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6歲的王計兵出版了第四部作品《手持人間一束光》。雖然以“外賣詩人”為外界熟知,但實際上,王計兵送外賣的時間不過六七年,而他的寫作之路已經走過三十余年。
以“外賣詩人”標簽成名后的這兩年,是王計兵的創作高峰期。他一共寫了2000多首詩歌,平均每天3首。
對于創作者來說,外界的關注、事務的繁忙,往往會影響日常節奏,導致創作密度下降。但王計兵不是這樣的。
微末之時,王計兵以世俗為養分,在煙盒、廢紙上寫詩,在送外賣等紅綠燈時構思詩句,每一處生活的角落都被他填滿了詩意。2022年,他那首描寫外賣員生活的詩作《趕時間的人》在網絡上意外走紅,引發關注,“外賣詩人”由此成為貼在他身上的標簽。
2023年,王計兵加入中國作家協會,有了更多與同行、前輩交流文學的機會。同年,他獲得江蘇省第八屆紫金山文學獎詩歌獎。如今,他變忙了,讀書活動、學校演講、商務合作,各種邀約紛至沓來。
王計兵亮相2025年央視春節聯歡晚會。(圖/2025年春晚視頻截圖)
但他的生活并沒有因此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走紅之后,接觸的新生事物變多,這帶給他源源不斷的陌生感和新奇感,激發出他更多的探索欲和創作欲,無形中為他指引了新的寫作方向。王計兵的創作頻率不減反增。
與此同時,王計兵還在送外賣。不需要外出參加活動的日子,他像往常一樣,在早上5點半到6點之間打開自家小店的門;中午,妻子來店里換班,他便騎上電動車,打開外賣軟件,開始一天的配送工作。不同的是,以前他會干到晚上11點左右,現在他會提前兩個小時收工,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陪伴家人、進行文學創作。
2025年1月,王計兵新作《手持人間一束光》出版。這是他繼《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趕時間的人》《低處飛行》之后的又一全新詩歌力作,其中超過70%是2024年創作的。
取這個書名,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頂著媒體和網友的光環走出來的,獲得了太多光芒,如今,他想讓自己成為一個發光體,給這個世界傳遞一份溫暖,照亮他人的路。
《手持人間一束光》 王計兵 著 人民文學出版社 | 99讀書人,2025-1-1
從磚廠工人到外賣詩人
雖然以“外賣詩人”為外界熟知,但實際上,王計兵送外賣的時間不過六七年,而他的寫作之路已經走過三十余年。
王計兵出生在江蘇邳州一個普通農村家庭。1988年,19歲的他背井離鄉,輾轉于山東、新疆、江蘇等地打工。為了謀生,他做過很多工作,包括在工地做力工、去河里撈沙、開小賣部、擺地攤、走街串巷賣水果,還撿過廢品。
1994年到2001年,他在一家磚廠開翻斗車。工友的意外去世,讓他心灰意冷,于是舉家來到江蘇昆山“另外找活路”。2005年年底,他和妻子在昆山開了一家小店,收入并不多。為了貼補家用,2018年,將近50歲的王計兵成為一名外賣員。
王計兵在送外賣。(圖/受訪者提供)
雖然物質生活匱乏,但他的精神世界并不貧瘠。詩歌成為他枯燥生活里的一束光,將他帶向一個更為明亮、寬廣的世界。
王計兵19歲開始寫作。雖然早早輟學,但他沒有放棄閱讀。在打工間隙,他會跑到工地附近的舊書攤上看書,緩解身體的疲憊。他常看金庸、古龍的武俠小說,也看瓊瑤、余華。“武俠小說對我的詩歌風格影響非常大,而我的敘事風格和冷靜性——無論大事小事,都要保持一顆冷靜的心,用冷靜的筆墨去敘述它,更貼近余華一些。”王計兵說。
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只能買舊書看——去廢品站花25塊錢裝走一大袋子,里面多是過期的期刊,用他的話說,“大多只能讀到一些熱鬧”,用來打發時光。有時候,王計兵翻了很多本書,才淘到幾本自己喜歡的。
在舊書攤看書、去廢品站淘書,漸漸滿足不了王計兵對于文字的渴望。他開始拿起筆,將平凡的生活變為文學創作的源泉。
1992年,他在《百花園·小小說世界》雜志發表了第一篇作品《小車進村》。故事靈感來自他和父親在自家棉花地里采摘棉花時的一段對話。當時,村里罕見地開進一輛轎車,王計兵平日在城里打工,不常在家,就猜測這是一輛出租車。父親跟他解釋,這是縣上機關單位的車,司機是村里人,每到星期天,他便會開車回家。
以這一生活觀察為基礎,王計兵寫成一篇短篇小說。故事設定為檢查組開著一輛車下鄉巡察,因為傳達不暢,造成了各種誤會,凸顯了生活中的不文明現象。
王計兵參加線下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作品刊發后,《百花園》編輯楊曉敏給王計兵寄來金額為25元的稿費單時,附上了一封親筆信。在信中,楊曉敏肯定了王計兵的寫作才能,鼓勵他繼續創作,好好寫下去。去郵局領稿費時,王計兵特意讓郵局職員把快件存根上寫著“《百花園》稿費”的條子撕下來,保存了好多年。
這次意外之喜,提升了王計兵對寫作的信心。當然,更多是出于對文字的熱愛,他數十年如一日地默默堅持寫作。
當上外賣員之前,他在昆山撿廢品、擺地攤,經常會從垃圾中翻撿出紙箱和紙張,用記號筆在上面寫詩。有時,這些詩也被寫在三輪車上、手心里,寫完、讀完之后,他就把紙殼丟掉,印記也擦掉。為此,王計兵給自己起了一個筆名叫“拾荒”。對他來說,寫作也是一種精神拾荒。
寫作是生活的延伸
《手持人間一束光》是王計兵的第四本詩集,對他有著特別的意義。
《趕時間的人》把他這個“無名之輩”推到前臺,讓他成為流量時代的寵兒;《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表明了他對待生活的態度——“笨拙是真誠的一種表現”;《低處飛行》是他成名后寫給外賣員群體的一封情書。與前作相比,《手持人間一束光》涵蓋了他這一路走來的心路歷程。
在《手持人間一束光》這首詩中,他寫道:“如果我來重寫江湖/小哥肯定是江湖第一大幫/類似于金庸筆下的丐幫”。既然外賣小哥成為金庸武俠小說里的人物,那么送外賣就不只是艱苦的體力勞動,而是苦樂夾雜的“低處飛行”。
在《我喜歡》里,他寫道:“我喜歡每天騎行穿梭的昆山/日新月異的大街小巷/瀏覽著風景/誰能說這大千世界不是我的/誰能說我不是這大千世界的”。在《穿過廣場去取餐》里,他將自己送外賣時與廣場舞人群擦肩而過比作“一次盛大的重逢”,幻想自己也是他們的一員,“接了學校里的孩子,又跳了廣場舞”。
王計兵的作品中,充滿了對于生活的熱愛,他的書寫也是自由的。
王計兵。(圖/受訪者提供)
前段時間,已經56歲的王計兵特意接了6個需要爬6樓的外賣單,“需要花半個小時連續爬樓,相當于爬36樓,上下爬一個來回,這是對我體能的考驗”。順利完成這6個單子,他特別興奮:“第一,我沒有超時;第二,我會設想,那些在健身房的人要花錢去跑出一身汗,但我跑這些單,人家還要給我錢。”
“日子是苦的,你必須學會往生活里加糖,不能再往里加黃連。”在王計兵看來,這既是一種適應環境的能力,也是對現實的樂觀態度。他會這樣安慰自己:若干年后,可能沒有這種體力去爬樓了,但回想起這段經歷,依然覺得自豪,也值得懷念。
如今,家里生活條件好了很多,王計兵依然堅持送外賣,因為送外賣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不送外賣的時候,他也會不自覺地打開外賣軟件刷一刷,比較一下各個外賣單的情況,這是他長期送外賣養成的職業習慣。“當你拎著斧頭,看什么都像木頭;當你拿著釘子,到哪里都想去砸一下。”
“送外賣不僅是送外賣,它給你提供了一種和生活親密接觸的機會,還有一些寫作素材。”王計兵喜歡這種生活與寫作緊密結合的狀態,對他來說,專職寫作反而是一種枯燥的行為。
他始終保持著一種韌性,多角度地觀察生活。對于寫作,他相信“廣種薄收”,寫得多了,自然會產出精品。
王計兵參加線下活動。(圖/受訪者提供)
寫作從來不占據他的私人時間,也不影響他的日常生活。當上外賣員之后,他由用紙筆創作轉為用語音創作,一旦看到、感受到什么,觸發了靈感,他就停下手中的事,對著手機把想法錄下來,再轉換成文字。
外界的關注,讓他對寫作更上心了。以前,他寫完一首詩,可能就懈怠了;如今,他寫完一首詩,并不會讓自己放松,他總想著:“大家那么喜歡你,你應該怎么做,才不會讓大家失望?”
王計兵剛剛進入創作高峰期,他不知道自己的創造力什么時候回落、什么時候枯竭,只管繼續往前。今年,他計劃出版三部作品,除1月份已出版的詩集《手持人間一束光》外,還將會有散文、小說面世。“我不能總寫詩,寫作本來就需要有突破。我寫作本來就是從小說、散文開始的。這兩年,生活有所改變,我的寫作道路也隨之一點點地拓寬。”
“我會將詩歌作為主要方向,貫穿我的寫作生活,輔以散文和小說,最終呈現一個多狀態的自己,產出不同風格的作品。”王計兵笑稱,希望自己成為這樣的作家:在詩歌界是散文寫得最好的;在散文界是小說寫得最好的;在小說界是詩歌寫得最好的。
寫作者一旦對世界麻木,
寫什么都不是
王計兵的文字,既像一把鋒利的刀,無情割開生活的表層;又如一雙粗糲的大手,撫摸人心最柔軟的部分。
《手持人間一束光》不僅有對生活的細微觀察、對他者的關懷,也不乏對愛情的細膩描摹、對死亡的深刻思考。
《趕時間的人》出版時,其中一首題為《父母愛情》的詩在網上引起了巨大爭議,因為王計兵寫到了父親對母親家暴,同時又歌頌父母之間的感情。然而,他并不后悔,因為真實的生活遠比一首詩更矛盾、更復雜,充滿著令人無法割舍的責任與牽絆。
《趕時間的人:一個外賣員的詩》 王計兵 著 臺海出版社 | 真故圖書,2023-2-10
在王計兵的印象中,母親是個極其堅強的人。“在她面前沒有災難,只有幸運,她的人生是以幸運為主題的。即便中風偏癱,只能拖著腿一瘸一拐地走路,她也認為,沒有像水泥一樣躺在床上不能動,也是一種幸運。”王計兵同樣敬佩父親的正義——做了18年村里生產隊的會計,掌管18年財政大權,最后自己家卻成為全村的重點貧困戶。
談及父母之間的感情,他覺得那更多是一種深深的責任感,而非傳統意義上的愛情。母親54歲時中風,往后的日子里,暴躁的父親突然成了特別能忍讓的一方,精心照料著母親的生活起居。“直到母親七十七歲/父親突然去世/母親說/接下來的日子/不知道應該怎么過。”(《準備》)
母親去世后,王計兵常常夢到她。很多時候,夢并不完整,很多細節都遺留在夢中。在《信物》中,他寫道:“想必夢里的母親/也是擁有了一個不完整的夢……世事無常,等我死后/無論人世間發生過什么變化/我和母親/始終能憑借各自的半個夢/完成母子相認/或喜極而泣,或抱頭痛哭。”
父母的相繼去世,讓王計兵懊悔不已,覺得自己虧欠他們。他總會想,為什么沒在父母生前為他們做更多事?母親說過很多次想去看黃河,他們也路過黃河幾次,但他一次都沒有告訴母親,那就是黃河。等意識到黃河在母親心目中的重要地位時,母親已離他遠去。
黃河。(圖/視覺中國)
死亡同樣讓王計兵領悟人生的另一層真諦,那就是寬恕與釋懷。“你的親人從你身邊離開,你會發現自己失去了很多東西,對很多事物也會看淡很多。”王計兵意識到,一個人一旦離開人世間,他和世界的關聯,靠的就是剩下的人對他的理解。自己是在替死去的人活著,所以,有些事情需要放下,不要過多地計較個人得失,要保持一種心胸豁達的態度。
從小到大,王計兵從來沒有怨恨過命運。“有的時候,人家說我們是生活在底層的人。但是,負責任地說,我們從來沒有這種感覺,因為周圍的人大體也都如此,這就是普通老百姓的生活。認清現實狀態,踏踏實實地生活就行了。沒有什么完美的人生,完美人生是不存在的。人生不如意之事十之八九,誰還沒有個不愉快呢?”
他在《數羊》中寫道:“對于世界/我做不到像植物一樣從容”。王計兵這樣解釋這句話:“這個世界是需要我們用心去體會的,你只有用心去體會這個世界,才能感受到更多的美好,你會感受到來自生活方方面面的美好和溫柔。特別是一個寫作者,一定不能對世界麻木,一旦麻木了,你寫什么都不是。”
參考資料
[1] 張文靜. “外賣詩人”王計兵:生活之重從不重于生命本身.中國企業家雜志.
[2]詩人王計兵:我笨拙地愛著這個世界.文匯報
[3] 佟暢.外賣詩人王計兵,趕路2000里去見余秀華.真實故事計劃.
校對 遇見
編輯 譚山山
運營 馬社力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