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德國迎來一位經商天才,這位經商天才名為盛智文,從小家庭比較貧困,父母甚至拿不出來上學的學費,盛智文只能選擇退學,提早進入社會打零工補貼家用。
每天早晨,盛智文都要早早起床去給各家各戶送報紙,等到每周末,盛智文還要去餐廳去打零工賺錢。
打工的生活并不輕松,盛智文卻從中窺見一些經商之道,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在16歲時,盛智文就開上了汽車。
這還只是盛智文人生逆襲的一個開始,17歲時,盛智文進入一家時裝公司,在公司中,兢兢業業工作,很快就得到大老板賞識,成功晉升到管理層。
19歲時,盛智文認為國內市場,并不能滿足時裝公司的生意,這一次他將眼光放到了香港,在那個時候,香港市場被譽為遍地都是黃金。
盛智文剛踏上香港的領土,心中便對其產生向往,因為香港不僅有低稅率政策,而且到處都是生意渠道。
剛來香港,盛智文跑遍整個香港市場,發現中國內地和香港的成衣貿易,很少有大企業涉足,于是他充當起中國內地和香港與加拿大和英國之間的貿易橋梁。
在成衣貿易中,盛智文積累不少財富,除了成衣貿易,他還憑借敏銳的商業嗅覺,發現香港沒有太過接地氣的酒店。
大多數酒店非常正式,每一次進酒店,必須要身穿西裝,這對平民老百姓來講,太過繁瑣,穿衣只講一個自在,吃飯也比較隨意,哪有這樣多的規矩,因此很多人都不愿意涉足酒店。
盛智文想美國都有接地氣的餐廳,不僅為無數名流提供放松的地方,還為平民百姓提供消遣的地方,不如在香港試一試。
很快,盛智文就花3200萬港元在香港盤下一座大廈,經過敲敲打打后,大廈全部被翻新,等到開業后,吸引不少香港市民前往。
一座大廈里不僅可以喝酒,還可以吃飯,在當時,是非常新穎的經營模式,再加上,那一段時間香港文娛產業飛速發展,盛智文所創造的餐飲大廈,很快就被追捧為休閑勝地。
許多明星都前來光顧,等到這座大廈被打出知名度后,盛智文不斷擴充店面,直到將整個街區都收入囊中,因此他也被稱為“蘭桂坊之父”。
前半生時間,盛智文憑借獨到的眼光和商業嗅覺,在香港創造了屬于自己的商業帝國,因為要照顧生意,他長時間都居住在中國香港。
在久居香港的這一段時間里,他發現中國和西方資源劃分有很大不同,在香港和內地,許多底層人民亦能獲得部分資源,但是在美國就不一樣。
身為一個商人,比任何人都了解西方,西方財富大多數掌握在那幾個人手中,美國人民生活并不如中國人民幸福,假如美國人有幸進入到這些龍頭企業,就能靠工資養活自己。
但只能依靠工資度日,像那些不太幸福的美國人,只能蜷縮在帳篷和地鐵中,盛智文不喜歡沒有未來的世界。
相比較西方,他更喜歡東方,因為這些年他走過了中國大大小小每個城市,幾乎每到一個地區,都能感受到新變化。
盛智文認為中國人民的生活比美國人民還幸福,國家上下齊心協力,爭取每一個都不掉隊,在他眼中,中國是一個世外桃源。
正是這副欣欣向榮的生活景象,盛智文萌生了加入中國國籍的想法,2008年,長時間定居香港的盛智文終于拿到夢寐以求的中國國籍。
拿到中國國籍后固然讓人欣喜,但是有一個問題始終讓人明白不過來,因此在很早之前,盛智文接受采訪時,說讓許多大學生去西方看看世界。
為何突然轉變道,說要來東方看看世界,只是因為中國是他所想的“世外桃源”?當然不是,近些年中國經濟騰飛是一個事實。
關鍵是環境與美國環境大不相同,以香港為例,自從香港回歸到祖國母親懷抱后,幾乎沒遭受過太大磨難,例如1998年香港金融保衛戰。
祖國還沒有多少資金可供揮霍,但是為了保證香港金融正常運行,國家毅然決然硬剛資本,這說明什么,說明中國在乎發展,更在乎香港未來,更在乎國家未來。
與其去看西方資本家的臉色,不如和勝利者待在一起,政治和經濟雙管齊下,這對商人來講,可是莫大的機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