倍,因此味道一言難盡。
難怪有網友稱:這魚只能用來喂貓。
還有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南方水資源豐富,魚種實在太多,鱖魚、鱸魚、翹嘴,哪一個不比鯉魚受歡迎?
久而久之,鯉魚在南方地區就不受待見了。
不知道撿了200斤大鯉魚的男子,把這些魚拿回家之后,會不會被老婆罵。
不過,這里鯉魚如果換到北方,它們受到的待遇肯定不一樣,紅燒還是糖醋,大家都會用自己的方式,將它們變成可口的美食。但到了南方,鯉魚卻很少人愿意吃。正是應了那句話,橘生淮南則為橘,生在淮北則為枳。
一條魚的“身價”,既是生態的影子,也是文化的鏡子。
各位網友,你們對鯉魚是如何看待的呢?覺得這種魚好吃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