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鬧得沸沸揚揚,我今天必須說兩句。
廣州市越秀區委老干部局一則“招50歲以上編外人員”的公告,短短兩天就觸動了公眾敏感的神經。
從支持退休群體再就業的點贊,到質疑“擠壓中年人機會”的罵聲,再到官方撤回公告的“急剎車”,簡直像一部濃縮社會焦慮的連續劇。
先看支持者的道理:老干部局服務對象多是老年人,讓50歲以上的人來溝通,經驗對口、代際共鳴強。更何況返聘退休人員不用繳社保,財政壓力小,還能給“銀發族”發揮余熱的出口,聽起來是個精打細算的“多贏”方案。
但反對聲浪同樣尖銳:“35歲嫌老,50歲反而吃香?”
這質問戳中了中年群體的痛點——當互聯網大廠把“35歲優化”變成潛規則時,公共部門卻將年齡門檻反向操作,難免讓人覺得政策“精神分裂”。
我認為,這種撕裂恰恰暴露了當前就業市場的結構性矛盾:一邊是延遲退休大勢所趨,另一邊是年輕人“內卷”與中老年“再就業”的需求對沖,政策制定稍有不慎就會踩中雷區。
網友的眼睛是雪亮的,招聘條件中“50歲起聘”與退休年齡無縫銜接,月薪3000元且無需筆試的設計,被質疑“為特定人群開后門”,典型的老年版的“蘿卜崗”。
雖然官方解釋“工作輕松、適合退休者”,但我要說,公共部門的每一次“例外操作”都在消耗公信力。
想想看,如果類似崗位向年輕人開放,恐怕簡歷能堆成山,但設置高年齡門檻反而報名者寥寥,這種反差難免引發聯想。
更何況“熟練使用辦公軟件”的要求與50歲以上群體的普遍技能畫像存在差距,更讓“蘿卜招聘”的猜測甚囂塵上。
老干部局的初衷或許是好的。中國60歲以上人口已超2.8億,鼓勵健康老年人參與社會服務,既盤活人力資源,也緩解養老金壓力,這本是應對老齡化的國際通用做法。
但具體到執行層面,當“返聘”崗位擠占本屬于中年人的就業機會,當“低成本用工”變相規避勞動保障,政策善意就會異化為社會矛盾的導火索。
我注意到,日本、新加坡等國在推行銀發就業時,往往通過稅收優惠激勵企業而非直接設置年齡門檻,這種市場化調節或許比行政指令更少爭議。
我們的政策工具箱里,是否也該多備幾把“鑰匙”?
事件走向耐人尋味:公告發布48小時內撤回,官方表態將重新評估條件。
同在廣州,之前白云區新市街道辦的招聘公告要求“35歲以下”,引發媒體“沒有誰35歲突然失去工作能力”的質疑。而今越秀區委老干局的招聘公告要求“50歲以上”,算不算是又一種“年齡歧視”?
說實話,這兩件事聯系起來,給公眾造成一種錯覺:有的單位不要35歲以上的,有的單位不要50歲以下的,那么,35—50歲的人該去哪兒?
我建議,類似崗位不妨采用“年齡優先”而非“年齡限制”,同時明確技能標準;對于低薪問題,可以探索“志愿服務積分兌換”等柔性機制,避免“廉價用工”的觀感。
更重要的是,全社會需要建立更包容的就業觀——當快遞員、網約車司機中活躍著大量銀發族時,公共部門為何不能開辟彈性崗位?
但這一切的前提,是守住“公平競爭”的底線。
越秀區這場小風波,給所有政策制定者上了一課:在效率與公平、成本與包容、經驗與活力之間,不存在非黑即白的解決方案。
但我堅信,只要把不同群體的訴求放在天平上稱重,用透明操作消除暗箱猜疑,就能在爭議中找到進步的空間。
畢竟,一個既能釋放銀發族價值、又不讓中年人焦慮的社會,才是應對老齡化挑戰的應有姿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